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研究以同一形态发生期(鳃盖闭合期)的泽蛙(Rana limnocharis Bole)雌核单倍体胚胎和这一期的泽蛙二倍体胚胎为材料,仿Sze(施履吉)法分别测定它们的细胞数目,并用苯酚法提取各自的核糖核酸,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所提取的核糖核酸进行定性、定量。实验结果表明:鳃益闭合期泽蛙单倍体的细胞数目是二倍体的1.53倍,但每一细胞内的RNA含量却不及二倍体细胞的二分之一。作者据此讨论了泽蛙单倍体胚胎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虎纹蛙的食性与捕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养殖试验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研究了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a)的蝌蚪与成体的食性及捕食行为。结果表明,虎纹蛙是一种性凶猛的蛙类,喜食活的动物性食物,并具有互相残食的习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取食不活动的食物;其捕食行为依蛙体与食物的相对位置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蛙崇拜的起源、蛙婆节和蛙图腾三个方面来阐述蛙崇拜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气候起源反映了壮族先民食物需要和生殖需要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血缘起源反映了当时壮族先民的安全需要,蛙图腾的花山壁画看出壮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及民族凝聚力,而蛙纹铜鼓体现了壮族先民的情绪情感和民族团体遵从;从蛙婆节看出壮民族原始初民的心理状态和生存需要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的体温调节能力及其静止代谢率,应用开路式呼吸作用测量仪,测定泽陆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0~35℃)的耗氧量,由此计算出静止代谢率,结果显示:雌雄泽陆蛙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10、15、20、25、30、35℃)下的体温和静止代谢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泽陆蛙体温与环境温度(10~35℃)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T_b=0.881 7T_a-1.355 2(r~2=0.996 1,F_(1,6)=1 009.98,P0.01)。泽陆蛙静止代谢率随环境温度(10~35℃)的升高而升高,其关系符合一元二次曲线的数学模型,回归方程为η_(RMR)=3.176-0.314T_a+0.01T2a(r~2=0.976,F_(1,6)=18.251,P=0.021)。在20、30、35℃时,泽陆蛙静止代谢率与其体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0.523、-0.512。结果表明:泽陆蛙的体温和静止代谢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符合外温动物的体温和代谢特点,泽陆蛙具有一定的生理调节体温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两栖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健康的指示动物。两栖动物多样性研究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领域。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们对吉安市郊稻田环境的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吉安市郊稻田环境有两栖动物8种,隶属1目4科。动物区系为广布种3种,东洋界5种。生态类型为静水型3种,陆栖静水型4种,树栖型1种。泽陆蛙为稻田环境中的优势种,饰纹姬蛙为亚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实验用泽陆蛙蝌蚪为模型动物检验食物水平充足的环境中密度对其生长、变态和存活率的影响.密度水平设置为30只/L、60只/L和120只/L.研究发现,蝌蚪的体长、尾长和体重的增长速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高密度显著降低早期的存活率,但随后的存活率不受影响;高密度显著降低蝌蚪的变态率,表明高密度抑制了蝌蚪的发育从而延长变态时间;变态体重不受密度影响.该研究推测高密度环境降低蝌蚪生长速率是导致其变态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变态体重不受密度影响可能是实验动物在水体稳定且食物充足的生境中对高密度导致的变态延迟代价的一种补偿;泽陆蛙蝌蚪生长发育的适宜密度环境可能需低于30只/L.  相似文献   

7.
临汾附近两种蛙类染色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对临汾附近两种蛙类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其中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4,包括12个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大于7.0)和12个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小于6,0).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2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的二部体染色体数目为2m=26,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3对,5对大型、8对小型染色体.与北京郊区同种蛙类染色体比较,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围绕生物多样性主要问题——物种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食物网的角度究,(1)生物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本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随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而提高;自70年代后期一些理论学家普遍向这一看法提出挑战以来,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两大阵营;(2)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食物网的关系:从食物网的角度综述了近半个世纪来生物多样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随着两大阵营的出现,食物网理论也从当初的营养级越多系统越稳定的观点转变为食物网随着食物链复杂性的增加而降低,但仍有许多科学家坚持以往的观点;(3)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关系和物种作用强度的关系:把食物网量化后提出了物种阃的相互作用强度的概念,研究发现一个生态系统是由这些强相互作用决定的,而大部分的弱相互作用对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影响作用;弱相互作用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具有时空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两栖动物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作出的可逆性反应,以分布于浙江金华的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雌、雄蛙春、夏、秋季体重、体长、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重量和长度变化.结果显示:泽陆蛙的体重和胴体湿重系数,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湿重系数,以及总消化道干重系数有明显的季节和性别差异;食道和胃的湿重和干重系数,小肠和大肠的干重系数,以及体长、食道和胃长度系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胴体干重系数、总消化道长度和小肠长度系数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大肠长度系数既无季节差异,也无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泽陆蛙除大肠长度外,体重、体长和消化道各部分的重量和长度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表型弹性,这与泽陆蛙的生活史特征及环境条件的季节性波动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东北粗皮蛙29个样本线粒体DNA控制区和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 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获得587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和895bp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合并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共定义14个单倍型,16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性(H)为0.704,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438,表明东北粗皮蛙遗传多样性较低。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种群内变异占全部遗传变异的98.13%,群体间没有遗传分化(FST =0.0187),因此应加强对东北粗皮蛙野生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简化的高分辨显带方法,直接将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注射到泽蛙体内,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dR)渗入正在复制的DNA中,干扰染色体三级结构,使染色体伸长,从而获得了大量带纹清晰、丰富的早中期、中期染色体,并成功地进行了高分辨带型分析。结果和衡红强等、赵亚力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的黑斑蛙,绿臭蛙染色体高分辨带型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以小型的泽蛙(Rana limnocharis)为实验动物,分别用传统实验操作方法和改进后的实验操作方法进行"蛙心灌流"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实验操作方法相比较,采用改进后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具有更高的成功率、更长的标本存活时间和更强的蛙心收缩力,而且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或者p<0.001).  相似文献   

13.
运用线路调查法与典型样方法对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对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个样地中共有植物125种,隶属于47科104属,以草本植物为主; 45个样方可划分20种植物群落类型,特征差异化明显;植物群落R值为5. 5~28,D值为0. 612~0. 929,H值为1. 147~2. 975,E值为0. 711~0. 943;群丛XV (Ass. Broussonetia papyriferaRosa multiflora-Rumex acetosa+Cynodon dactylon)的R和H值最高,群丛XIV (Ass. Rosa multiflora-Imperata cylindrical+Geranium carolinianum)的D值最高,群丛IX (Ass. Polygonum orientale+Polygonum aviculare)的E值最高,群丛XVII (Ass. Bidens pilosa)的R、H和D值最小,群丛I (Ass. Bidens pilosa)的E值最小。研究结果旨在为保护区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4.
我国餐厨废弃物产生量巨大,好氧堆肥是其肥料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但传统好氧堆肥往往存在辅料供应不足、臭气排放量大等问题,为了减少辅料添加、保障堆肥进程、降低臭气排放,探究了不同比例(0%、25%、50%、75%、100%,分别记为CK、R25、R50、R75、R100)餐厨垃圾堆肥熟料(回料)替代辅料锯末对餐厨废弃物堆肥效率的作用机制,通过好氧堆肥过程理化性质、腐熟程度、臭气排放和细菌群落动态变化来评估熟料回用对餐厨废弃物堆肥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超过50%的回料替代,可促进堆肥升温、含水率下降、pH上升、发芽指数(GI)提高,但增加了氨气(NH3)和硫化氢(H2S)的排放,有助于细菌多样性的提升,其中回料替代50%辅料的处理组效果最为显著,R50处理堆肥产品含水率为42.17%、pH为7.49、GI为88.30%、NH3和H2S累计排放量分别为0.57 g/kg和0.28 g/kg,与对照堆肥相比,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Chloroflexi、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提升。因此,建议利用10%回料替代辅料(锯末),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的餐厨废弃物好氧堆肥资源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1997年4-7月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公园五种两栖类的生境和食性特点.结果表明:五种两栖类生境及食物多样性指数不同,生境及食物相似性指数亦有较大差异.食物多样性和相似性差异与栖息生境有关.研究结果为公园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黄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楠  李宏庆 《河南科学》2009,27(11):1386-1391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地黄(Rehnwmnia glutinosa)14个自然居群、1个栽培居群和属内近缘种5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黄不同居群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40.53%,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915,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253,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AMOVA分析结果和基因分化系数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显著,其遗传分化水平介于异交物种和自交物种之间.地黄居群间的基因交流程度有限(基因流为0.3784).Mantel检测显示自然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推断营养繁殖占优势和受人类栽培活动的长期影响可能是导致地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居群间遗传分化显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产于中国天山的40个樱桃李(Prunus divaricata Ldb.)野生类型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遗传多样性研究及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樱桃李种下类群间遗传多样性有差异,平均多样性指数(I)为0.488,遗传相似系数(Hs)介于0.504~0.851之间,平均为0.678,遗传距离(GD)的范围在0.127 0~0.604 2之间,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908和1.571,而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2则显示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分子标记下的聚类结果,可将中国天山产的40个樱桃李野生类型归为4大类,结合形态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天山的40个野生樱桃李可划分为4个变种,即矮生樱桃李P.divaricata var.humila(N.R.Cui et L.Wang)D.F.Cui,comb.nov.、黑果樱桃李P.divaricata var.nigrooarp(N.R.Cui et L.Wang)D.F.Cui,comb.nov.、红果樱桃李P.divaricata var.phoenicea(Z.Xu)D.F.Cui,comb.nov.和黄果樱桃李P.divaricata var.luteola(N.R.Cui)D.F.Cui,comb.nov.。  相似文献   

18.
三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分布规律。方法:取中华大蟾蜍、黑斑蛙、泽蛙等动物各段消化管,以改良龙桂开浸银染色法与Fortana—Messon银染法制做石蜡组织切片,光镜下观测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范围与分布密度。结果与结论:嗜银细胞分布于三种动物消化管从食管后半至泄殖腔粘膜层的粘膜上皮与腺体中,从消化管始端至末端方向嗜银细胞的密度呈波浪形变化,在胃贲门、胃幽门与小肠末段处有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嗜银细胞的形成与大小与其所在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