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打滑状态下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轧机主传动系统的轧制打滑,建立打滑状态下系统的非线性模型,并用渐近法对非线性力学模型求解,确定了主传动系统产生稳定自激振动的条件,并给出了计算系统产生自激振动的速度上限和速度下限的方法,推导出产生稳定自激振动时,轧制力,轧件和轧辊间的摩擦系数和轧制速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牵引负荷下车辆的扭转、垂直和纵向振动.确定了牵引负荷与滑转率的关系,并分析了牵引负荷与车辆振动的关系.系统研究了牵引负荷对车辆振动耦合关系的影响规律.证明了在高滑转率条件下,系统将产生自激振动,并分析了产生自激振动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轧机主传动系统持续的自激振动将产生高频、高幅值的动载荷,使设备受到严重破坏.通过建立轧机主传动系统自激振动理论模型和现场实验研究,发现轧件与轧机之间"打滑"是诱发自激振动的主要原因.开坯机由于压下量大,造成"咬入"困难,应当采用车削方式加工轧辊辊身,以增大轧辊与轧件之间的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4.
轧制参数对轧机主传动系统自激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轧制打滑状态下轧机系统特点,建立打滑状态下轧制系统的非线性力学和数学模型,并用Krilov-bogolubov方法对非线性力学模型求解,确定了主传动系统产生稳定自激振动时的轧制速度和轧制力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计算不同轧制速度下要产生稳定自激振动的最小轧制力的方法;推出了在同一个轧制速度下由于自激振动导致的扭矩放大系数(TAF)与轧制力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初轧过程中打滑时的自激振动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非线性振动理论中的渐近法导出了自激振动能否建立起来的判据。编制了自激振动程序,并对工程实例进行丁计算。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管壳式换热器在现场抽芯和装芯过程中产生的自激振动现象,并通过对抽、装芯过程建立运动模型,导出振动方程,从而对其自激振动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控制这种自激振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车辆传动系统的布置型式、在振动过程中万向节安装角度的变化以及动力学特性分析等,可作为研究工作的基础,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冰致自激振动测量与机理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洋平台上观测到了冰致结构的稳态振动,以及冰力和平台响应间的频率锁定现象.通过对实测数据和冰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破碎机理分析,证明冰致稳态振动属于自激振动.给出了产生冰致自激振动的条件,提出了冰致自激振动的物理机制,指出冰致自激振动发生在冰加载速率的韧脆转变区,整个过程中冰内裂纹的形成与扩展受到了结构运动速度的控制.冰内部的微裂纹行为是解释与描述冰致自激振动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9.
一类具有可动边界的机械振动系统的混沌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于初轧机轧制过程中振动的非线性和边界可动,建立了初轧机在轧制过程中主传动系统的扭转自激振动模型·通过对所建模型的研究表明,该系统具有多种非线性振动形式,这为分析、诊断及控制这一类具有混沌行为系统的振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平整机自激振动与轧制界面阻尼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平整机轧制界面的摩擦学、阻尼特性,自激振动机理及振动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平整机振动的主要成分是自激振动,且自激振动的根源在于轧制界面的负阻尼特性,而负阻尼的产生源于轧制界面的粘滑状态与部分弹流膜作用的存在。研究结果为解决实际生产中平整机振动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轧辊黏滑运动引起轧辊扭转自激振动和自激振动对带材表面质量影响 .在分析轧辊工作界面的黏滑运动基础上 ,建立轧辊转动动力学方程 .根据轧辊与带材之间黏着和滑动特点 ,对滑动非线性摩擦力进行线性化处理和求解动力学方程 ,分析扭转振动特性得出 :随着黏着时间的减少 ,扭转振动的波形逐渐由锯齿形变为正弦形 ,摩擦自激振动可以表现出低于自由振动频率的所有频率分量 ;黏着时间与扭矩增量成正比 ,与转动轴刚度和传动轴转动速度成反比 ,滑动时间基本稳定 ,黏着时间越长 ,系统吸收的能量和释放的能量越多 ,由于滑动时间一定 ,容易引起带材表面剪切冲击和表面条纹 .工业现场测试表明轧机存在工作辊扭转自激振动 .图 7,表 3,参 8.  相似文献   

12.
连轧管机的自激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缝钢管的轧制变形区作为轧制过程的工作界面,其动力学特性对连轧管机的轧制振动有决定性影响.分析了动态情况下轧制界面上的界面摩擦、轧制变形规律、轧辊运动等行为机理及其耦合特性,建立了轧制界面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研究轧制工艺参数与轧制力能参数的关系,分析了连轧管机的自激振动发生的原因,并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在不同轧制条件下的轧制变形区的工艺参数与连轧管机的自激振动关系,为解释连轧管机的自激振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立轮胎-悬架-车身系统的考虑时间延迟的轮胎多边形磨损动力学模型,探讨基于自激励振动理论的轮胎多边形磨损现象.研究表明,轮胎多边形磨损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自激励振动,不同车型、不同轮胎磨损状况下,系统的自激励振动频率不同,常见频率区间为100~400 Hz;轮胎周向多边形磨损现象即由于自激励振动出现在特定的车速区间;轮胎多边形磨损的边数等于自激励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与车轮转动频率之比;轮胎在特定频段的固有频率对自激励系统振动有很大影响,扭杆梁悬架系统的垂向振动特性对轮胎多边形磨损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4.
对于自组织现象,从一般性质、典型现象以及产生机制等三方面相对于强自激振动做出比较,在这三方面看,都可以认为自组织现象是系统在来自于外界的定向的热力学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一种自激振动现象,此时,定向的热力学力对系统涨落曲线的某些具有特定频率和特定初相位的涨落分量放大,对其余的涨落分量抑制,这种放大与抑制的结果使得系统的宏观量在时间或者空间上表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以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11号机组为例,通过对机组运行中振动试验数据以及机组升降速过程、异常振动前后振动及相关参数等的全面分析,确定机组振动故障的特征为自激振动,探讨了消除自激振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振动按激励类型分为自由振动、强迫振动、自激振动和参数振动。目前固有频率测量的两种方法:敲击法和扫频法分别基于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的原理。提出基于自激振动的原理测量圆柱壳的固有频率与模态的方法。此处的自激振动是基于电信号反馈激励,从而导致圆柱壳的自激振动;而非普遍被研究的摩擦导致的自激振动或线的风激振。将其命名为电反馈自激振动法,通过该方法对一个圆柱不锈钢钢管的模态与响应幅度-激励频率曲线的测量。与敲击法、扫频法和ANSYS仿真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该方法测量固有频率及模态的可行性;并得到自激振动时的振型分布及稳定激振的频率与传感器的位置有关的结论。该方法相比敲击法和扫频法具有测量设备简单、测量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对自复励励磁方式发电机的低频自发振荡进行理论分析,揭示了复励分量在任何运行工况下均产生负阻尼转矩的特点,并提出解决自发振荡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切削振动会对涂层结合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强烈地振动甚至会导致涂层的脱落。在不同主轴转速下,通过对Fe基涂层加工过程中的振动进行测量,并与基体材料45钢进行对比,分析了Fe基非晶涂层切削加工过程中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45钢在切削过程中的振动只包含自激振动;Fe基涂层切削过程中的振动包含自激振动和强迫振动,且主轴转速越高,切削力越大,涂层受迫力随之增大,Fe基涂层切削加工振动加速度幅值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