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芦苇人工湿地根际微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芦苇人工湿地根际微生物变化及其对根际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苇的泌氧作用使根际形成了一个好氧区域,硝化亚硝化细菌等好氧细菌数量明显高于非根际.根际对微生物的促生作用使得根际中的各种微生物数量均明显高于非根际.但根际土壤的pH值要略低于非根际,而土壤呼吸强度的不断升高则证实了根际微生物活性的增强.图4,参19.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库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分析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含量及储量的变化,揭示土壤氮库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土壤的全氮含量及储量明显高于农田、火烧地和弃耕地土壤.开垦导致土壤全氮含量及储量下降,且随耕种年限增加符合一阶指数衰减模型(p<0.01);连续火烧5a导致土壤全氮含量及储量显著降低,而弃耕7a导致其值有所增加,但增加量较小,说明土壤氮库耗竭易、恢复难;土壤全氮与有机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湿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是引起土壤氮肥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将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农田土壤氮肥力;通过向连年火烧湿地输入适量人为氮(如农业排水)可减缓土壤氮的持续损失,进而可防止湿地植被退化及农业排水大量直接排入河流而引起的许多不利影响.图5,表1,参15.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厌氧培养法,对闽江河口芦苇与成草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动态及外源氮输入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芦苇湿地与成草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最大值均出现在培养后第5d;季节变化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9月和12月,最低值均为7月;外源氮输入对成草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具有抑制作用,并与对照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差异显著(P〈0.05)。图3,参27。  相似文献   

4.
向海芦苇沼泽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付老文泡湿地和二百方子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封闭性湿地和开放性湿地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封闭性湿地除表层土壤硝态氮的季节动态变化呈不规则的倒"V"字型外,其它各层都较平缓;开放性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除在生长初期以前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外,在以后各物候期内变化都较平缓;但两典型区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各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动态过程均可采用三次多项式来模拟其动态变化,模拟效果都较理想,基本上反映了向海沼泽湿地硝态氮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与封闭性湿地相比,开放性湿地土壤硝态氮的季节动态变化的规律性更强。图2,表1,参9。  相似文献   

5.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磷酸酶活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经空间移位后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磷酸酶活性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有机质、养分、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磷酸酶活性也相对较高;土壤磷酸酶与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显著相关,与产量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图3,表1,参10.  相似文献   

6.
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9a的长期定位试验,对不同的施肥方式下农田黑土酶活性及肥力进行了研究,探讨长期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及与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综合活性可以反应长期施肥后农田黑土质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中部地区水稻土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吉林省中部地区九台、榆树、长春、德惠、永吉的水稻土主要养分状况进行的测定分析表明:各地N、P、K、Zn、有机质间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全Zn含量较高,K含量较低,其它元素含量中等。全K含量除九台外,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全Zn和有效Zn的含量差异较大.除永吉外,均高于或与我国度吉林省土壤全Zn含量持平,且全P和速效P及碱解N间、全Zn与速效K间呈显著正相关。表3,参9。  相似文献   

8.
于2006年6~10月在大安牛心套堡湿地芦苇气候环境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大安牛心套堡湿地芦苇的生长季节动态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芦苇群落的平均株高呈单峰曲线,9月株高最高为200.4cm,6月株高最低为110.3cm;芦苇群落的平均叶片数和茎节数呈一定的规律;芦苇地上生物量整体上出现上涨趋势(干重),鲜重的生物量峰值出现在7月,达2 636g/m2;茎生物量在生长季中不断增加,鲜重在7月最高,达1 780g/m2;叶片生物量在8月出现最大值,为309g/m2,然后下降,鲜重和干重出现同样的波动;叶鞘生物量随季节推移,不断增加,鲜重在6月时最大,达308g/m2,然后逐渐减小,8月后又增加,到9月出现次高,然后下降.图6,参15.  相似文献   

9.
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在海伦市农田黑土区域以不同取样尺度采集的耕层(0~20cm)土壤样本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对其土壤全量氮磷钾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格局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两种尺度下土壤全氮和全磷均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地统计学研究的方法表明两种尺度下全磷表现为高度空间相关,其变化主要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其它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在不同的尺度下各有不同,揭示了影响其变化的生态学过程和功能不同。研究结果对科学地指导施肥、建立培肥制度和支持精准农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10.
短期免耕对东北黑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方式对土壤NO3--N在土体中分布的影响。6a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免耕玉米小区NO3-N含量呈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表层和亚表层NO3--N含量均高于底层。秋翻玉米小区除2004年外,其他年份也表现出这种趋势。在试验的后两年,由于玉米根系和土壤动物的作用,免耕处理开始形成连贯的大孔隙,大豆小区免耕处理NO3-N有向土壤底土层富集的现象,免耕对土壤NO3--N淋失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图3,表1,参19。  相似文献   

11.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空间移位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及土壤铵态氮含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玉米生育期的变化是:灌浆期>大喇叭口期>收获期;在5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北安>嫩江>海伦>德惠>梨树。  相似文献   

12.
选择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不同水分带上的两种土壤类型(草甸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二者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二者不同土层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差异较大,缺乏相似性,而铵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尽管差异较大,但存在一定相似性;二者不同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季节变化特征的差异主要与不同生长期植物吸收作用、融雪补给、大气氮沉降、冻层深度、土壤结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有关;不同土层硝态氮淋失、对铵态氮的吸附以及不同时期有机氮矿化和硝化一反硝化作用等进行的程度对其也有重要影响;尽管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在两种土壤不同土层间差别较大,但均可用四次多项式进行模拟,模拟效果比较理想.基本反映了二者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13.
长期培肥对农田暗棕壤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土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的农田暗棕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大豆土壤微生物量C、N动态变化,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暗棕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大豆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量及qMB值,增强了农田暗棕壤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农田暗棕壤的培肥。  相似文献   

14.
芜湖市典型蔬菜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和地统计学的支持下,以半方差函数为工具,分析了芜湖市典型蔬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运用克立格法进行线性无偏最优插值,制作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和良好的结构性;在80m步长范围内,0°、90°、135°的3个方向上有机质的半方差函数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各向同性,超出此范围,各向异性显著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斑块状特点,菜地的东南部和中东部含量高,大部分区域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20g·kg-1~30g·kg-1,分布土壤面积79500m2,占总面积的80.63%。  相似文献   

15.
平果铝矿高效复垦示范区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平果铝矿高效复垦示范区为例,由于平果铝矿在土地复垦时已经考虑了机械作业对土壤的滚压,所以忽略土壤紧实度指标,而只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含水率、密度和EC等8项指标对复垦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平果铝矿自1999年开始高效复垦示范区建设,在研究区分别对高效复垦1a、3a、5a、7a、9a的不同示范区土地上采集了5种不同示范区的土壤样品,分层次分别进行评价土壤质量。利用matlab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高效复垦示范区土壤质量差异较大,经济农作物、甘蔗示范区土壤较好,蔬菜、木薯示范区次之,桉树示范区较差;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质量不断提高,但桉树出现异常现象,对于桉树示范区土壤质量的改善有待进一步研究。图2,表10,参16。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淮地区的新垦土生荒土上,对水稻-小麦-水稻、水稻-油菜-水稻、水稻-绿肥-水稻3种种植模式不同施肥下的氮、磷、钾产投入与土壤肥力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生荒土上,随着各植年限的增加,氮、磷的产股比有 大的提高。三季种植后,土壤有机质净增量与有机质投入量,总投氮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总投磷量与土训速 效磷,总投钾量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肥料投入对土土壤肥力演变起决定性作用,表6,参12。  相似文献   

17.
有机物料培肥对风砂土结合态腐殖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的试验设计,3年间对风砂土进行秸秆等有机物料培肥,研究其结合态腐殖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有机物料培肥均能提高风砂土松结态、稳结态、紧结态腐殖质的含量,但不同的有机物料对风砂土结合态腐殖质贡献不同,其中以低量秸秆 泥炭全肥 泥炭处理效果最好。表5,参5。  相似文献   

18.
土壤有效磷及其化学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素对自然系统和农业系统所具有的深远影响仅次于氛而远远高于其他元素。从磷的总体肥力水平上看,磷素缺乏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如果土壤全磷含量低作物就极易缺磷,但丰磷土壤容易导致大量的有效磷进入水体造成环境灾难。因此,准确的土壤磷测试方法无论是对农业增产还是对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近百年中,科技工作者在土壤磷素的有效性、磷素的转化、化学测试磷的方法及其作用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参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