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闽南文化起源于中原,发展于闽南、台湾以及潮汕、海南、温州部分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并体现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神韵和精髓。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同安以"海滨邹鲁"著称于世,作为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仍保留着完整的闽南文化。目前在同安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闽南节庆活动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本文通过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提升闽南传统文化节庆水平的具体策略和创新之道。闽南主要的传统节庆活动闽南人除了继承和发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闽南特色的节庆活动,传统民俗节日大大小小数十个。  相似文献   

3.
闽南文化区域概念的习惯性使用,招致异地同质文化族群的质疑.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本质一致,但河洛文化超越地域局限,能够为异地同质文化族群普遍接受和认同.河洛文化内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底,外连闽南区域海洋文化之特色,尤在起始根脉上显现文化的本质性,有利于两岸同胞原始文化之认同.故以河洛文化兼容闽南文化的主导研究方向,将具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闽南人向台湾和东南亚移民并建立起覆盖闽南、台湾和东南亚的移民网络。歌仔戏基于闽南人移民活动诞生、成长并流传分布于闽南族群聚居的闽南、台湾和东南亚。闽南人的移民生活塑造了歌仔戏悲情的剧种个性,为歌仔戏提供“过台湾”“下南洋”剧目题材。歌仔戏在闽南移民社会的传播中,不断丰富着艺术载体;其观演活动也影响着闽南人的移民生活,建构着闽南移民对祖籍文化的认同,帮助整合、凝聚闽南族群,巩固和发展闽南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5.
杨森林 《海峡科学》2006,(10):85-86
芗剧是我省五大剧种之一,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是闽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芗剧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一带,它独具地方特色,蕴含乡音乡情,是紧密联系海外侨胞的情感纽带。明末清初,郑成功将流行于闽南的“锦歌”等民间艺术带入台湾,与台湾民歌相结合,使清唱与人们表演相结合。清末,歌仔戏在唱腔上得到较大发展。民国初年,由于音乐曲调富有地方特色,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艺术而风靡盛行。  相似文献   

6.
闽南文化作为特色传统地区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该文通过对闽南文化产业中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展开调研,梳理这部分文化及其产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闽南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芗剧,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是全国近四百个地方剧种中惟一由海峡两岸文化交融而成的地方剧种,对开展闽台文化交流和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闽南芗剧具有自身的传承价值,具有自身的发展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8.
闽南体育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史前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20世纪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历程。闽南文化的“重乡崇祖、爱拼敢赢、兼容并包、尚义贵利”,使闽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体育活动展现地域性文化特色、传统的庆典民俗活动融入竞技元素、文化的融汇与交流凸显文化兼容性、尚义贵利的品质使闽南体育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内涵特征。同时,通过体育交流、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和两岸民俗体育的发展,闽南体育文化具有促进闽南经济的发展、展示互惠共赢的开放观念、演绎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唤起闽台文化认同感等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9.
闽南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闽南文化是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蕴藏着深厚的思想内涵。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机制,我们可以从闽南文化中挖掘出重要的当代价值,发挥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时代意义,并进而将其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水墨动漫影片在世界的动漫影片中是中国独有的,它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水墨的一种创新型表现方式,极具文化特色。该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水墨动漫影片中的文化特色,主要有两点: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折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胎借作为文书制作上具有固定体例成熟的借贷形式流行于我国的闽南、台湾一带。台湾胎借与闽南胎借两者一脉相承。台湾胎借与闽西客家民间典当立契格式上大同小异,实质上都属民间典当范畴。笔者认为,台湾和包括闽南、闽西在内的整个福建,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民间自发发生主要以田宅为质押的典当交易均可称之为"民间典当",以示与传统放贷机构意义上的典当的区别。台湾胎借与包括闽西客家在内的整个福建的民间典当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岸借贷习俗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文化透过这样一种习俗形式,在台湾的生根和发芽。  相似文献   

12.
从新的派生分类"闽南语文化产业"的视角出发,对福建省主要闽南语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细致调查和深入分析后发现,福建省闽南语文化产业存在着产业意识、指导机构与政策制定方面的缺失,在整合、创新、人才及渠道等方面存在着问题。福建省可借鉴台湾发展经验,强化闽南语文化产业意识,建立产业发展指导机构,制定相应政策,建立闽南语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为闽南语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还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创新产品内容,拓宽传播渠道,以增强闽南语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厦门作家袁雅琴的小说《陪楼》,讲述的是婢女阿秀与侨商家的私生子二龙之间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作品将故事放置在鼓浪屿百年历史与闽南地域文化背景上展开,使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作为颇具闽南文化意蕴的小说,作品侧重从"人文资源根基"上展现地域特色,具体表现为对于以鼓浪屿为中心的闽南日常生活习俗的精心描绘和一系列富于闽南地域文化性格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陪楼》既反映了作家对于鼓浪屿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也是作家对于闽南地域文化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走访、入住民居、参与生产劳动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对漳州云霄县6个乡村重要的历史节日民俗进行挖掘考证,以管窥闽南乡村节日民俗的特点和社会文化内涵。调查发现:闽南节日民俗所包涵的内容和信息颇为丰富,但地理区隔与宗族传统造成了各村节日民俗在内容、时间和形式上的显著差异性;不同的节日民俗亦反映出闽南乡村民众的思想动向与精神寄托,反映了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处在闽南文化意识形态"宝塔"低层的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般特征,在许多方面也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在国家提出振兴海西战略的新的历史时期,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面临着一个绝好的机遇,应当大力加强建立健全民俗文化引导扶植政策,强化传统民俗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结合点,强化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发掘传承,强化民俗文化的原生态流传和环境保护,强化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借鉴创新,确保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闽南人的形成,经历了农耕族群和海洋族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具有农耕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仰海神妈祖、民间的送船科仪、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之移民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特殊的婚姻形式、双边家庭以及抱养子从事海上贸易和在海外发展;闽南话的外来语借词和歌谣等方面。厘清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及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闽南文化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7.
一些优秀的闽南习俗或提供了古代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原型,或浓缩了闽越民族的农耕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一个分支,从福建南部蔓延到广东东部、台湾、香港、澳门,辐射到东南亚各国,成为凝聚海内外闽南人的一条精神纽带。究其根,闽南习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具有痴迷性、人文性、传承性、口头性、稳定性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闽南传统古厝装饰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装饰艺术的手法、艺术构图特征、建筑装饰色彩、建筑装修材料及构件装饰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传承、弘扬闽南地区传统装饰文化,并为当代闽南区域建筑装饰艺术设计提供更多具有启示意义的地域性装饰元素。  相似文献   

19.
闽南民间舞蹈是闽南文化丰厚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闽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独特个性。嘭鼓是闽南地区一种独具风韵的曲艺形式,它表现的是闽南地区人们一种恬淡情境的生活写照。以嘭鼓作为道具并结合闽南民间文艺的瑰宝—南音及其哺育出的南戏等表现形式所创作的舞蹈--"南韵嘭鼓"是泉州艺术学校在闽南民间舞蹈教学创作方面的一个初步的、创造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厦门建设的灵魂,是厦门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撑。厦门和谐文化是体现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带有浓郁人文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是面向海洋的现代开放文化,是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和解文化,是风景旅游城市文化,是爱国爱乡的华侨文化。它们为和谐厦门文化勾勒了经纬和轮廓,厘清了和谐厦门文化的本质属性、传统渊源、时空定位、地缘政治、城市品牌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