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40 a来的数据资料研究揭示了青海湖、岱海的水位变化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位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如果未来气候保持现在的状态,湖泊的面积将在2035年前后下降至0.392 5 km2后保持相对稳定;岱海水位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改变了湖泊的演化方向,如果将人类活动耗水量还原到湖泊中,岱海水位将逐步上升、湖泊面积逐渐扩大,并在水位1.226 5 km、面积175 km2上稳定维持至2030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呼伦湖地处呼伦贝尔高原,是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其湖面面积的波动,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基于呼伦湖地区2000年-2015年的遥感影像,使用NDWI和近红外波段阈值模型,解译得出湖面面积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16年来呼伦湖水面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面积共减少251.31km~2.象限方位分析法显示在2005年后,位于呼伦湖东部和东北部的湖泊干涸后至今尚未恢复,水面面积变化波动均发生在湖泊南部,其东部和东北部共减少166.52km~2,其南部共减少28.83km~2.偏相关和主成分分析表明,由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和总牲畜数构成的社会因素是导致呼伦湖湖泊面积波动的主要影响因子,可解释湖泊动态变化的55.0%.本研究结果对于呼伦湖湿地的保护与生态恢复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鹏  张冰  马荣  石建省  司乐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6):11108-11117
在大气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为定量分析坝上高原典型湖泊察汗淖尔近30年的演变及驱动要素贡献率,通过遥感影像与资料收集,对湖泊面积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量化驱动湖泊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察汗淖尔在过去30年间逐渐萎缩,几乎干涸,变化速率为-0.94 km2/a;温度升高,暴雨次数显著减少,不利于察汗淖尔湖泊水面面积的维持;高额的农业用水量是导致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各影响因素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农业用水量>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径流量>年均温;农业用水量相关系数为-0.71,贡献率为51.1%,地下水埋深相关系数为-0.67,贡献率为33.3%。大气条件是湖泊变化的重要背景因素,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湖泊变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RS技术分别对明光市1998~2018年共5期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得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引发土地利用发生演变的驱动力因素,最后采用CA-Markov模型对其2023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明光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其他用地,占总面积的35%以上,建筑用地、水体与林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基本不变.(2)明光市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保持稳定增加的状态,1998~2018年的景观偏离度指数逐年上升,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影响,其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程度大于人口迁移变化的影响程度.(3)由预测结果可知,到2023年明光市各类土地类型面积变化逐渐趋向平衡,各用地之间相互转变的幅度相较前几年变小.  相似文献   

5.
鄂西南山地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梯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间的关系,基于湖北省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4期矢量数据(2000,2005,2010和2015年)及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DEM数据,借助地学信息图谱方法,从地形起伏度、坡度变率、坡向和地形位指数等地形因子视角,探讨了鄂西南地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在不同地形因子梯度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鄂西南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三者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95%以上. 15年间,建设用地、水域分别由2000年的394. 81 km~2、585. 84 km~2增加到2015年的751. 33 km~2、761. 56 km~2,分别增加了356. 52 km~2、175. 72 km~2;而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减少314. 60 km~2,157. 69 km~2,60. 17 km~2,0. 22 km~2; 2)鄂西南山区不同地形梯度区间用地类型分布规律差异明显.低地形梯度范围是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优势分布区,中高和高地形梯度范围则是草地和林地优势分布区;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小且呈零散分布,受地形梯度变化影响较小; 3)研究区3个五年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该类型面积为41 562. 54 km~2,稳定型图谱主要涉及地类为耕地、林地和草地,贯穿每个地形梯度区.低地形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是前期型、后期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中低和中高地形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是稳定型和中期变化型;而高地形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则主要是稳定型、中期变化型和前期变化型.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评估华北山前平原多因子对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影响,选取华北山前平原典型井灌区石家庄市栾城区为研究区,从水量平衡角度分析了影响该地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排除主要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了各综合因子对地下水水位回升的贡献率;构建了栾城地下水水位主成分-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多因子影响下的华北山前平原地下水水位变化。结果表明:1994—2015年栾城地下水水位主要受本地气候因子、本地人类活动和上游人类活动三方面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各因子对当地地下水水位回升的贡献率分别为11.7%、-50.9%和-37.4%,对这三方面影响因子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栾城降水量、栾城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以及上游石家庄市区人口;1994—2015年栾城自然气候变化有利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恢复,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仍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9,1999,2009年3个时期TM/ETM+遥感数据,综合应用分层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对银川平原湿地资源进行提取和分类,并开展1989—2009年银川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a银川平原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半,从1989年的656.45km~2下降到2009年的332.56km~2,特别是黄河面积大幅度减少,由342.42km~2下降到98.13km~2,但在1999—2009年,下降的速率为1.07%,小于1989—1999年的下降速率6.59%.1989年自然湿地的面积占绝对的优势,约为75%,1999年和2009年自然湿地的比例下降到60%.20a养殖基地的面积增长了1倍;后10a增加的速率为6.24%,大于前10a增加的速率2.19%.造成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暖,黄河来水量减少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艾比湖是新疆典型的平原区湖泊,近几十年来,艾比湖水域面积在不断地变化。湖面萎缩带来风沙天气增多、生态环境恶化、湖滨周围沙漠化危害加剧、进而社会经济发展受危害严重。文章通过对艾比湖周围生态环境状况、沿岸铁路状况评价确定出艾比湖合理水域适宜面积为850km~2。适宜的艾比湖水域面积可减少风沙天气的发生,减少因风沙引起的经济损失,维持艾比湖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为艾比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由苏禽绿壳蛋鸡和白来航蛋鸡构建的F2代资源家系13、40、72周龄体尺性状进行测量,分析各性状间相关系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13周龄各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体斜长和龙骨长的相关系数最大(0.672),而40周龄和72周龄胸角与龙骨长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随着周龄的增大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减小。对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知,13周龄时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4.372%,前四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6.186%,13周龄体尺主要由体廓因子和胫部因子构成;40周龄的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20.859%,第1主成分主要受胫部因子影响;72周龄第1个主成分贡献率为26.214%,第1主成分主要受胸部因子和胫部因子影响,总的生长趋势表现为体长逐渐加长,胫部随体长变化并逐渐稳定,胸部加深加宽。因此,不同周龄影响体尺的主成分不同,在不同周龄进行选择可依据不同因子载荷而进行测量。本研究可为指导鸡的选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以太行山区1990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为数据源,选取14个经济社会指标,对太行山区近2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面积为5 440. 58 km~2,占太行山区土地总面积的3. 97%。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 002. 59 km~2,增幅居所有土地利用类型首位;耕地面积减少了1 763. 69 km~2,是面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净转移为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转移的主导类型。2) CCA分析结果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太行山区低山丘陵区和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137. 47 km~2,耕地面积减少811. 34 km~2,低山丘陵区和盆地区土地系统变化受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及城镇化主导因素驱动作用明显;山原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市草地面积减少492. 27 km~2,林地面积增加187. 42 km~2,其土地系统变化受农业生产主导因素驱动作用强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形差异是导致太行山区土地系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空间分异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基于Landsat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对1985—2015年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5年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684.75 km~2,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中部、东南部以及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变化是自然驱动因子和社会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研究时段主导驱动因子有所不同,1985—2000年,干扰度因子、经济活动因子和地表覆盖因子为主要影响因子.2000—2015年,干扰度因子、气象因子、人口因子为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利用1881~1986年间岱海的水位资料,分别对近100a和近30a时段内湖面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湖泊水量收支平衡与中亚有代表性的山地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北方东,西部环境变化受控于不同的气候变化模式,西部以内陆性气候下冷湿、暖干配置为特点;东部则以季风气候下冷干、暖湿配置为特点。两者的差异可清楚地反映在近100a时段的变化中。2种模式间的界线则随全新世以来季风气候范围的波动性萎缩而逐渐波动东移,现代季风气候与内陆气候的过渡带处于岱海和青海湖之间,为一易灾多灾的地带。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的张掖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张掖市2000,2005年Landsat TM影像为源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从自然和人文角度探讨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呈现以草地景观为基质,未利用土地、林地和耕地景观为主体的交错分布格局;各类景观均有变化,2005年草地景观面积21 189.12 km~2,较2000年下降1.39%,林地3818.13 km~2,较2000年增加11.40%,未利用土地景观面积和缀块数增加明显;自然条件是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前提,指导人类对区域土地利用;人文因素是主因,表现为黑河分水政策、区域人口增长和人地矛盾加剧,主导景观类型的改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土地利用和开发应做到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与转移倾向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取1987-2001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信息,并利用景观类型转移概率矩阵构建了斑块类型转移倾向因子,讨论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景观类型之间的转移倾向。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以旱地、沙地、裸土地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旱地呈现扩张趋势,14年间水域面积减少了约14.51 km~2,大部分转变成滩涂。沙地、盐碱地等面积的增加使得研究区景观格局大斑块增多,景观结构渐趋于简单、景观总体异质性下降,生态环境的积极治理使得多样性指数在后期放缓了下降趋势。通过转移倾向因子分析,城镇、旱地、沙地存在较大的扩张倾向,盐碱地则出现收缩倾向。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8共4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技术,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法、热图聚类分析、弹性分析、IDW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研究区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对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产生的细微差异.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江苏省耕地、林地、滨海湿地、河流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湖泊湿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9.23×105 hm2),2018年耕地面积为6.50×106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8.59×105 hm2),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93×106 hm2;1990—2018年江苏省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升高,1990年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61×104亿元,2018年为1.68×104亿元;耕地、滨海湿地、湖泊湿地对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较高,研究期内耕地、林地、滨海湿地与河流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湖泊湿地与未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弹性变化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别是价值系数比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弹性变化对LU/LC变化的响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福建兴化湾湿地景观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7~2017年3期Landsat卫星影像构建福建兴化湾湿地景观空间数据库,分析湿地景观的组成及其变化,并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7、2013和2017年,兴化湾湿地面积分别为592.75、578.85和561.65 km~2,其在10 a间减少31.10 km~2,降幅为5.25%.2007-2017年间,淤泥质海滩的变化最为剧烈,减少19.72 km~2,变化率为-15.63%;其次为浅海水域,减少6.32 km~2,变化率为-1.72%;再次为水产养殖场,减少5.33 km~2,变化率为-8.49%.尽管红树林湿地面积增加较小(0.28 km~2),但其增长幅度最大,达133.33%,这与此间该区红树林湿地恢复得以重视有关.近10 a来兴化湾湿地景观整体呈破碎化萎缩趋势,且破碎化程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剧.研究发现,自然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整体对该区湿地的存在产生不利影响,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围填海工程是造成近10 a来兴化湾湿地面积减少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与人为干扰密切相关.河流筑坝改变了库区周边土地利用的类型和覆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内陆水体向海洋进行物质输送的过程.以乌江六冲河洪家渡水库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在流域尺度和景观尺度探讨了洪家渡水库建设对六冲河洪家渡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蓄水后第二阶段;蓄水后第一阶段洪家渡水库流域总体变化为耕地面积减少91.33 km~2,林地、草地、水体、建筑面积分别增加26.54,8.84,55.51,0.45 km~2;蓄水后第二阶段总体变化为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230.98,30.17,42.88 km~2,水体、建筑面积分别增加9.07,295.46 km~2;(2)在空间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洪家渡水库附近,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加;在库区景观尺度上,洪家渡水库筑坝后淹没了不同类型的土地形成库区,0~1 km缓冲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主要表现为水体转移为草地,建筑转移为耕地.  相似文献   

18.
研究露天矿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对露天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绿色矿山具有重要意义。以平朔矿区为例,基于Landsat 5/8影像和气象数据,采用RSEI指数及改进的CASA模型监测1989—2019年平朔矿区生态环境演变并分析生态恢复力与RSEI、NPP的关系,结果表明:平朔矿区1989—2019年生态环境呈变好趋势,差等级面积从1989年的33.00 km~2减少到2019年的16.75 km~2,优和良等级面积分别增5.51 km~2和5.66 km~2;研究区采矿面积从1989年的10.63 km~2增加到2019年的65.84 km~2;2019年土地复垦面积比2002年增加了14.97 km~2;基于线性加权构建表征生态恢复力大小的综合指数Z分析表明30 a间矿区生态恢复力逐渐增大,且该指数与NPP和RSEI呈显著正相关(P0.01)。利用自然间断法将综合指标分为Ⅰ、Ⅱ、Ⅲ、Ⅳ4级,分别表示生态恢复力由低到高,30 a间生态恢复力低的I区面积呈下降趋势,生态恢复力高的IV区面积呈增加趋势,说明30 a间平朔矿区复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湖泊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区域湿地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基于1975,1989,2000,2010年遥感影像,借助MapGIS软件平台和湖泊动态度模型,研究辉河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显示:1)1975 2010年,湖泊面积呈先增后减变化规律,总体为减少趋势.1975 1989年,以大约0.012km2/a的速度增加;而1989 2010年,湖泊总面积不断减少且速度不断加快,1989 2000年以0.003km2/a的速度减少,20002010年以0.019km2/a速度减少;1975 2010年总体以0.004km2/a的速度减少.2)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人文干扰是影响辉河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资源质量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环境的变化。文章运用新疆博州2000-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园地与牧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接着运用博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博州地区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总结出农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因素是引起博州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因子,且第一产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