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以雁鸣湖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通过对遥感影像解译得出景观演变趋势并进行分析.与2000年相比,2015年湿地景观比例上升,非湿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下降;各景观变化幅度明显不同,其中林地、高覆盖度草地、水库坑塘、居民点和沼泽地明显增加,灌木林及中覆盖度草地减少;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景观类型丰富度下降,破碎化程度降低,各景观类型发展呈不均衡化趋势;研究区景观优势度趋于稳定,大斑块向小斑块分裂,斑块离散程度和形状复杂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基于需求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选择指标, 评估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状况, 划定需求类型区。基于2000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 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结果表明: 1) 人类对生态系统有物质、环境和文化三大需求, 对应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4大功能中的9项服务, 可以从人口数量、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和教育水平4个方面来评估; 2) 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空间差异较大, 可以划分为极高需求区、高需求区、中需求区和低需求区; 3) 在所研究的时段内, 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降低, 县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和地均价值在空间上呈现总体上从北往南逐步降低的特征; 4) 不同需求类型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不均衡, 2000—2015年间各类型区价值都有所降低, 不同类型区的土地利用策略不同。  相似文献   

3.
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借助GIS软件提取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周长等信息,同时选取分维数、破碎度、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对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面积和周长分布极不平衡;松林、针叶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景观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各种景观类型表现出不同的几何形状,旅游景点和居民点景观的破碎度大;研究区景观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优势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类型的规划与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合理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借助ENVI 4.8软件,对盘锦地区1994年和2009年LANDSAT 5的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分析.参照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分类体系,参考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8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ArcGIS 9.3软件和Fragstats 3.3软件,通过格式转换、空间分析等处理,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完成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景观类型发展趋势不相同,人工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在增加,自然景观类型总体保育较好,但滩涂区域受到滨水养殖业干扰较大,面积在减少,生态总体质量在下降;旱地和林地在减少,林地的破碎化程度依然较高.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庆市景观动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78,1988,1992,1996,2001年五期MSS和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资源型城市大庆市1978-2001年20余年来景观组分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充分揭示不同景观组分转移特征在景观整体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将不同时段景观组分类型图叠加分析统计了全部景观组分类型在4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主要景观组分的转入、转出贡献率和特定转移过程贡献率,结果表明,大庆市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贡献组分是耕地、草地、湿地和盐碱地等4种景观组分.草地和湿地的转出贡献率远大于转入贡献率;盐碱地的转入贡献率远大于转出贡献率;沙地在各时段的转入转出变化过程虽居次要地位,但其转入贡献率始终大于转出贡献率,且年变化率最高.在优势景观转移过程中,表现为耕地盐碱化,草地盐碱化、沙化和沼泽湿地盐碱化、退化过程.这对进一步探讨资源型城 市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吴江东部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3年TM遥感图像解译的景观类型空间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基于Fragstats软件平台,采用景观指标和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景观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总体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2)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差异明显;3)土地利用景观梯度分析能够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对景观类型重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佳尺度的武汉市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RS、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分析景观指数随粒度的变化效应,确定景观最佳观察尺度,对武汉市的土地覆盖景观格局进行量化分析.对16个不同粒度的栅格图分别进行18个相关指数的运算,根据14个敏感指数确定最佳分析尺度为90m;选取了空间组成和空间构型两方面的指数,在最佳尺度下进行指数计算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是以水田、旱地和坑塘水面为主要景观类型的复合景观结构,优势景观明显,3种主体景观类型集中连片、分布广泛;建设用地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设用地和旱地的斑块密度大,平均斑块面积小,景观破碎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探究景观变化的机理,可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及调整人类活动的强度和方式提供立论依据.通过对1995年和2000年两期Landsat 7 ETM 影像的对比,结合研究区及其附近的水文、气象台站监测资料以及研究区统计年鉴的资料,以GIS为基本的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的两个时段的景观状态,得出景观变化在研究区内的区域差异.同时,分析了自然地理结构、自然地理过程、人类活动及气候等在研究区内的区域差异.在遥感影像变化和变化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景观变化的内因为景观结构与自然地理过程,人类活动只是景观变化的诱发因子,它通过干扰自然地理过程来诱发景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祁连山三河源地区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海省祁连山三河源区1999年和2006年两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人机交互式解译,获取了研究区景观类型数据,在GIS支持下编制了研究区景观类型图.在此基础上选取斑块大小、斑块数、景观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等主要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通过分析各景观指数变化反映研究区1999年至2006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999年至2006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向多样化,破碎化趋势演进,景观空间格局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在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农牧交错区可划分为2个一级景观类型,9个二级景观类型和69个三级景观类型.一级景观中自然景观约占总面积的57.1%,人工景观约占42.9%.(2)本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林、牧结合的交错区,农、林、牧比例大体为3∶2∶1.(3)在大尺度景观背景下,山地和低山丘陵景观均呈条带状连续分布格局,大体沿东北—西南向贯穿于整个景观中;沙地景观集中分布于中南部;高平原、平原自然植被景观、人工建筑景观和人工林景观面积均很小.(4)在中小尺度水平上,景观格局主要体现在三级景观类型的空间布局上,并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快,加上人口剧增,使得滨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3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1994年、2003年和2007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结合Fragstats3.3软件,在确定3个时相的最佳分析尺度后,分析出3个时相的斑块级别和景观级别的景观指数,并选取了景观层次上的2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的6个镇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主导景观为农田景观,景观多样性较高且呈上升趋势;13年来,6个镇(街道)的破碎度增加,其中芦潮港镇的破碎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自然循环采暖和太阳能在村镇住宅中使用情况进行经济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单独使用采暖、电热水器或燃煤热水器等都不及该系统.而且该系统不但可以实现节能,还可以提高村镇的人们生活的质量.所以,自然循环采暖与太阳能一体化在村镇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小城镇环境质量问题日愈凸显。开展小城镇环境质量评价,找出其环境质量存在问题和原因,制定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策。方法基于"居民视角",选择自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景观风貌等评价因素,构建小城镇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获取咸阳市十三个县区居民对小城镇环境质量满意度的评价得分。并以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结果得出咸阳市不同县区小城镇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值。结论咸阳市小城镇环境质量空间差异较大,小城镇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与所在县区经济状况和区位条件并非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地利用条件独特.以该区的孟州市为研究样区,从微观尺度出发,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多源数据,考虑空间异质性因素,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和"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指标方案,针对孟州市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了乡镇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以某指标全市平均水平作为该指标评价的"阈值",给出了各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评价,指出了各乡镇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相对障碍因素.获得如下主要结论:孟州市资源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部较好,西部和南部的丘陵区、黄河滩区较差;生产性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区生产性强,西部丘陵区生产性弱;稳定性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部平原区较稳定,西部丘陵区稳定性相对较差,南部黄河滩区最不稳定;保护性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部较强,北部,尤其是东部平原人口稠密区较弱;各乡镇土地利用相对可持续性的基本空间格局表现为东部、南部相对可持续性强,西北部相对可持续性弱;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相对可持续评价值1986年相差0.624,到2004年加大为0.889,两极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时间断面法和历史文献,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乡村聚落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乡村振兴和优化调控的基本单元.基于斑块形态和面积等角度划分乡村聚落类型,以总变化率和年均净变化率两个指标将东风镇村级研究区划分为增长型活跃区、增减平衡型活跃区、减少型活跃区和变化迟缓型区.结果表明:东风镇乡村聚落的斑块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增幅在下降,乡村聚落景观出现了破碎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王娜 《河池师专学报》2012,(2):78-82,87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巴马县旅游产业区分为盘阳河流域、赐福湖片区、百魔洞等景区、长寿村屯聚落四大区域,采取点、线、面相结合,多品种、多色彩、多层次相结合,乡土树种优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风景林营造的策略,以提升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县)自然风景资源的品味,增强其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以城乡统筹理念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必须与小城镇所处地域结合。尝试在山西省域内,以县(区)为单元对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地域类型进行定量研究。首先根据“国定贫困县”的标准界定出贫困型发展模式;其次以中心城市人口不少于50万人为标准划分出城郊型发展模式;其余小城镇地域单元以经济结构指标——三次产业增加值为分类依据,划分出工矿型、服务型、传统农区型和均衡型4类小城镇发展的地域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四川省青川县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技术对四川省青川县土地利用状况、坡度、降雨、温度和行政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川县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旱地面积为23571hm2,占全县旱地总面积的37.7%,并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8.1%;且空间分布广泛,全县31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大院、青溪、骑马、苏河、凉水五乡镇的分布相对较多,占全县需要退耕还林总面积的30.6%。  相似文献   

20.
耕地地力评价通过定量的方法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可以摸清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土壤肥力状况及分布特征、土壤障碍因素,为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程度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文章引入经济学中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忠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各等级水田、旱地的质量差异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忠县二等地、三等地的水田在各乡镇分布很均匀,一等地、四等地的水田在各乡镇间分布差异较大;忠县的四等地、三等地、二等地的旱地在忠县各乡镇分布较均匀,一等地、五等地的旱地在忠县各乡镇分布不均匀,过于集中于某些乡镇.该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通过经济学简单的模型来分析耕地质量差异程度既简便又直观,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判断、指导丘陵地区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