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祖庭是中国禅宗发展的基地,是佛教中国化的活水源头。研究与弘扬流传千年的中国禅宗祖庭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从类别、内涵、层次等梳理了禅宗祖庭、禅宗祖庭文化的概念,提炼出禅宗祖庭文化的核心,提出以开放与宽容引导禅宗祖庭文化的当代传承实践。  相似文献   

2.
禅宗,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典型,它源于由西域东传而来的印度佛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于隋唐之际脱胎成形,它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演变与完成。禅宗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使它成为唐宋以降,影响十分广泛的佛教宗派。 一 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派林立,凡能开宗立教,都各有其特点。然而无论天台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抑或禅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佛教的中国化。禅宗在中唐以后形成和流传决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3.
胡祖豪 《科技信息》2012,(16):198-199
中国禅宗始于南北朝,达摩以楞伽经为传法经典,其后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受道家玄学思想影响发展成"禅宗"。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与审美上所形成的禅宗美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尤其是与老庄、玄学美学结合的一种美学观。  相似文献   

4.
禅宗文化是江西特色区域文化资源之一,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具备重要的产业化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江西禅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系统的机制为保障。江西禅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突出的问题是系统的产业化机制乏力。为促进江西禅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可以从定位、组织、产品、渠道等四方面提供产业化机制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安娜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5):43-44,55
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突出人性自觉,实现了由佛教的自我内观向自然客观境界的转向,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绘画也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国禅文化相互交融并逐步成为中国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禅宗作为最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教旨与教义所构建。的境界学说最有代表性,其境界学说对禅宗中国化做出了贡献,使禅宗成为本土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之一。纵观禅宗所讲的境界学说,以期达到得大自在、无有障碍的境界,同时强调人的本性即佛性,佛性的开启就是如来藏(真如)的开启,这样才能有助于境界的提升。由此可知,禅宗境界突显出佛教所宏旨的本源境界,乃是对佛教境界的一种本源阐释,是对佛教境界的一种复归。  相似文献   

7.
在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传奇人生的丹霞山佛教开山之祖澹归大和尚及其营建的别传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澹归与别传寺为核心的丰富的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系列资源,是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开发的巨大宝库,理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开发成为创意十足、各具特色的丹霞山佛教禅宗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是我国禅宗发展的重要时间段。唐代禅宗初现,此时期出现对于中国禅宗乃至佛教拥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著作。宋代则是禅宗统治中国汉传佛教的时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下,研究中国禅宗寺院建筑的布局特征。  相似文献   

9.
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慧能的禅宗才是严格意义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变革,具体体现在其佛性平等、自心即佛、顿悟成佛的基本思想对佛教理论的全新突破上.禅宗对中国社会乃至日美等国都有重大影响.在当今社会禅宗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心性论的理论旨归是天人合一,禅宗的心性论是教人顿悟成佛,天和佛分别是儒家和禅宗的最高哲学范畴,而禅宗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化佛教,其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心性论方面说,儒家和禅宗既有不同特点又有相通之处,其最终的归宿都是指向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本体的追求,都是通过对心性的探讨和实践,来实现生命的和谐与自由。  相似文献   

11.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相传在南北朝时代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相续了五代,经过六祖慧能的改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中唐以后,弹家几乎压倒了所有的佛教派别,变成佛教的代名词。禅家的基本思想是不立义宇,顿悟成怫,即通过主观心灵的直觉观照而达到物我会一的境界。作为中国占典诗歌的创作原则与审美标准的意境,它在创作主要求上客观相工融合,这和禅宗的物找合一的境界是一致的。事实上,弹上的思想启发了义学史上的兴趣说、性灵说、神韵说的产牛。诗歌意境创造中的情景交融、言外之急等特征都有着禅宗思想的渗…  相似文献   

12.
1997年至2012年,在广东举办了多次禅宗文化学术研究讨会。广东社会科学界和佛教界的禅宗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和论文集,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岭南禅宗六祖文化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经世致用”之学是中国实学的主流和核心,佛教禅宗也以“真心”、“佛性”为实体。这一“实体”不仅呈现为五彩缤纷、变化万端的大千世界,而且还由体而生用,出现了注重实践、实行,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期中国的佛教发展最为兴盛,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三教制衡"的局面也已形成.随着三阶教、华严宗、南北禅宗、密宗的先后出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最终宣告完成.三阶教认为.全部佛法按照时、处、人的不同皆可分为三阶,佛法传播必须针对分阶的"法"、"土"、"根"起行,否则就是"对牛弹琴";华严宗的总理论是法界缘起说,法藏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是这个理论的精辟解说;禅宗以<楞伽经>为心要,以壁现法门为中心,南北禅宗的消长贯穿了中土禅宗发展的始终;密宗主张在观察诸法性空、无相之理的基础上.结合"三密修行",可以得到解脱乃至成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对华严学与江西禅宗之间的关系作出较为详尽的论述。具体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地吸收华严理事不二理论;二是华严教义的禅学化实现;三是在弘扬禅法中又兼释华严教义。这三个方面对应着三个不同的层次,三者分别从佛教理论、禅修实践及宗派互补不同角度作出了具体展示,其从逻辑上讲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民国之初,除嘉兴范古农外,浙江佛教居士中对佛学深造有得且影响甚大者,当推寓居杭州的一代儒学宗师马一浮(1883-1967).马一浮不仅于1914年组织了"般若会"这一浙江最早的学佛同好组织,而且还与杭州禅僧密切交往,形成了对中国佛学的独特理解.马一浮的"知性化"学佛取向,透过《大乘起信论》等中国化佛典,关注禅宗、华严宗等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义理析取,设法融入其儒家经学义旨的探求.这一取向,因其过于学理化及个体化,限制了马一浮对佛教实践修持的理解,最终导致他复归于儒家学统.  相似文献   

17.
<宝镜三昧歌>"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的偈语所用的易卦变卦原则应当是"中爻互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曹洞五君臣位"说糅合佛理易理,阐明了佛家的"理事"关系和禅修最高境界"真空妙有",被视为"佛道大纲""虚玄大道".这种儒、佛的深层次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坚实地奠定了禅宗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融合的统一体。我们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找人生幸福的注脚。禅宗和儒家在人生现实追求上的不同,源于其各自的理论学说不同,这也决定了在实现幸福的道路上各自采取了不同的途径。但是,在寻找幸福的真谛中,禅宗和儒家得以交汇的地方是寻找幸福生活的圭臬。他们都强调了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认为天地与我一体是理想的境界。佛教的心灵安宁和儒家的"内圣外王"生活追求都是生命寻找诗意栖居难以割舍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国艺术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佛教禅宗非逻辑思维深刻的影响.禅宗之渐顿思维、禅定思维、明心见性说直接作用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审美,形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灵感思维、形象思维、虚静思维、文即心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禅宗是融入了中国道家、儒家的传统学术内容的纯粹士大夫的佛教;书法则是依靠运动的线条在有意无意之间,表现作者内心秩序,创造独特意味的艺术。它们在本质上有着许多共同点。"禅味书法"就是两者自然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