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本文采用TP801A单板机作为控制中心,实现了药材切片机进给机构的自动控制.本系统具有快进──工作进给──快退──停止等功能,其中的工作进给速度能在所要求的范围内自由调节.调试结果表明,切片薄,生产率高  相似文献   

2.
刘俊 《科技信息》2012,(5):163-163
龙门刨床没有自动进给加工内圆弧面的功能,在两个刀架上加装一个连杆装置,将一个刀架的直线进给运动,传递到另一个刀架上完成圆弧进给运动,实现自动进给加工,提高了圆弧加工面的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非连续柔性基材输送系统特殊的工况需求,分析了卷绕系统中多种因素对基材中张力稳定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张力控制方法.该方案采用了一款8轴运动控制板卡,同时完成对张力控制、进给控制和卷绕控制的统一协调,并利用对料轴的卷绕进给位置指令迭代计算的方法,限制了非连续进给中的张力波动幅值.通过实验平台采集的张力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可编程多轴控制器(PMAC)多通道控制功能的张力控制方法实现了非连续基材输送系统中的张力稳定控制的目标,可满足部分柔性电子封装生产线的需求.实验分析还显示,在非连续卷绕进给工况中生产效率与张力波动幅值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在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等数控机械中,中小容量的主轴系统和伺服进给系统占了很大比例。本文介绍了开放式的经济型一体化小容量交流主轴伺服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斜齿轮插削加工的CNC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实现斜齿轮插削加工CNC控制的思想,提出了运用同步锁相保证工件主轴与刀具主轴的同步跟踪,用电子差动合成来实现刀具主轴附加转动与圆周进给运动的合成,进而驱动伺服系统实现斜齿轮插削加工的数字化控制.  相似文献   

6.
以加工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光栅尺的工作原理:综合运用WINDOWS和DOS编程方法,设计开发了基于VC 与C混合编程的并采用数字脉冲技术前向检测通道(PC机与光栅尺)及后向检测通道(PC机与数控机床)的控制软件.实现了多任务并行处理;实现了数控机床的分级变速进给运动及主轴转速的分级调整,并在此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在线自动检测功能。  相似文献   

7.
气膜冷却孔电火花加工用复合功能主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气膜冷却孔电火花加工对工具电极的旋转精度、进给补偿,以及加工产物快速排出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实现电极高精度旋转、蠕动进给、高压内冲液的功能复合型主轴。主轴设计基于双夹子蠕动式进给原理,采用旋转运动机构叠加于轴向进给运动机构上的构成方案。解决了旋转常闭夹子的夹紧力可控和开合驱动、高压工作液密封、高频脉冲电源供电及隔离等关键问题,避免了密封机构对电极运动的干涉问题。通过测试实验,复合功能主轴的电极底端旋转径跳小于8μm、蠕动进给行程为150mm、蠕动进给速度大于4mm/s、电极内冲液压力为0~4.2MPa、脉冲电源与旋转电极连接电阻小于1.3Ω。深小孔加工实验验证了复合功能主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微进给机构是微细电火花机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运用直接耦合的方法,在ANSYS软件环境下,对微细电火花机床的微伺服系统中的高频响微进给机构进行了结构的静态分析和模态分析,得到该压电微进给机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及在电压激励下的最大变形量,并据此设计加工出微进给机构。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微进给机构具有很高的固有频率,可以实现高精度、高频响进给,满足了微细电火花加工的要求。采用所设计的微进给机构进行的微细电火花加工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加工效率大大提高,加工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种集磁悬浮技术和线性驱动技术为一体的微电子设备用进给机构。此机构采用直线同步电机,对悬浮的平台进给机构提供驱动力,实现了平台进给机构在水平和垂直两方向的无接触支撑和导向。文中对磁悬浮平台进给机构产生的悬浮力和直线电机产生的推力进行了分析计算。此进给机构具有响应速度快、刚度高以及定位精确的特点,能够满足微电子设备高精度、高效率和超洁净加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小线段高速加工速度衔接数学模型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以直线加减速为例,导出了衔接进给速度的全部约束条件,建立了小线段高速加工速度衔接数学模型.以进给速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求解衔接进给速度近似最优解的新方法.该方法以给定的最大预处理段数为条件,能够根据小线段路径的具体形状和长短,在指定的最大预处理段范围内寻找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本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能实现进给速度的高速衔接,从而大大提高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以齿轮钢40CrNiMo为研究对象,保持金属去除率一定,改变磨削深度和工件进给速度,测量磨削力,计算磨削力比和磨削比能.观察磨削表面微观组织变化,测量磨削表面粗糙度、表层亚表层微硬度变化、磨削表面残余应力,探讨深切缓进给磨削在齿轮钢磨削过程中的工艺可行性.缓进给深磨对比试验表明:在等金属去除率条件下,缓进给深磨的磨削表面质量较好,加工效率高,利用缓进给深磨加工齿轮钢进行去余量加工具有很高的可行性;由于缓进给深磨热影响区较大,不适合于齿轮钢精密成形加工,必须增加精磨工序.  相似文献   

12.
船用齿轮传动的动态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考虑齿轮副的时变啮合刚度、啮合阻尼及轮齿的综合误差,建立了船用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将齿轮副接触线长度变化代替齿轮瞬时啮合刚度的变化,啮合阻尼和齿面摩擦等效为粘性阻尼以提高求解效率.并以齿轮的振动加速度和质量为目标函数,对船用齿轮传动进行多目标动态优化,有效降低船用齿轮的振动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定义了非圆齿轮啮合角函数的概念,提出了基于啮合角函数的非圆齿轮共轭齿廓的直接求解方法·建立了齿廓求解的运动几何学模型,给出了齿廓方程,给出了齿廓啮合原理的啮合角函数表达式·该方法,给定啮合角函数,无需坐标变换,可直接求解共轭齿廓,简化了非圆齿轮共轭齿廓的求解·该方法亦适用于圆齿轮齿廓,实现了圆齿轮和非圆齿轮共轭齿廓求解的高度统一·为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应用无差动法滚切斜齿圆柱齿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得出进一步减少斜齿轮齿向误差的可行的挂轮选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Inverse kinematics model of parallel macro-micro manipulator system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 improved design, which employs the integration of optic,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large radio telescope, is presented in this note. The authors propose the concept of parallel macro-micro manipulator system from the feed support structure with a rough tuning subsystem based on a cable structure and a fine tuning subsystem based on the Stewart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the inverse kinematics model of this parallel macro-micro manipulator system is deduced. This inverse kinematics model is necessary for the computer-controlled motion of feed.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一台老式的棒料剪断机加装料架、电子元件等辅助装置,实现了棒料剪断机的自动化改造,增加了上料机械化、进给自动化等功能,降低了劳动成本并提高了棒料剪断机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理论计算方法,采用长度和时间2个标准,推导出可转位盘形齿轮铣刀的工时函数与成本函数,分析了刀具使用耐用度和名义耐用度的区别与联系,获得了实现最高生产率和最低成本的耐用度计算方法.采用统计手段对某铣削装备加工42CrMo齿圈的耐用度进行分析,拟合换刀策略和进给速度对耐用度的影响函数模型,获得刀具耐用度常数.基于该方法,可对加工方案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刀具的最佳耐用度方案.  相似文献   

18.
The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mechanical systems, and many high-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of these systems require low weight. With the aid of establishing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an objective function and some constraints (for example, the bending stress, the contact stress, the torsional strength, etc.), the optimal weight design of the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for the objective function under the constraints. Moreover, both the shaft and the gear of the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 are considered simultaneously in our design. The hybrid Taguchi-genetic algorithm (HTGA) is employed to find the optimal design variables and the optimal weight of the system. An illustrated example for the single spur gear reducer is given to show that the optimal weight design problem can be successfully solved using the proposed design scheme. It also proves the high efficienc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algorithm in the gear design.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采用计算机技术取代齿轮精度设计中齿侧间隙和齿厚偏差设计的繁琐数学运算查表工作,使设计工作简化、高效、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