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交通网络中的快速交通系统如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是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先导条件,其引发的区域非均质时空收敛效应,深刻地影响都市圈的发展空间格局,因此都市圈空间组织关系与不同交通网络层级的交互性关系亟需审视。为探究都市圈不同圈层因人口聚集与经济发展具有错位性而引起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密度空间差异性发展规律,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5个都市圈为例,选取区县为空间单元,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城市关联强度模型,运用多维标度分析和空间距离要素识别都市圈的不同圈层边界,包括核心圈、紧密圈和规划范围边界。通过不同空间圈层的人口密度、人均产出、地均产出、高速公路网密度和铁路网密度5个主要指标挖掘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网络密度的关联规律。结果显示:都市圈各圈层存在人口聚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人口密度-地均产出”和“地均产出-人均产出”发展曲线分别为“S型”和“对数型”;人口密度、地均产出与高速公路网密度呈现“对数型”曲线发展规律,现状铁路网密度曲线发展规律与高速公路有较大差异;在人口密度、地均产出大于600人/km2<...  相似文献   

2.
以济南都市圈为例,对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出了济南都市圈等级规模分形维数和空间结构分形维数,结论如下:济南都市圈城镇数量和规模分布不均匀,区域集聚力不强,一体化程度不高.由此提出济南都市圈城镇体系建设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3.
构建兰州都市圈的区域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旺锋  张祥德  杨蓉 《河南科学》2009,27(2):245-248
明确构建兰州都市圈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目标,分析了兰州都市圈的现状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基本条件、根本动力、保障条件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兰州都市圈的形成机制,以此反映出构建兰州都市圈所带来的区域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市圈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对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都市圈的理论和规划实践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其中包括都市圈概念的定义、都市圈地域界定等理论,并对我国都市圈规划实践的重点内容、规划成果及问题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回顾,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地区是中华民族生命和“源泉”.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2003年1月28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标志着我国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00年以来.经国家林业局专家组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省林业局的领导和专家多次进行调研.确定玛沁县黄河流域总面积为18.8万公顷确定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都市圈建设对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影响是不同的。以南京都市圈中的滁州市为例,运用合成控制法研究都市圈建设对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都市圈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虹吸效应;第二阶段表现为外溢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体量较大的周边城市受到核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较小;在都市圈建设并完善以后,新加入的中小城市可以直接跨过核心城市虹吸效应阶段而享受到核心城市外溢效应的好处;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的周边城市可以更早地享受到核心城市外溢效应的好处。  相似文献   

7.
交通作为城市的“动脉”,承担活络城市经济、畅通运输渠道的作用。文章对孝感市城区的道路系统、道路功能及静态交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并对孝感市道路交通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期待孝感市融入西部大开发及武汉都市圈建设的浪潮。  相似文献   

8.
信息传真     
《苏南科技开发》2005,(2):61-61
科学统筹集约发展苏锡常都市圈,苏州:高新区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无锡:加快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的科技新城,上海:长三角将构建区域通关一体化新模式,扬州:“水上高速”助推沿河开发……  相似文献   

9.
大都市圈功能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释了国外都市圈研究的源起,简要总结了国内都市圈的发展,并在系统分析都市圈功能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中心城市的培育、城市问功能的协调及区域规划与管治的加强是新世纪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成都市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城镇聚集效益明显,同时成都市也面临着城乡由“二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机遇.通过区域人口、生产集中度的不一致性系数的计算,指出成都市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城市集聚效益指数、城市发展潜力指数两个指标来反映成都市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大成都都市圈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十一五"时期南京都市圈建设对安徽融入长三角的历史贡献,阐述了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的竞合关系,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南京都市圈建设对皖江城市带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小时生活圈对区域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制定,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均有重要的影响。划分一小时生活圈主要用到地铁、国道、省道和县级道路等数据。其中地铁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文中以广州市为例,根据城市交通网络来划分广州市一小时生活圈,定量并精确地分析地铁对广州一小时生活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2013和2020年广州市一小时生活圏基本上覆盖了广州市的10区2市以及周边的佛山市。②由于主城区基本是在越秀区、海珠区和天河区,2020年广州一小时生活圈中该3个区的面积比均为100%。③2013-2020年期间,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和增城市是一小时生活圈中增长较快的区域,这些区域也是地铁增长较快的区域。④广州一小时生活圈基本上没有岛状区域,主要因为广州市地铁-公路网络相对比较发达。  相似文献   

13.
随着体验经济背景下小长假的实施及休假制度的推进,环城游憩发展迅猛,但开发中普遍存在着产品同质化、投资效益低等问题.旅游者重视购买和消费产品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体验,提升环城游憩地竞争力的前提是了解游客体验价值构成.研究在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基础上,对环城游憩体验价值测量指标进行提炼归类.在收集812位环城游憩游客体验价值问卷基础上,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环城游憩体验价值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应优先发展大城市,有的学者认为应以中小城市为主,还有学者认为应重点发展小城镇.本文运用一系列指标,对中国县级以上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城市在集聚性、集约性、经济性等方面均优于中小城市.鉴于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必须走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优先发展大城市,同时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科学规划和管理避免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市病.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特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池莉的创作谈作家的"根据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的创新意识极强,从而有“新写实”、“新历史”、“新都市”的三次跨跃,但和其他当代作家一样未能成为文化重镇,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强烈的“根据地意识”。  相似文献   

17.
继续研究在以关系为单位的数据流中发现"增加"、"减少"等增减型知识以及"良性循环"、"恶性循环"、等循环型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发现事物间发展的联系及发展的趋势,为决策者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发现各种循环,将为决策者加强"良性循环",增加效益与成功,摆脱"恶性循环",避免亏损与失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长脚是王安忆在长篇小说《长根歌》中塑造的一个在都市生活中混社会的人物形象,他在社会上扮演多重角色,每天都要以不同的嘴脸在几种社会层面穿梭往返,小说在塑造这一个物形象的时候情节设计有不周全之处,使这一个物形象在整体上给人一种闪烁不定,扑朔迷离的印象,其性格特征也有些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9.
以上海为例,通过对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分析,探讨人口流动与特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及空间扩散效应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寻求人口流动与特大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为中国特大城市发展和制订人口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