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运用古地理和地貌学分析方法探讨新疆博格多峰西北三工河谷地古冰川地貌和冰期问题。提供了新观察到的一些古冰川地貌遗迹资料,尝试分出五次冰期。简述了更新世以来的地貌发育过程。对天池湖前大坝上部堆积物成因提出了新看法,并讨论了本区第四纪古冰川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四姑娘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冰川可分为3期.末次冰期时长坪沟口属于冰缘地带,在前次冰期冰碛物上发育了冰楔构造,冰缘地带冰川融水形成黑色细砾堆积.根据新的证据,末次冰期时四姑娘山长坪沟口附近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4~20℃.末次冰川作用发生时恰好也是四姑娘山地区强烈抬升的时期,因此,这套粗碎屑堆积可能是推覆构造的沉积响应,表明末次冰期时可能存在气候与构造联动作用.四姑娘山地区末次冰川规模较倒数第二次冰期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实地调查所搜集的资料为依据,从地质基础、地貌特征、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等方面,论证了九宫山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存在,为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增添了新证据。文中在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的鉴定和分析基础上,首次提出九宫山划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看法,并与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试行对比,对于湖北第四纪古地理、古气候和地层划分的研究,都将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华南板块晚奥陶世到早志留世冰川事件前后所记录的碳酸盐岩,其地理分布和成因依时而变.文中所讨论的5个时间片段实例包括:晚奥陶世凯迪晚期(全球暖期)华夏古陆北缘浙赣台地上的珊瑚—层孔海绵—菌藻类礁组合;凯迪末期(冰川初期)扬子地台西缘川西汉源康滇古陆边缘的隐藻—钙藻灰泥丘;奥陶纪末赫南特期(主冰期)广布于上扬子区的观音桥层灰岩分远岸冷水型和近岸局部暖水型;志留纪初鲁丹早期(冰川消融)灰岩在黔中古陆边缘首现,之后鲁丹晚期向生物层复苏.这些例证显现出华南近岸区的碳酸盐岩建造特征对奥陶-志留纪之交主冰期前和主冰期后全球暖期的响应更加明显.在主冰期,古陆对来自高纬度地区凉水团具阻障作用,暖/凉水型碳酸盐岩生产力和沉积相分异显著,海水降温主要发生于远岸区,而滇黔桂古陆的近岸区仍然局部地维持着暖水沉积;主冰期后的海进也许是快速的,但要回暖到适宜造礁的程度则是缓慢的.  相似文献   

5.
冰川滑塌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新形式冰川灾害.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发生10多起冰川滑塌事件,其中高原东北部阿尼玛卿山晓玛沟冰川分别在2004、2007、2016和2019年连续发生4次.利用多序列遥感影像和现有资料的整合统计对近35年来晓玛沟冰川形态、流速特征等进行分析,厘清了4次冰川滑塌事件发生的诱因以及潜在的隐患点.结果表明,4次冰川滑塌发生前期的冰川跃动或末端前进、冰川后缘冰-岩崩、异常高温降水、易于滑动产生的基岩性质等与冰川滑塌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到冰川后缘陡坡区在2000—2011年间发生4次规模较大的冰-岩崩,为多次冰川滑塌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和动力基础.未来几年内再次发生冰川滑塌的可能性极大.2019年冰川滑塌发生后,晓玛沟冰川再次向前滑动;近年来,冰川后缘新发育的不稳定斜坡冰裂隙发育明显增多;斜坡冰流速的变化与下部冰川稳定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冰川滑塌发生的相关年份斜坡冰流速明显较快.根据对阿尼玛卿山4次冰川滑塌诱因的分析以及新隐患点的判定,提出结合遥感影像和临近气象站点资料的便易手段,加强对晓玛沟内冰川形态和运动特征等的监测,以及时关注和预测未来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全世界大冰期时代,中国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问题,在三十年代争论甚激.有些学者如巴博尔等认为中国东部不存在第四纪古冰川.1931年李四光教授带领学生在江西庐山进行实地考察,获得许多第四纪冰川的证据,1937年完成《冰期之庐山》一文,公诸于世,受到中外许多学者的承认和应用.学者威斯曼、柯萨尔斯基等一致肯定庐山冰川遗迹是存在的.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李四光教授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立论依据不足,在成因上应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     
今年5月26日,我们先是驱车,后步行,从长白山的北坡登上了它海拔2691米的主峰——白云峰。站在山上望去,险峻的山峰与天池形成绚丽多彩、奇峰异景的壮观画卷。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历史上有过三次长自山火山爆发的记载,即1597年8月26日,1668年4月和1702年4月14日,从这个记载和现生的树龄看,天池的形成约有400年的时间。天池池水平均深度约204米,水面海拔2100米,池水面积约10平方公里。水面与山峰的落差在500米。天池的水是碧蓝的、纯洁的、神圣的。这里气候万千,既是吉林省降水最高的地区,年降水量达1600毫米,又是全省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沉积有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构造运动与盆地演化、成盐成矿规律的理想地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含盐地层测年数据进行总结,并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活动和构造运动进行对比,认为柴达木盆地成盐期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及构造运动阶段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柴达木盆地西部盐湖和干盐湖中通常发育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及末次冰期的石盐层,某些盐湖中还有希夏邦玛冰期、望昆冰期、中梁赣冰期的石盐层;迄今为止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察尔汗盐湖区中仅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石盐层。冰期环境下的干冷气候及冰川扩张,造成盐湖补给水源的减少,有利于盐类物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9.
神农架大九湖地区更新世冰川遗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两次实地调查,发现神农架大九湖地区更新世冰川遗迹有冰斗、槽谷、基岩鼓丘和侧碛等。冰碛砾石砾向组构分析表明砾石a轴走向大多与所在谷地走向平行,倾角18~23°;砾石ab面倾向离散,倾角15—20°。冰碛细粒部分79.1—84.5%由粉砂和砂组成,粒度频率曲线呈双峰态。冰碛石英砂表面电镜扫描成象表明砂粒表面具有典型冰川砂的特征.根据冰川地貌特征和室内分析结果,本文把该地区晚更新世气候期划分为两次冰期和一次冰缘期。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秭归庙河一带的冰斗、漂砾、冰川谷及冰水阶地等冰川遗迹,该古冰川的发现有利证实中纬度地区中低山第四纪时冰川运动的存在.为了探讨该地第四纪经冰川作用,从影响冰川形成的机制(降水、温度和雪线高度)出发,通过与庐山地区的气候特征对比,来进一步阐明秭归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基于庙河阶地中钙结岩中δ^18O的分析,恢复了该地第四纪冰期时的古气温和降雨量,第四纪冰期时温度和降水分别为一3.1~+3.2℃和776~1155mm,这种气候背景条件有利于低山冰川作用的形成,总结出庙河第四纪时的冰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报道的浙江东部四明山、天台山和大盘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关系到我国东部第四纪环境问题,也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科学认识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实地考察,对所报道地区的地貌特点、成因和类型进行了分析、论述.所谓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是由风化、重力、流水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从末次冰期环境来看,浙江东部山地不存在发育第四纪冰川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列举了对于层子有结构的观点有利和不利的论据。研究层子(夸克和轻子)结构的动因,主要是层子谱具有色×位×代的立方周期结构。大统一理论的成就说明层子,规范介子和希格斯粒子属于同一层次。对研究层子结构不利的因素是:没有发现高自旋的层子;没有发现任何层子有偏离点粒子的行为,如形状因子,反常磁矩等。然后,我们讨论了几个最早和最简单的层子结构模型。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积木式和算术式。Pati——Salam——Terajawa模型层于积木式的。这里层子的每一量子数都有亚层子来携带:Harari——Shupe模型属于算术式的,这里层子的许多性质在亚层子级没有载体。我们强调了简单性对于判断模型好坏的重要性。QCD破坏手征对称性意味着非阿贝尔规范群作为亚层子结合成层子的相互作用可能不适当。U(1)作用有可能从没有手征对称性产生出手征对称性。作为亚层子的结合力,U(1)(这时称为声作用)也是最简单的。在简短地讨论了磁单极理论的状况以后,讨论了以Harari——Shupe模型和Koh——Pati——Rodriguez模型为基础的一种声模型(AT模型)。这里假定亚层子是标量粒子,并是声的双荷子。只出现三种声荷,其量值在二维声平面形成正三角形。我们讨论了可能的手征对称性的产生机制。我们期待,复合的有效拉氏量具有SU(4)×SU(2)_L×SU(2)_R的整体对称性。这个对称性规范化和自发破缺就产生所需要的唯象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冰期成因的“共振模式”理论为基础,对地质历史中气候变迁与冰期形成的天文—地质因素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指出大陆漂移、构造运动及海陆分布是影响冰期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黄道倾斜(8)则是影响冰期形成的主要天文因素。文章将地质历史中的大冰期纳入了一个统一模式,进行了新的解释:对于极地冰川与低纬度冰川之间转变过程及形成特征,也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是很多高校地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庐山的地质、构造地貌、河谷地貌和冰川地貌,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庐山地貌实习的三条路线与内容:莲牯路—剪刀峡—小天池—王家坡—莲花谷—大月山—大校厂—东谷;如琴湖—锦锈谷—龙首崖—石门涧—电站大坝—黄龙潭—芦林桥;犁头尖—太乙峰—含鄱口—五老峰—三叠泉。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最高地带,主峰八仙台海拔3767米。根据冰川遗迹的分析有以下几点特点: 1、属冰斗悬冰川和小型谷地冰川; 2、串珠状冰湖和冰坎发育,表明冰川虽属小型,但很活跃,有小的进退; 3、一方面具有大陆型低平衡冰川类型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具有海洋性冰川的性格。这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与太白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统一的,即具过渡性性质; 4、从雪线的高度(海拔3600米)、冰川的规模(小型)、冰碛物的风化状况,以及较老石海、石河的分布,表明这一冰川作用可能与晚更新世晚期的冰期相当。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公路沿线多年冻土的地面和地下标志物有:构造土(多边形上)、砂楔、寒冻剥蚀阶地、冻胀丘遗迹,以及石冰川、冻胀丘和地下冰。 对于多年冻土地区地面和地下标志物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第一次多年冻土是在晚冰期时期形成的;第二次多年冻土是在全新世的寒冷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冰期天文理论是运用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地转轴进动的3种参数的变化幅度与周期来解释上新世—第四纪期间冰期—间冰期交替变化的一种理论.该理论1842年由Adhemar提出,经过Croll发展到Milankovitch最终完成,经历了整100年的时间.上世纪60年代开始,深海、黄土、冰芯等大量的地质记录都揭示出3种周期变化,证实冰期天文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对冰期天文理论带来了一些概念上的修正.但是,Berger计算的天文曲线至少从6 Ma以来展示同一规律的变化,然而地质记录却显示清晰的分段响应模式:41 kyr的地轴倾角周期在5.3~1.4 Ma期间一直是记录曲线的主要特征;北半球冰川作用只是在2.7 Ma BP才开始大规模出现;0.8 Ma开始100 ka周期转变为主要周期,称之为中更新世转型(MPT).还有:11阶段和全新世是2个偏心率很低的时期,但记录中却是冰期—间冰期振幅最大的时期,即大的间冰期为何出现于低偏心时期;由间冰期进入冰期比由冰期进入间冰期时来得迅速,意味大冰盖建造需要很长的时间,而消融则比较迅速.这些都是冰期天文理论本身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由地球响应系统的研究来探索答案.  相似文献   

18.
螺吉山被誉为“川西南生物基因库”和“古冰川公园”。这里动植物物种繁多,随山势走向呈现出亚热带、中亚热带到寒温带的自然景观。这里还有深幽奇险的地势特征和峥嵘挺拔的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等,因此吸引着众多的中外专家学者和大自然爱好者前来探险。1995年7月中旬和8月初,我们两度进入螺吉山,对动植物生存现状和生态旅游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螺吉山跨四川省的西昌、德昌和普格三县市,主峰海拔4359米,在主峰周围,海拔超过4000米的子峰有40多座。在  相似文献   

19.
天池特大桥主桥为上承式钢筋砼空腹箱型拱,净跨径204.959m,净矢高51.227m。主拱圈采用宽8.0m,高3.0m的单箱三室普通钢筋砼箱型断面,顶、底、腹板厚度均为25cm。本文探讨了天池特大桥拱肋拼装方案,主要从缆索吊施工、岩锚施工及拱肋拼装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蜿蜒在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脉中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我国东南山区的最高山峰.这里第四纪时发生过冰川吗?这是地学上十分敏感的问题,许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我们.李四光教授对庐山冰川的问题曾作了非常详细的考证,许多人也深信不疑.但是,持相反意见的却也仍有人在.武夷山第四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