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消除人体穴位的阻抗信号特征集中存在的冗余和不相关分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人体穴位阻抗特征子集选择与优化算法.通过分析穴位阻抗信号的自回归(AR)模型谱图建立了穴位原始特征样本集,利用类内-类间距离判据构造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并改进遗传算法的特征优化算子.经人体穴位的电阻抗特征选择与优化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寻优性能和适应度稳定,在不增加原始信息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减少分类识别的特征数和提高信号识别的准确率,且将穴位阻抗特征的平均状态辨识率提高9%左右.  相似文献   

2.
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针灸穴位识别与训练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如何用客观、量化的方法识别穴位一直是中医教学与实践中的难点,该文研究了基于ZigBee无线通信协议的一套人体穴位识别与训练系统,用单片机扫描标准针灸模型上的相应穴位点的开关量信号,按行列标识编码后,经zigBee组成星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用VB编制数据接收与管理程序,使得穴位的识别、训练和考核更加直观规范、客观准确.系统可广泛用于中医教学与实践中,有利于促进中医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量人体穴位的电位或电阻来诊断人体内部状态是中医诊病的一种方法.目前,国内有不少单位已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本文根据中医理论,将人体穴位的电位、经输入网络、A/D转换、计算机处理,以数据或图表输出,使穴位诊断工作智能化,便于对病例的数据收集和统计.  相似文献   

4.
微循环是西医判断人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癌症患者大多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它和癌的转移、复发与恶化成正相关的关系。经络状态是传统中医辩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中医经络现代研究肯定了体表穴位与脏腑功能的相关联系,当人体的健康状态发生变化时,相应的经络穴位的伏安特性(V-A)也随之而产生明显的变化。郭林新气功的呼吸导引、势子导引和意念导引强调的正是在气功态下对人体经络有意识的锻炼疏通,所谓“经络通,百病消”。采用显微摄相机、MCIMPS系列微循环图象处理及多参数测量系统,连续三年对坚持练郭林新气功的数十名患者进行微循环参数和血液粘度的跟踪检测。自1995年起又增加了用JXT-2经络穴位图示诊断仪同时检测上述患者的经络V-A特性曲线。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望对郭林新气功疗效检测提供可靠的定量判据,从而为人体生命科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针灸穴位三维仿真解剖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人体定穴真实标本的断面切割、计算机三维重构方法研究穴位的仿真形态解剖结构,提供穴位的相关三维仿真精细形态图象资料.结果建立了人体标定穴位后的逐层断面解剖图片库(3 022张),建立了穴位三维仿真软件,研究了中脘、风池等部分穴位断面的仿真重构切面结构,为穴位断面图像处理提供了较详细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用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进行了一系列人体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检测,发现了人体红外辐射光谱在2—3μm与黑体辐射差别较大,说明人体表面存在热致红外辐射外的其他红外辐射.正常人与冠心病人左侧内关穴归一化红外辐射强度在1.5—3.7μm波段有明显差异性.通过与ATP水解反应过程中释放的红外光谱比较推测可以用能量代谢解释2—3μm处的峰值.用激光照射肥大细胞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说明中医灸法和激光穴位照射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而产生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连续隐马尔科夫模型的步态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文  黄凤岗  苏菡 《应用科技》2005,32(2):50-52
步态识别主要是通过人体走路的姿势来识别人的身份,近来年,步态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备受计算机视觉研究者的关注.给出了基于连续隐马尔科夫的步态识别方法:研究了静止背景下人体步态的检测以及基于步态的人体身份识别技术,主要包括背景建模、人体检测、轮廓特征提取及连续隐马尔科夫识别和分类.在小数据库上取得了超过95%的识别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8.
穴位解剖多媒体动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Flash软件作开发工具,制作穴位解剖动画演示软件系统,能动态演示进针解剖层次,形象直观,操作简便,中英文对照显示,可靠性高,便于学习和掌握穴位解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手段,对于避免盲目针刺,防止针刺意外的发生有积极意义。该系统可作为针灸教学的课件,也可作为学习穴位解剖的软件,同时还可作为医学人员学习解剖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9.
表面肌电信号(sEMG,surface electromyography)作为人体运动检测的主要信息源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康复训练福祉机器人领域。针对人体下肢动作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小波变换的特征提取方法。在肌电信号的频域分布中,该方法选取小波子空间中活动段的平均功率组成特征向量。为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设计实现了一种微型便携式多通道sEMG信号采集系统,并利用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构建分类器对腿部动作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腿部常见的4种动作,同一个体动作识别率能达到95%以上,不同个体识别率平均能达到85%,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日常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双人场景下人体行为的识别,利用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 FMCW)雷达提出一种基于空间聚类的双人行为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密度的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聚类算法将FMCW雷达采集到的坐标数据聚类成不同的聚类群,使得每一个聚类群对应于单一人体的行为,再对其进行数据处理、特征提取后分别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分类,实现双人场景下人体行为的识别.文中分析行为特征量、动作关键点以及分类器对识别准确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两人场景中该方法对跌倒、坐下和行走的检测准确率分别可以达到100%、 93.8%和87.3%.  相似文献   

11.
 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为针灸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从穴位特异性、针灸治疗不同疾病及针刺的基本因素3方面论述了针灸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针灸脑功能成像研究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对针灸影像学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针灸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构建了基于Flex J2ee技术的中医针灸穴位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不但能满足针灸学从业人员的科研与临床需要,还可以辅助实习医生或是普通群众学习针灸穴位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构建了穴位网的实证系统,并且对其统计性质——度分布、点强度分布、项目度分布、项目尺度分布等进行研究,从中得知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穴位在针灸处方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穴位网快速划分群落的研究,发现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穴位网可划分为3个群落,而且群落结构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各区域中经脉间彼此合作,针灸处方满足就近取穴的原则,这就为从整体上把握穴位针灸治疗疾病的特征、探寻新的针灸处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临床灸疗热敏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探索灸疗热敏现象的出现规律,溯源腧穴原始定义,提出腧穴敏化论,创新热敏灸新技术,循证评价疗效,进行基础研究,构建热敏灸理论新体系,展示了热敏灸开辟人体机能体表热敏调控的新天地。分析表明,提高临床疗效是针灸临床工作者永恒的科研主题,坚持继承和创新是保持、发扬针灸特色与优势的主方向。  相似文献   

15.
穴位埋线治疗消化性溃疡5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10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53侧,西药组50例,并对其两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两组中医症候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2.8%、90.6%;52.0%、92.0%.胃镜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1.5%、94.4%;40.0%、92.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率分别为91.1%、90.3%(P〉0.05).结论:穴位埋线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脑功能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可帮助探究大脑工作机制。本研究旨在构建并分析磁刺激内关穴脑功能网络,为探索针灸学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为简化网络计算的复杂性,很多相关研究集中于二值脑功能网络,忽略了节点间连接强度。本研究采集磁刺激内关穴前、中、后3种状态的脑电信号并基于样本熵和互信息方法构建3种状态下反映节点间真实连接程度的加权脑功能网络;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对3种状态下加权脑功能网络拓扑性质进行对比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刺激状态与刺激前状态相比,网络的平均度、平均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均有提高;刺激状态与刺激后状态相比,网络的平均度、平均聚类系数、全局效率整体也呈增强趋势;刺激后状态与刺激前状态相比,除少数被试的网络拓扑特征基本保持不变或小幅度减少外,其余均呈增长趋势,且增长程度不同,考虑与刺激的累积效应和个体差异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磁刺激内关穴使网络各通道间连接强度提高,集群化程度加强,信息传递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二电极法研究了人体经脉直流电导动力学特征。对心包经等经脉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电导动态振荡的出现与检测的初始电流和经脉的穴位有关,所需临界初始电流对应于电压-电流关系的非线性转变点,非经非穴不能出现振荡。各经的井穴到合穴以内的穴位可以产生电导动态振荡,其中井穴产生振荡的几率最大。各经穴的振荡动力学具有三个时相,但在频率和幅值上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8.
针灸经临床实践已证明其疗效,然而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磁刺激穴位为研究针灸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研究采集安静状态和磁刺激内关穴(PC6)状态的脑电(EEG)信号,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相关维数)和互信息方法构建脑功能网络,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所构建脑功能网络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了安静和磁刺激两种状态下的脑功能网络的拓扑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磁刺激内关穴构建的脑功能网络与安静状态相比,其拓扑结构发生了改变,网络连接增强,信息传输效率提高,并且"小世界"属性增强.  相似文献   

19.
研究磁刺激神门穴状态下与静息状态下9名健康被试的脑电信号样本,分别构建两种状态下的脑功能网络,并对不同的网络测度进行分析.首次从复杂网络角度探索神门穴的治病机理,期望为穴位磁刺激疗法提供实验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磁刺激神门穴时脑电信号之间的关联系数值相比静息状态下降低,平均聚类系数、平均最短特征路径长度以及平均度在阈值区间均发生显著变化,小世界属性指标增强,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磁刺激神门穴状态下各节点通道间的紧密程度降低、连接情况较为松散、网络中各节点同步能力减弱、效率降低、网络规模减小,这时的大脑很可能处于一种比较镇静的状态而有利于睡眠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i)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meridian (channel and collateral) described by ancient medical doctors may correspond to the blood circulation, nerve control and neurohumoral modulation of modern medicine. (ii) The needling, which can injure the tissue, is a noxious stimulation inducing pai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such as lifting and thrusting, twisting and twirling, or electroacupuncture (EA) with the sufferable biggest intensity for patients should be a stronger pain stimulation. The needling sensation of soreness, numbness, distension and heaviness is a deep pain. (iii) There is an intrinsic analgesic system in brain, which centers around the periventricular and periaqueductal grey matter, contains endorphins as possible mediators, goes through the descending inhibition system in medulla oblon-gata, and acts on the gating mechanism in spinal cord. Itcould be producing analgesia while the system is activated. (iv) NRM might be a supraspinal center modulating pain, and the R-S neurons could form a basic circuit of negative feedback modulating pain. The discovery of excitatory-inhibitory reversible R-S neurons may give a neuro-physiolog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double direction modulation of acupuncture at acupoint. (v) Non-noxious stimulation such as massage or stroking could excite type I and n afferent fibers, producing a weaker and transient analgesia through the spinal mechanism. When the acupoint is near the pain area, the afferent information from them could be converged on the same and neighboring spinal segments, the light acupuncture or low intensity of EA also has analgesic effects, showing acupoint specificity. But the acupoint specificity is not limited in a specially designated channel line,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gment of innervation. (vi) While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of lifting and thrusting, twisting and twirling or a high intensity of EA is used, because the intensities of these stimulations exceed the threshold of afferent C fibers, they could fully excite Ⅲ(Aδ) and Ⅳ (C) afferent fibers, producing a strong and lasting analgesia, mainly through the supraspinal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modulating pain, it has curative effects. Therefore, the essence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may chiefly be inhibiting pain with p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