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6,(3):446-452
运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扎根理论对我国第一批"2011计划"中的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环境、创新保障体系、创新生态组织、创新生态动力和创新生态能力是我国协同创新中心生态机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协同创新中心生态机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
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的根本是企业的参与及合作。国外研究型联盟运行经验表明,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和教育计划十分重要。协同创新中心需要有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创新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方面要考虑组织管理、知识管理以及人员管理三个核心问题,以更好地推进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3.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其绩效水平高低对科学前沿理论的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区域支柱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应以协同创新中心卓越产出为目标,借助企业管理中成功并广泛应用的全面控制的思想,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进行建模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以期实现对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四川省的基础教育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教学应用和数据服务,为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2015年10月,中心被正式认定为"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由四川师范大学牵头,主要协同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文轩教育科技有限公  相似文献   

7.
陈翔 《今日科技》2021,(11):54-55
钱塘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发起、联合国家相关部委设立的新型事业单位,2019年3月落户杭州钱塘新区正式启动运行.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新型举国体制科创试验田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领导下,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总体要求,努力践行"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浙江精神,始终秉持"共建、共享、共用"协同理念,大力实施"双创并举、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与运行模式,构建起多元主体投入、小核心大协同、产学研用优势力量汇聚的协同创新模式,打造"三位一体"的国家任务承载平台、融合创新转化平台、科创资源导入平台,建立了覆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跨领域、跨体制协同创新网络,在全国范围发挥着独特的创新引领作用,已然成为生机勃勃的新型举国体制科创试验田、冉冉升起的承载国家任务战略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相关政策面临创新模式的转变、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目的转移三方面的挑战。我国在继美国和欧盟之后,于2016年10月出台了《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指南》,但由于时间仓促,在创新中心知识产权管理、创新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中心知识产权转移三个方面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结合美国国家先进制造办公室知识产权小组制定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知识产权指南》和欧盟针对"Horizon 2020"项目所制定的相关知识产权政策的经验,建议平衡协同创新各方利益,强化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政策的社会性;充分发挥政策的灵活性,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协同创新生态环境;依据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制造业创新中心层面的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9.
2012年8月1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两校一所")联合举行"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启动仪式。"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是首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育的协同创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这一载体,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根据河南省首批13家协同创新中心实地调研结果,认真分析各中心成员单位的组成结构,总结中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精神,就促进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健康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构建科学的协同创新中心组成结构,完善中心科研评价体系,健全中心管理机构和制度,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机构参与,探索中心科技成果公司化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格局的分析,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政府如何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方法】对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格局的相关数据从纵向、横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数量不足;面向基础学科及文化传承类的较少;工学、医学所占比例较大,而人文社会科学较少;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主体参与情况均较好。【结论】协同创新中心作为"2011计划"的实施载体,理应得到以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撑并重的支持。基于"汇聚资源、激发活力"的基本原则,建立以导向性经费资助政策、多元化薪酬绩效分配政策、专业化公共服务政策为主体的支撑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夯实政府主导、高校引领、企业主体的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12.
《科学管理研究》2016,(3):16-19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多个区域和国家,需要沿线各国的合作,是一条协同创新之路。在国家创业、创新的"双创"背景下,通过协同创新驱动,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合作机制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协同创新、金融融资协同创新、科学技术协同创新,为"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创新管理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重型机械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牵头单位是太原科技大学(新中国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2012年,山西省科技厅批准建设太原重型机械装备协同创新平台;2013年,学校以太重和太钢作为核心协同单位,联合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大学、中北大学共同组建了"太原重型机械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机制探究还没有深入地开展,如何通过政府行为引导协同创新中心沿着国家目标进行研究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政府应明确自身在协同创新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通过鼓励各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加快评价体系建设;加大创新人才的聚集度等措施做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及功能定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信息共享与产权归属、协同创新"锁定"与路径依赖、金融支持有效性、高校文化与评价体制等角度就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障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就障碍因素的消除从多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协同创新中心是多系统、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独立性实体机构,不同主体间利益需求不尽相同,同时协同创新中心利益分配具有复杂性、协商性和动态性等特点。通过对协同创新中心各利益主体需求及分配特点进行分析,将理事会制度引入作为协调协同创新中心各方利益平台,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调动各利益主体积极性、促进协同创新中心稳定持续发展、实现各主体共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2月22日,"海西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在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图书馆明德厅举行。"海西高端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由福州大学牵头,联合厦门大学、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福建龙溪轴  相似文献   

18.
校企协同创新是高校、企业等主体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和市场化应用而开展的多元合作活动.通过对清华大学校企协同研发的脑起搏器这一"产学研医"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清华大学在校企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规律和成功经验,希望能够从研究分析中为高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落实国家"2011计划",促进高等教育与行业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轨道交通行业科学发展,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联合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和龙头企业成立"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日前,该中心顺利通过专家认定,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首批"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协同"历程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要求高等学校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以北京交通大学"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研究"为试点,启动实施了"跃升计划"。在  相似文献   

20.
以“海西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在充分总结建设前期存在的协同度低、利益分配不均、人才管理机制不灵活、考核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的基础上,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通过大力推进组织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考评体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打破封闭、分散、低效的格局,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建立起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为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