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α,β萘酚为客体的包合反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圆二色谱、核磁共振谱、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及薄层分析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包合物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α,β萘酚均形成1∶1的包合物,氢键、包合水的释放是形成包合物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用非等温热重法研究 β-环糊精、β-环糊精· 4 -( 4 -硝基苯偶氮 ) -1 -萘酚包合物的脱水反应动力学 .分别用 Coats-Redfern积分法和 Freeman-Carroll微分法求得β-环糊精及其包合物脱水反应动力学参数 :β-环糊精脱水反应级数为 0 ,活化能约为 6 0 k J/mol;β-环糊精· 4 -( 4 -硝基苯偶氮 ) -1 -萘酚包合物脱水反应级数为 1 ,活化能约为 2 2 k J/mol.该包合反应过程是客体分子 4 -( 4 -硝基苯偶氮 ) -1 -萘酚取代了 β-环糊精主体分子空腔内高能包合水的过程 .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方法 制备了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包合物的溶解度和表观稳定常数.利用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测试方法对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热力学实验获得了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函数△G,△H和△S.结果 α-山竹黄酮与β-环糊精能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比为1:2,表观包合稳定常数为7.6×104L2/mol2.结论 加入β-环糊精后,α-山竹黄酮的溶解度和热稳定性都得到明显提高.包合反应主要由焓变控制,驱动力为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4.
β环糊精四氯苯醌包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2,3,5,6-四氯苯醌为客体的晶体包合物,通过多种谱学方法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β-环糊精与四氯苯醌分子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 四氯苯醌进入了β-环糊精分子的疏水性空腔内. 利用紫外光谱数据求得包合物的解离常数KD为2.7×10-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美多心安和β-环糊精能否形成包合物.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美多心安—β-环糊精包合物,并使用红外光谱方法加以鉴定.结果:证明了美多心安—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结论:β-环糊精包合物和亲水性物质也能形成包合物.  相似文献   

6.
β-环糊精衍生物对β-萘酚、α-萘胺的增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β-环糊精的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与α-萘胺,β-萘酚包结增溶性,结果显示β-环糊精的衍生物与α-萘胺,β-萘酚形成包结物有良好的增溶性,增溶倍数与β-CD的衍生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运用紫外光谱滴定、差热分析和粉末X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山姜素分子与甲基化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配位包合物的包合行为、包合能力及其性质表征.研究结果显示,山姜素与甲基化β-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能力的大小为:β-CDDMβCDTM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水溶性和热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β-环糊精包裹紫杉醇形成的超分子包合物。用密度泛函(DFT)PBE方法对超分子包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得到稳定几何结构,分析结构表明β-环糊精与紫杉醇通过O—H…O、C—H…O和C-Ч…π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包合物。稳定包合物的结合能为-30.93keal/mol。  相似文献   

9.
代金玲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28):6934-6935,6939
苯乙酮-β-环糊精的包合物在有机反应中有好的不对称选择性。采用了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苯乙酮-β-环糊精的包合物,并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与苯乙酮和β-环糊精的混合溶液相比,包合物的最大特征吸收峰(λmax)有明显变化,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并用等摩尔系列法确定了包合物中苯乙酮与β-环糊精的最大包合比为1∶1。  相似文献   

10.
姜黄素水溶性制剂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出水溶性姜黄素-β-环糊精包合物,并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分析等方法加以鉴定.结果表明姜黄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产率为86.07±0.20%,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大于姜黄素单体.  相似文献   

11.
有机小分子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腈、乙二醇在Britton-Robison三酸缓冲液中,不仅改变了β-环糊精(CD)空腔的微环境,而且使β-CD/萘酚超分子包合物的离解常数发生改变.文章用荧光法研究了主客体分子间的诱导契合和几何互补等方面β-环糊精/萘酚对小分子的结合能力和分子选择性.结果表明:β-环糊精/萘酚作为一种光谱探针可用于指示分子键合能力和分子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2.
美多心安-β-环糊精包合物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美多心安β环糊精包合物,并使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紫外光谱等方法加以鉴定.证明了美多心安可以和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  相似文献   

13.
以湿法技术制备了诺卡酮的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通过1H-NMR及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最后采用荧光光谱法计算热力学参数.结果发现: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与诺卡酮以1∶1形成包合物,客体与包合物图谱有显著的差异,包合过程均有负的△G和正的△H、△S.  相似文献   

14.
旋光法研究β-环糊精与氧氟沙星的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旋光法对一系列不同摩尔配比的β-环糊精/氧氟沙星的中性水溶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和氧氟沙星可以形成多种包合比的包合物,主要有1∶2、1∶1和2∶1的包合物,包合物的存在形式与溶液中β-环糊精/氧氟沙星的摩尔配比有关,溶液中β-环糊精/氧氟沙星的摩尔配比在1∶1~2.5∶1范围内形成的包合物以1∶1包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15.
考察超分子材料环糊精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与布洛芬的包合作用及包合过程热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包合作用的机理和驱动力.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包合作用、增溶作用及包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环糊精与布洛芬包合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焓变(△H)和熵变(△S)均为负值.形成包合物后,布洛芬的溶解度显著增加,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增溶作用强于β-环糊精,稳定常数也高于布洛芬-β-环糊精包合物.2种环糊精在常温常压下可以自发形成包合物,包合过程为放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包合物的形成和稳定.与β-环糊精相比,羟丙基-β-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包合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β-环糊精与巴西木素的主-客体包合物,并对其包合行为和性能进行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确定了包合物的包合比和稳定常数;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量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运用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了主-客体的包合机制.结果显示,β-环糊精与巴西木素的包合量比为1∶1;包合物形成后,巴西木素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巴西木素以单羟基苯环一侧进入β-环糊精空腔时结合能最低,并以氢键作用形成包合物;分子对接模拟表明,结合能最低时优化的构象为巴西木素以单羟基一侧从大口端进入β-环糊精空腔,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将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RSA)和伊环糊精(β-CD)经超声波处理40min,再于120r/min,28℃振荡处理12h,以制取包舍物.极性差异、FTIR、TG和DSC分析证实了β-CD和RSA通过以上实验条件形成了β-CD—RSA包合物,而且β-CD—RSA包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与化舍物RSA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善槲皮素的水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了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对包合前后样品的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进行分析,证实了包合物的成功形成。考察了投料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投料摩尔比1:1、反应时间2.5 h、反应温度70℃,在此条件下所得的包合率最高,达到60.1%。极差分析表明,3个因素中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大于投料摩尔比。溶解度测试结果表明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92.4μg/mL,与纯槲皮素相比提高了约81倍。  相似文献   

19.
β-环糊精超声包合广藿香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以包合物的包合率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超声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优化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工艺条件.同时将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之比为1∶5、超声时间为45 m in、包合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包合率可达80.9%.表征结果表明,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因此,超声法制备广藿香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0.
β-环糊精具有中心空腔,与进入该空腔的有机分子,能够形成包结络合物。本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研究β-环糊精与α-萘酚的包结历程,即利用化学位移的变化,推出包结络合物的可能结构和包结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