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肥科技》2006,(2):7-8
优先发展工业“连续三年未达标,区、县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2005年,合肥提出工业立市战略后,进行了规划布局和宣传发动,今年,“工业立市”将全面推进、狠抓落实。在2月9日召开的“加快工业发展年”动员大会上,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表示,总体上,合肥工业经济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工业完全有条件、有基础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合肥科技》2007,(2):3-3
工业投人300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5年投入的总和;同时,工业产值达1592亿元,争取能达到1600亿元。记者日前在合肥“工业立市”集中宣传启动仪式上获悉,这是合肥初步确定的今年工业发展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肥西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支持下,认真落实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有关精神,紧紧围绕争先进位、加快发展的大局,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等一系列政策叠加机遇.扎实推进“科技支撑、创新推动”战略,创造性地开展科技工作,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方元 《安徽科技》2010,(9):25-2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先行先试”的政策是国家给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胆探索的“尚方宝剑”。因此.铜陵在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先行先试”.重在创新、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设立.安徽将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单独列出一章强调产业转移中的自主创新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包括了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构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新的发展形势对安徽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创造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韶关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区位优越、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配套产业不足、政策边缘化、第44号文件限制等一些劣势。韶关市要想抓住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产业外移的大好机遇.同时规避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环境威胁,就必须扬长避短,采取吸引产业整体转移,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规划,发展生态产业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合肥科技》2006,(4):4-4
4月2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应邀作客“庐州讲坛”,作题为“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报告。他建议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合肥“工业立市”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合肥科技》2007,(5):5-5
近年来,我市一直在探索如何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而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便能很好地破解这一难题,也是合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和加快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突破之举。  相似文献   

9.
《合肥科技》2006,(4):9-9
为深入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推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推进科技企业快速做大傲强,4月13日,合肥市科技局举办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培训班”。全市部分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科技局机关、民营科技园、大学园管理办公室共160多人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0.
《合肥科技》2006,(4):2-3
3月28日、29日,由市委宣传部、中央新闻单位驻皖记者站联合会主办的“2006中央媒体合肥行”活动顺利举行。此次活动以工业立市、科技创新为采访主题,共有中央十几家媒体的记者参与。  相似文献   

11.
承接产业转移下的飞地经济建设探索——以宣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地经济以其具有的独特性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飞地经济概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以宣城市为例说明在承接产业转移下飞地经济建设应该具有的一系列条件,进而对宣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这一机遇下如何通过飞地经济建设来做好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太原科技》2010,(4):107-107
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规划和发展战略,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沿海企业的高度关注,规划范围内的城市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蕴含着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合肥市作为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针对如何勇于承担新的“合肥使命”,发挥好核心带动作用,中共安徽省委常委、  相似文献   

13.
《合肥科技》2007,(11):9-10
在合肥市确定的21个重大项目中,共推出了6个工业类项目和3个能源类项目,总投资将达300多亿元。这些项目的启动建设将深度推进合肥“工业立市”战略,使该市在汽车制造、钢铁冶炼、发电等工业、能源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并将成为合肥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杭州科技》2013,(6):56-59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许多城市把发展设计产业作为“立市之本”,如北京提出“创意设计产业塑造活力北京”,上海提出“建设亚太地区领先、全球知名的设计之都”,深圳提出“建设中国设计之都”,无锡提出“创立亚洲设计中心”,各地正在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安徽科技》2008,(12):F0002-F0002
2008年.合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围绕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领导在合肥调研科技创新时的新要求,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为“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和“三大推进”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为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纵观安徽全境,合肥、芜湖、蚌埠三点一线,贯通南北,一直是皖中、皖南、皖北三个最大的“增长核”。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1~5月,合芜蚌三市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三市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6%和24%,占全省的57.2%和57.6%.占全省比例较2008年底提高7.6个百分点。三市专利申请量占全省比例为56.8%,同比增长56.7%.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66.5%,占全省比例62.7%……  相似文献   

18.
张彦 《科技信息》2011,(34):19-19
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加快安徽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在产业承接过程中,安徽省既有产业转移带来的积极正面效应,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通过SWOT分析,安徽省应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加强承接产业监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合肥科技》2006,(7):1-2
为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刨新型试点市建设,加快工业立市步伐,科技局根据合肥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要求,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该意见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2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加大技术创新,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