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在φ90/φ200×200四辊冷轧机上进行的实验研究,测定了异步轧制时前滑、压力和力矩等参数,提出了异步轧制时搓轧区的实验确定方法。判明了张力、变形量等因素对异步轧制压力和力矩的影响,并与普通轧制作了对比,可为选择合适的异步轧制工艺和设备提供依据。实际应用表明,异步轧制可以取得降低轧制压力,增加延伸等生产效果,冷轧带钢的异步轧制是有发展前景的。  相似文献   

2.
最小可轧厚度概念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在理论上也有缺陷,分析结果表明,当轧辊直径与轧件厚度之比D/h_0,摩擦系数μ和屈服极限σ_3值较高时在轧制变形区中会出现轧辊表面被弹性压扁成为平行平面的区段。在此区段中金属处于弹性状态,可称为弹性核。弹性核的出现是轧制压力急剧升高,延伸变形困难的真实原因。延伸难度系数k_y可以作为判定弹性核大小和延伸难易程度的指标。k_y小于0.17时为轧机的适轧产品;k_y为0.17—0.27时为在特殊需要下可以少量轧制的技术上可能的产品;k_y大于0.27则延伸极度困难,虽也可轧制但极不经济。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平面应变剪切压缩模型导出了异步冷轧轧制力的近似上界解和全面考虑轧辊与轧件弹性变形的计算机辅助下界解,阐明了异步轧制降低冷轧压力的机理并给出了可供工程分析、计算之用的理论公式。本解的分析表明,异步冷轧的降力作用随两工作辊的差速比 i,摩擦系数μ及辊径与轧件厚度之比 R/h_0 值的增加而愈趋显著。比较理论计算结果与作者的实验数据,证明二者符合情况良好。本文还藉助计算机对“搓轧”区内的单位压力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前人理论中的问题,并证明了本文所用下界解压力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对三种不同厚度的15号钢薄带轧制到按常规轧制最小可轧厚度以下的范围,测定每道的压力、力矩,张力,延伸率、慢辊前滑及快辊转速,并使用了一种能鉴别工作辊辊身两端有无压靠发生的特殊实验方法。提供了在各种工艺条件下的快辊前滑、慢辊后滑、轧制压力、轧制力矩随压下率变化等实验曲线,指明了异步轧制极薄带材时轧制负荷变化的特有规律。还提供了计算轧制力和估计辊端有无压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在一般传动支撑辊的四辊轧机上,改变支撑辊直径实现异步轧制;在此轧机上进行异步轧制低碳带钢可降低轧制压力,减少轧制道次或退火次数,从而提高冷轧带钢生产率。降低其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我院轧钢教研室,对“极薄带材异步轧制工艺”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于今年七月初,在冶金部科技办主持下,通过了鉴定。 极薄带材异步轧制是运用轧辊的圆周速度的不同,改变金属变形条件,在轧辊直径相对较大的普通小型四辊轧机上轧制出厚度为0.005 mm的极薄带材的新工艺方法,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利用普通四辊轧机稍加改装即可轧出0.005mm以下的极薄带材,突破了普通轧制方法的辊径与轧厚比D/h<1500~2000的限制,达到了20000以上,这是带材冷轧技术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 S 异步轧制变形区进、出口张力差与前、后卷取张力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 S 异步轧制出现“恒延伸”现象时所具有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本文探讨了在全异步状态轧制“恒延伸区”中压力的波动范围、张力和压力的变化及其定性和定量的分柞,并对全异步状态下轧制“恒延伸区”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难变形材料轧制实验研究,开发新型实验轧机.采用液压张力缸和液压夹头夹持短试样,实现直拉张力轧制.采用两台主电机对上下工作辊单独传动和速度调整,实现异步轧制时速度比连续调整.将夹持轧件两端的夹头作为正负极,通低电压大电流,对轧件进行电阻加热,实现温轧功能.利用该新型实验轧机进行验证实验.对3%Si无取向硅钢进行带张力异步轧制,异步比设定为1.12,总压下量增大28.4%.对AZ31镁合金进行带张力温轧实验,厚度由4 mm轧制到0.633 mm,顺利完成轧制并得到很好的表面质量.实验表明,该实验轧机可以作为难变形材料轧制实验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冶轧板材最小可轧厚度的轧制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个较为精确的确定最小可轧厚度和选择最佳工作辊径的计算公式。该公式考虑了压下率以及轧件入口和出口弹性变形对最小可轧厚度的影响,所以能夠满足冶轧工艺和生产率的要求,而且又符合冶轧最小可轧厚度的物理变化规律。本文给出确定最小可轧厚度和选择冶轧工作辊径的一般公式、同时又给出如薄铁皮和铝箔等特定产品的确定最小可轧厚度和选择冶轧工作辊径的简化公式。这样就为冶轧生产和冶轧机设计等工程计算,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出并给较为符合实际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φ90/φ200×200 mm 可逆的四辊轧机上进行异步轧制复合新工艺的研究,并与常规轧制的特性比较;研究了轧制工艺参数对复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步轧制对双金属固相复合有特殊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降低轧制压力的特点。采用此工艺可以在一般的四辊轧机上轧出宽板带复合双金属。此工艺可以应用于双金属固相复合的工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12.
根据Mises屈服条件,基于球应力分量对塑性变形无作用的前提,本文导出了恒延伸轧制变形区出口处剪应力τ的计算公式,并找出了恒延伸轧制变形区出口处τ沿轧件厚度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异速比对AZ31镁合金板材进行异步轧制,并将轧后样品进行显微组织和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异速比对镁合金板材组织和织构转变的影响. 结果表明:异速比的变化对晶粒形貌影响较大但晶粒细化效果不明显;当异速比为2.800时,板材内出现了长条晶粒;快速辊侧{0002}基面织构强度高于慢速辊侧,且板材两侧表面{0002}晶面的偏转方向相反;异速比对基面织构的强度影响显著,随着异速比的增大,基面织构的强度先增加后下降. 这种特殊的织构变化与异步轧制过程中沿厚度方向引入的剪切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14.
异步轧制与传统的轧制方法不同。它是通过上辊慢速和下辊快速的线速度差值来实现的。异步轧制的主要优点是降低轧制力和能量损耗。本文是利用平面应变刚塑性有限元法对异步轧制过程进行结构的变形分析。 计算条件取自文献中的试验条件,因此计算结果可以用试验数据相比较。由多种条件的数值分析来讨论搓轧区和差速比对轧制力、轧制力矩的影响。 计算结果符合实测的结果,可以认为刚塑性有限元法也是解决异步轧制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5.
采用条元法分析了异步轧制条件下金属在变形区内的变形情况,建立了适用于异步轧制的轧制压力公式及中性点坐标公式,并在计算摩擦力时考虑了粘着区的存在。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异步轧制条件下变形区内摩擦力的分布规律及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最后分析了不同速比对等效应力的影响以及不同入口厚度对轧制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异步轧制     
1、引言异步轧制是指两工作辊的轧制速度不对称的一种新的轧制方法。现已用于S异步轧制(或称法轧制)、平整生产和单机连轧。它比一般的同步轧制(或称对称轧制,即两工作辊的轧制速度相同的轧制方法)有可能成倍地降低轧制压力和转矩,提高带材的厚度精度,以及有可能简化自动控制系统。异步轧制是近十年左右才被重视并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但不论是从工艺、设备,还是从理论上研究得很不够。因而从理论上搞清楚异步轧制的特点,从工艺设备上使这种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异步轧制技术对高压电解电容器用高纯铝进行冷轧,研究了异步轧制参数对铝箔冷轧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步轧制的搓轧区效应,可使铝箔形成不同于同步轧制的6种主要织构的含量与分布.慢辊侧的织构总体含量高于快辊侧总体含量;S{123}(634)织构、C{112}(111)织构的变化趋势相同,立方织构{001}(100)、旋转...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MKW八辊轧机实验研究的一部分。本文解决了在MKW八辊轧机上用单个导向辊测定张力的实验问题,并通过轧制最小厚度的生产性实验,提出合理选择工作辊径和确定最小可轧厚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了轧制08沸钢特定产品的最小可轧厚度简化公式,该简化公式符合生产实际情况。这就为MKW八辊轧机的设计和生产等工程计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异步轧制对IF钢冷轧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异步轧制对IF钢的冷轧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并且将模拟的剪切应变随辊速比的变化规律应用到以Taylor模型为基础的织构模拟中,分析了剪切应变εxz值对形变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异步轧制速比的增加,冷轧的α纤维织构组分逐渐减少,γ纤维织构组分稍有增加.异步轧制时,附加的切应变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11}〈uvw〉再结晶晶核的形成与{001}〈110〉织构组分无关.异步轧再结晶{111}〈112〉织构组分体积分数明显多于同步轧,这是由于在冷变形状态下,{111}〈112〉织构组分就明显高于同步轧制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视轧机工作辊为半无限体,用其表面压力、切力的位移公式求解工作辊在轧制变形区内的弹性压扁;依据变形区的四个边界条件,采用离散数值积分法,计算出塑性变形区及其出、入口弹性变形区的长度;根据金属在变形区内的流动速度,确定纵、横向摩擦力的方向。将计算结果与有关文献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本文的计算方法能确切地反映轧制变形区长度沿横向的分布规律。这为正确计算轧制压力的横向分布以及辊系变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