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体现了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它在对历史上自由观的超越和扬弃中,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马克思对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内在动内。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作家。其文学观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张扬文学本体性,致力于文学独立自由,拒斥政治,商业对文学的侵蚀。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五四文学启蒙,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造的工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其自由观与功利观分别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貌似对立,实现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王学锋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1):18-20,31
处在同时代的庄子和斯多葛学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两种自由观的共性,表现为自由的绝对性和抽象性。其个性突出表现为非理性的自由与理性自由、个人主义的自由与群体意义上的自由、自然主义的自由与意志主义的自由的差别,庄子和斯多葛学派的自由观生成的社会基础的差别和个体社会生活过程的差别,是两种自由观差别的根源。比较两种自由观,对于深刻把握自由观的内涵有益。  相似文献   

4.
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萨特以“存在即自由”为基础提出人就是自由,自由是人具有的天然属性,被后人称为“绝对自由”观。然而这种自由是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本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来分析萨特自由观中存在的“不自由”,以反思萨特的绝对自由是否真的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萨特的自由观,从而划清资产阶级自由观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区别,澄清一些人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6.
《庄子·逍遥游》篇涉及到两种自由观念,“无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和“有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庄子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郭象注《庄子》采用六经注我法,对于庄子的这两种自由观念都加以肯定,进而建构了他的一家学说:“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本文从三方面对“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展开具体分析:首先说明郭象的基本哲学观,即以“玄冥”、“独化...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自由学说有着自己的独创。作为启蒙思想家,他主张消极的自由,即政治上的自由;而作为浪漫主义的人物,他又崇尚积极的自由。卢梭的自由学说涵盖了消极自由观与积极自由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重视某一自由观的缺陷,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思想的理想色彩和含混性也为后人的争辩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卡夫卡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的分析,来考察卡夫卡自由观的三个方面,从而阐明卡夫卡非理性主义特征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不仅在自由观、权利观、民主观上遇到许多难题 ,而且它在国际领域、社会实践、民主选举中效果均不理想。因此 ,自由主义需要改良个人自由理论、完善自由理论阐释 ,同时解决好理论与现实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自由是马克思终生追逐的根本目标.建构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自由观,从自由的现实性出发,着眼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它具有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由观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1.
康德由知识何以可能逼出先验自由的可能,进而引申出实践自由和道德何以可能,凸现出自由概念在其道德哲学中重要地位。在他看来没有自由也就没有道德,道德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自由是道德的自由,只有自由的人才是道德实践中的至善的人。  相似文献   

12.
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本雅明从翻译是一种模式,旨在揭示不同语言之间潜在的亲缘关系出发,提出了“纯语言”的概念,并以这一抽象的概念为核心,把传统翻译研究中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和谐地统一到对“纯语言”的终极追寻中,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翻译的忠实与自由。他所提出的译者的任务,就是探索“纯语言”,在自己的语言中将“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让“纯语言”之先通过翻译这座桥梁更充分地照耀原作。本雅明对翻译理论的独特思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文中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笔者的理解.对本雅明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几点解读。  相似文献   

13.
老子哲学智慧的核心是治国之道,在其哲学体系中,老子不但提出治国的最高境界在于无为,而且还对治国方略进行了具体规划。对于道的解读、老子哲学的来源及其归隐之路,也应从老子的本意进行研究,力求以老子之道治老子之学,回归老子哲学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张恨水客居在陪都重庆,一方面,他从自己全新的客渝生活体验作笔,“幻想”和“叙述”着他的重庆人生,以重庆为创作背景,从“下江人”的视角打量着重庆的人与城,为我们塑造了一幅栩栩如生而又充满寓意的重庆形象图;另一方面,正是当时张恨水有了这种独特的重庆生活体验之后,笔者发现重庆形象对其后期的创作艺术产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具有有一种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15.
蔡超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59-62
1939年,正当日本大规模发动侵华战争之时,太宰治创作发表了《叶樱与魔笛》,将他反对战争、向往自由的美好愿望寄托到"魔笛"上。不仅如此,太宰治还将"魔笛"与神灵联系在一起,以此表达他对神灵的无限崇敬和向往。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将其短暂的一生用于治学,但他身居乱世不忘经世。他研究古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危机感是他治学的动力。他个人的学术研究史即是一部救国史。弘扬爱国主义是他治学的主题,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追求民主与民族独立是他一生的主旋律。他既是诗人、学者,同时又是民主斗士;他既是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同时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锋。另外,闻一多垂教20余裁,作为一代良师,他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问与人品并重,为培养下一代古典文献整理工作者而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17.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带来了读者的解放与自由,但读者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文本之死".文本也在"作者之死"后获得了独立地位,焕发着独立后的生命力,产生了独立后的存在意义文本的多极意义与诗性意义.确认文本的独立性不仅保证了读者的自由,也将带来作者的复活.  相似文献   

18.
多用典是稼轩词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取得很高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通过用典,深化了词作的主题思想,赋予了典故新的现实意义。本文浅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几处典故的运用,探究辛词深沉复杂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乌台诗案"后,仕途上一帆风顺的苏轼被贬黄州。精神的困顿,生活的贫穷,心灵的抑郁,使他转向了宗教,渴求在禅宗里安顿心灵,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苏轼接受禅宗的"明心见性","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五蕴皆空","心无所住","人生如梦"等义理,并将它们与儒道两家融合一体,"浩然不见其涯也"。在黄州,在赤壁,苏轼用他的如椽之笔写下三篇赤壁词赋,深刻体现了他对禅宗的认知和体悟。  相似文献   

20.
马云飞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1):102-107,118
《红与黑》的创作显示了司汤达对交往辩证法的深刻掌握。交往辩证法要求,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交往自由的实现,它是欲望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合一:前者要求交往自由的实现;后者阐明落后的交往模式必然被先进的交往模式所取代。只有勇敢地打破交往界限,才能推动社会与历史的发展。小说中于连.索黑尔的存在是一种否定的力量,他生活的目的在于打破陈腐的交往形式,去创造一种新形式的交往。因为交往自由的要求不为落后的社会所接纳,他自己成为了自己要求自由交往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