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立了垂直管吸收器的分布参数动态模型 ,运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吸收器的启动特性 ,得出了各参数沿管长的分布规律及吸收器出口宏观参数的变化规律 ,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结果表明 ,吸收器垂直管的顶部在 2 0 %的长度内不存在吸收过程 ,溶液仅进行冷却降温 ;垂直管吸收器的冷却负荷约占机组总冷却负荷的 70 % ,表明垂直管吸收器的吸收效果很好 ,优于水平管 ;在机组的启动阶段 ,吸收器出口溶液的浓度存在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LiCl溶液吸收除湿器的实验与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套以LiCl水溶液为吸收工质的逆流绝热填料塔吸收除湿装置,在处理空气含湿量为14~20g/kg,处理空气流速为1.0~1.2m/s,空气温度为26.0~34.0℃,溶液入口质量分数为0.340~0.400,溶液入口温度为25.0~34.0℃,溶液入口流量为70~230?L/h的条件下,进行了溶液吸收除湿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溶液与空气的入口参数,获得空气出口温、湿度的变化状况。建立了过程的热质传递模型,比较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有较好的适用性。应用模型对溶液除湿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预测了除湿过程的操作优化条件。实验结果与模拟数据对溶液吸收式除湿系统的性能分析与工程设计提供了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针对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的水平管吸收器,考虑润湿比、变膜厚和横向对流作用,建立了描述管表面的降膜流动和管间滴状吸收传热传质耦合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涡量流函数法进行数学模型求解。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溶液温度、浓度和吸收速率沿管排不同位置和水平管管间的变化,以及溶液喷淋密度和进口浓度对吸收器整体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喷淋密度可以改善吸收器传热性能,提高溶液进口浓度可改善传质性能,滴状吸收过程约占总吸收量的20%。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对不依赖空气动力装置(AIP)系统的水吸收CO2不锈钢丝网填料旋转床吸收器功耗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立了该型吸收器功率消耗模型.设计了合适的实验方案并依此进行了实验,根据实验采集的大量数据经回归分析得到了计算旋转床吸收器功率消耗的半经验公式.理论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表明,两者相对误差小于±5%.研究得到的模型为AIP系统旋转床吸收器电机选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下期预告     
超重力法纳米肤色氧化锌的制备与表征蔡意文等利用PRP 6树脂制备高纯度全反式番茄红素王志华等聚天门冬氨酸高吸水性树脂吸水率测定方法的研究赵 颖等mLLDPE/LDPE共混物相结构的研究吴 彤等相转移催化法合成羟丙基瓜尔胶熊蓉春等固液搅拌槽内近壁区液相速度研究李良超等户用低功耗超声式热量表的研究李 晶等LiCl水溶液垂直降膜吸收过程的实验与模拟王明华等Ni/α Al2 O3 催化剂上甲烷水蒸气重整本征动力学研究王金刚等烷基苯工艺条件的研究谢富胜等改性纳米CaCO3 对RTV硅密封胶性能的影响汤志松等荷电水雾除尘过程中颗粒运动轨…  相似文献   

6.
:利用清水吸收空气中的CO2,在实验室内考察了撞击流吸收器的吸收性能,并与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鼓泡式吸收器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撞击流吸收器的吸收率和体积传质系数明显高于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和鼓泡式吸收器。对吸收器用于有固体产物生成的吸收过程进行的初步实验表明,撞击流吸收器对H2S的吸收率比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高,且在吸收过程中,无固体产物堵塞喷嘴现象出现。这一结果对进一步将撞击流吸收器用于有固体产物生成的化学吸收过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撞击流吸收器吸收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清水吸收空气中的CO2,在实验室内考察了撞击流吸收器的吸收性能,并与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鼓泡式吸收器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撞击流吸收器的吸收率和体积传质系数明显高于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和鼓泡式吸收器。对吸收器用于有固体产物生成的吸收过程进行的初步实验表明,撞击流吸收器对H2S的吸收率比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高,且在吸收过程中,无固体产物堵塞喷嘴现象出现。这一结果对进一步将撞击流  相似文献   

8.
针对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的水平管吸收器,考虑润湿比、变膜厚和横向对流作用,建立了描述管表面的降膜流动和管间滴状吸收传热传质耦合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涡量一流函数法进行数学模型求解。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溶液温度、浓度和吸收速率沿管排不同位置和水平管管问的变化,以及溶液喷淋密度和进口浓度对吸收器整体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喷淋密度可以改善吸收器传热性能,提高溶液进口浓度可改善传质性能,滴状吸收过程约占总吸收量的20%。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集热型溶液再生器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aCl2溶液、LiCl溶液、质量比1∶1的CaCl2和LiCl混合溶液,研究了空气入口温度、含湿量、空气流量、溶液流量、溶液进口温度、进口浓度对集热型再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溶液进口浓度和空气入口含湿量以及较高的溶液进口温度能够增加再生量;而空气入口温度升高时,再生量仅略有增加;CaCl2溶液的再生性能最优,1∶1混合溶液次之,LiCl溶液的再生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10.
无泵循环液体除湿型空调系统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无泵循环的氯化锂水溶液除湿系统中气泡泵 吸收器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仿真,研究了它们的特性,为除湿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吸收器的溶液与空气流量比的合理值应小于2.0,设计时取1.0-1.5为宜;气泡泵的结构尺寸由溶液循环的阻力分析来确定,其重位阻力损失占79%,摩擦损失占18%;气泡泵的加热强度应控制在使溶液的提升量和放气范围同时增大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竖直矩形通道降膜吸收器热质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溴化锂水溶液沿竖直矩形通道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情况。结果表明,溴化锂水溶液降膜流量、吸收压力、溶液进口浓度及进口温度对总传热系数、平均降膜吸收率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溴化锂水溶液降膜吸收强化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吸收式制冷技术中,提高溴化锂水溶液吸收蒸汽效率的手段主要是采用高效传热传质元件和添加表面活性介质。本文主要研究竖直平板流降膜吸收中添加表面活性介质的强化吸收技术。选择一种典型的表面活性介质;2-乙基-己醇,研究在一定实验工况下加入活性介质后不同降膜雷诺数Re、溶液进口温度ts,i、吸收压力、活性介质浓度以及不同降膜长度试件下的吸收强化。  相似文献   

13.
场协同原理强化管外降膜吸收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基于场协同原理设计的两种强化传热管型进行了LiBr降膜吸收水蒸气过程的传热实验研究,并与光滑铜管作比较,考查该传热管型在吸收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实验测量参数包括;溶液进出口温度、浓度,流量,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流量等.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强化传热管型在低雷诺数时对LiBr降膜吸收传热的强化比分别为20%和50%,而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利用场协同理论和降液膜流动的波动特性分析了强化降膜吸收过程传热特性的物理机制,发现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夹角及降液膜厚度形成的阻力对对流换热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结合板式降膜技术与膜反转技术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膜反转板式降膜再生器.通过建立和求解其再生过程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得到液膜内的浓度、温度分布特征.揭示了再生过程蒸汽发生的特点,比较了不同倾斜角度、反转次数和分段位置的降膜板布置下再生过程的再生效果,确立了设计条件下一次反转的最佳膜反转板式降膜再生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膜反转板式降膜再生器比竖板降膜再生器更加高效紧凑.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氨水降膜吸收实验设备,研究垂直管内降膜绝热吸收性能.通过套管换热器调节稀溶液入口过冷度,给予溶液吸收潜力,进行变工况降膜吸收实验.基于传质微分方程推导一种新的舍伍德数计算方法,用于传质性能评估.实验表明,传质速率以及舍伍德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增加吸收压力,稀溶液入口过冷度均能强化传质效果.具有过冷度的耦合传热传质过程传质速率及舍伍德数大于单独的过冷绝热吸收或者耦合传热传质吸收.利用实验结果拟合绝热吸收传质舍伍德数方程,可应用于传热传质分离的降膜吸收器热设计.
  相似文献   

16.
溴化锂溶液竖管内降膜蒸发传热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直接高效利用低温烟气余热驱动制冷,对不同热流密度、不同浓度溴化锂水溶液竖管内层流降膜蒸发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降膜传热系数随溶液进口浓度升高而减小,随热流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大。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实验范围内降膜传热系数关联式。用该关联式设计降膜蒸发传热的降膜式发生器,并对相同传热量的沉浸式发生器进行设计,性能对比表明,降膜式发生器在传热系数、换热组件重量和体积上有十分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吸收式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设计了一套竖管降膜吸收实验装置,以溴化锂溶液为工质对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水和溶液温度、喷淋量及溶液的浓度,测试了不同工况下系统的运行情况,得出溶液具有较好吸收率的基本条件,给出了系统最佳运行的参数范围.实验表明,在运行压力达到10 kPa和溶液浓度为50%左右的情况下,当被吸收水的温度高于30℃时,溶液已有较好的吸收速率,此时热源的温度仅为45℃~55℃,这十分有利于太阳能集热系统发挥供热效率.  相似文献   

18.
利用CFD软件Fluent,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过程.模型中考虑了界面切应力对于降膜吸收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不同界面切应力下主体温度、浓度随着下降距离的变化及热量、质量通量随着下降距离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切应力对降膜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与无切应力相比,正向切应力对降膜吸收过程不利,而逆向切应力对降膜吸收过程有利.这主要是由于切应力的存在改变了液膜内的速度分布及液膜在吸收器内的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