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郑皓文  杨强 《山西科技》2013,28(2):42-4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区域加密资料,对2012年8月16—18日出现在山西南部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短波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南退的背景下,700 hPa、850 hPa切变线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烈的上升运动与热力不稳定条件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动力及热力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NCEP 1°×1°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6年5月8日抚州市对流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对流性暴雨过程是在北方冷空气南下过程中产生的,地面冷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西南风急流、700 hPa干线是主要影响系统;200 hPa急流辐散区与低层强辐合区叠加、高层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相互叠加,加强了大气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生成与发展;暴雨区与垂直速度所表现的强烈上升区对应,并伴有高能高湿条件,暴雨及大暴雨区位于850 hPa假相当位温θse锋区的南侧高值中心附近;这次对流性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T213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晋中地域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冷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地面的冷锋是造成晋中地域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前期不稳定能量、水汽的积累和过程中物理量场的良好配置有利于产生暴雨;触发暴雨落区位于高能舌与对流不稳定重合的区域;中尺度辐合线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4.
针对2009年8月20—21日发生在山西省中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运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以及micaps提供的数值预报产品,对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演变以及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为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报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0年7月19日安阳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安俊 《河南科学》2011,29(9):1076-1080
利用天气图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气象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安阳区域一次典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我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①造成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西北侧的西风带低槽和西南低涡,属于典型的北槽南涡型暴雨天气类型.低槽引导西南低涡东北上,...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加密站数据、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锦州地区7月1日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卫星云图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次降水过程是由于低层冷空气入侵同时又有地面中尺度系统相配合产生的;低层充足的水汽与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不稳定能量较强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的位置和持续时间与地面中尺度系统基本吻合,并与强降水落区和持续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2010.6.26”云南东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和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对2010年6月25日20时~26日08时发生在云南东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的暖式切变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高空风切变和中低层的水汽辐合是造成云南东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气层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位势不稳定区,是云南东部短时强对流天气的有利条件;卫星云图、云南闪电定位资料与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2008年7月31日辽宁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NL客观分析资料,常规探空、地面观测以及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滤波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08年7月31日辽宁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500 hPa冷槽缓慢南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的有利大尺度环流场形势下,中尺度辐合系统在冷暖锋的暖区内形成发展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原因,利用滤波方法可以很好地分离出中尺度系统.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降水过程基本发生在暖区内,而并非锋面上,第二阶段的雨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大尺度环流和中尺度环流系统都对水汽的输送起促进作用,到暴雨消散期则都不利于水汽的供应.这也表示暴雨发展期间,中尺度环流系统对水汽输送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卫星云图、常规天气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等,对2009年6月25日夜间到26日上午云南省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致洪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MCC从生成、持续到消亡长达10 h多,强降水出现在MCC进入成熟阶段.中尺度MCC发生发展于500 hPa四川东南部和云南东部的槽区,700 hPa切变线东南侧.云南上空总能量逐步增强,不稳定能量的积聚为中尺度MCC发展提供了重要能源.低层水汽条件较好,MCC发生区700 hPa湿度接近饱和,T-Td≤2℃,最大比湿达12 g/kg,为MCC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云南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逐渐加强,850~100 hPa大部都处于明显的上升运动区,为MCC的活动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大理州“2010.8.22”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TBB资料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8月22日大理州突发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切变线是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大暴雨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52℃的冷云区范围内;物理量场与暴雨天气配合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暴雨天气的发生;风廓线雷达的负垂直速度和信噪比变化可以揭示出中小尺度系统变化过程,降雨强时负的垂直速度和信噪比也加大;对提高中小尺度的监测预警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20030816”云南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TBB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云南2003年8月1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大尺度天气形势为中尺度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不稳定条件、能量条件和动力条件;在卫星云图上切变线云系在西南移过程中发展形成飑线,其上诱发产生的3个中-α尺度云团和1个中-β尺度的云团直接造成了强降水;在多普勒雷达上偏东风和偏西风之间的中-β尺度的切变线和逆风区对中-α尺度飑线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还诱发产生出了超级单体和中气旋,中-α尺度飑线导致了这次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对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夏季对流性强降水的预报提供参考和借鉴,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资料,对2010年7月22日南京对流性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输送、对流有效位能和中尺度对流系统作了分析和诊断,给出了该强降水的系统综合示意图。结果表明:500hPa上我国两槽一脊的分布态势及西太副高的西伸造成了弱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在南京上空的交汇;700hPa和850hPa存在急流和大风核;该强降水发生前,南京及其附近处于对流有效位能高值区,且位势不稳定;造成该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东北西南向强回波带(飑线)以及在该带西南端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分析表明,南京位于飑线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结合部是导致该强降水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物理量场以及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9年8月18日发生在宁夏的全区性大到暴雨过程.分析表明,台风“环高”的生成发展与西太平洋副高(简称副高)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利宁夏降水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在副高东退过程中宁夏出现明显降水.500hPa短波槽和700hPa低涡是造成降水的天气系统.降水期间,中低层有明显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输送,且存在层结不稳定条件;云图中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先后影响;雷达回波图上,此次降水过程表现为混合性降水,强降水由多个强度35~40dBz的强回波块影响造成,出现强降水的站点附近有“逆风区”或明显的气流辐合区存在,有明显的中小尺度上升运动,在雷达反演的风廓线可分析出“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的配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10?10再分析资料、结合江苏省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追踪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垂直风廓线产品以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分析发现: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不稳定能量、700hPaθse高能舌的形成和锋区的分布是揭示强雷雨活动的重要特征。在θse的剖面图上,θse高能舌跃过500hPa,是判断盎夏季节强雷雨结束的重要信号。新对流与MCS结合会触发新的MCS迅速发展增强。相对于对流层的平均风而言,新的对流在MCS的上风方发展,MCS将逐渐东移。利用多普勒雷达垂直风廓线产品能很好地追踪冷空气的活动。另外,当自动气象站地面风场产生扰动形成气旋性波动时,雨团将会在气旋性区域内发展并作相应的移动,这对短时临近落区预报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常规天气图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结合卫星云图和D opp ler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4.19"暴雨天气过程中天气系统演变及其物理量场进行分析,意在了解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和云图等,对南安市秋季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不稳定度和动力触发机制,分析了该天气系统的演变情况、物理量场的配合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热带低压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是造成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验各非绝热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模式输出结果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和认识MM5模式中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性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为合理选择使用模式中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提供依据,提高模式对类似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方法运用相互比较和试验分析的方法在不同模式分辨率下,对MM5V3模式中的不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设计18种组合方案,进行比较试验和分析。结果主要雨带位置对参数化方案并不是十分敏感,但模拟的暴雨中心强度、范围、雨带走向随参数化方案的不同有较大变化,甚至出现虚假的强降水中心。各组合方案模拟的天气尺度系统水平环流结构差别较小,模拟的中尺度系统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对定点、定量降水的准确预报产生影响。结论在实际预报中可根据初始气象场的分型特点选择较合适的组合方案启动数值预报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模式对类似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a local record severe rainfall since 1949 occurring in the Shanghai urban area on 5-6 August, 2001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non-conventional observational data provided by the "973" basic research project of China, including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ata, wind pro- filer data, Doppler radar echoes and GMS5 satellite data and NCEP data. By analyzing, it is revealed: (1) the heavy rain- fall, caused by a serious of mesoscale βconvective cloud clusters developing inside the landing tropical depression (TD), occurred suddenly with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heavy rainfall disaster; (2) the landing tropical de- pression, moved eastward to Shanghai and re-intensified before entering the sea, was very favorable for the occur- rence of the heavy rainfall in Shanghai; (3) there may exists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scale systems between the tropical depression and mesoscale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s; and (4) the various advanced intensive data contribute importantly to detect earlier and predict successfully the urban meteoro- logical disas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