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昕 《科技信息》2010,(10):I0165-I0165
詹姆斯·乔依斯的短篇小说《死者》是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小说从现实和象征两个层面描述了"对死者的追忆"。通过对写实层面"死者"的追忆,也在象征意义上寓示着一切过去也是"逝者",从而突出《都柏林人》的主题:"精神瘫痪"。  相似文献   

2.
"吊"作为《文选》中一种表达对死者哀吊的文体,历经岁月流变,从简单安慰性文辞渐渐发展成一种含有丰富情感抒泄的文体。"吊"有一个从礼仪到文体的发展过程。《文选》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吊体存在不同认识原因在于二者选录标准不同,文学作品在《文心雕龙》中是"述中显优劣",在《文选》中则是"选中定典范"。吊文由质朴向华丽的转变恰呼应了萧统所属时代的文学风潮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文学作品是《老人与海》,此文本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对老人、小孩、大海等意象进行探究,寻找《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运用方式以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鞭打"是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核心意象。不少评论者认为鲁宾逊对麦克德琳娜的鞭打,体现的是一种"父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所有权"。通过细读文本指出:黑人学者鲁宾逊的身份具有"双重性",鞭打麦克德琳娜的事件实质上是其互不妥协的两种灵魂矛盾斗争的佐证和结果。  相似文献   

6.
李娥 《科技信息》2011,(2):165-165
"雪"作为乔伊斯最优秀的短篇小说——《死者》中的主要意象,其象征意义引起了许多文学批评家的探讨和争论。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些分歧和争论是必然的。本文将运用解构理论分析该短篇小说中"雪"的象征意义,尤其是故事发展的最后对雪景的描述,使读者更透彻、更全面地了解小说的主旨和乔伊斯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霍桑的《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男女主人公生活在伪善的清教徒社会,很难直接表达内心的思想与情感。霍桑运用象征主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们对字母"A"的象征意义一直争论不休,本文试图从几个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梳理字母"A"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格式塔心理学标举整体,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根据格式塔意象是个相对概念,提出"上位层次格式塔意象"和"下位层次格式塔意象",并以此为据分析《枫桥夜泊》四种英译本,得出译者在分析原文时,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宏观把握,构建格式塔意象;在翻译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屋建瓴,选择恰当的译入语,进行格式塔意象再造。  相似文献   

10.
《诗》的至高性体现为它的"法典性",即所谓"宗教性",也就是《诗》在其接受过程中呈现的若隐若现的"神性"——原始宗教思维(动作、仪式思维)。通过引《诗》、赋《诗》和用《诗》,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宗教思维围绕《诗》所发生的内化、外延和转化。这让我们不得不猜测《诗》的原始状态便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咒语"或"祈祷辞"。  相似文献   

11.
有关《诗·汉广》的诗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经学的解释,有文学的解释,《战国楚竹书诗论》的发现为我们重新认识其诗旨提供了契机。"水"这一原型意象,成为解读其诗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对儒家心性论和工夫论、修养论等综合论述的经典。船山认为,《中庸》不是脱离现实且空虚的哲学理论或者迂腐的谈论,《中庸》是切实表达人们日常真面貌的圣贤之道,他并努力探究其中蕴藏着的真理,将《中庸》具体地阐述为日常生活中付诸于行动的实践道德规范,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中庸》作为实践哲学的价值和必要性。《中庸》首章的首句中提出人本性的道德根源就是天命,而王夫之以人为本解释了"命"字,从而突出中庸作为实践哲学具有的特征。对于《中庸》提到的"性",则界定为人的本性,而不是事物,规定修道其"性"的"道"也是只有人才追求的最高价值。修这些"道"的过程就是"教",而且与"中庸"或"道"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成为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来实践的目标。但人作为实践目标的"教"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或与日常生活无关的自然之理,而是存在可实践的事情。对此,船山解释为"礼",以强调现实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关系网的实质性实践道德规范,人必需做出实质性努力才能实现,从而突出强调在《中庸》首章的首三句中《中庸》的实践性质,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中庸》的总体内容,进一步提出儒家实践哲学的宏观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魏新 《科技信息》2010,(6):10-10
美国经典名著《白鲸》虽已历经140多年,并得到基于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其深刻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所蕴涵的强大历史穿透力,不断地为后继者提供新的启迪。特别是在人们对生态主义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重读麦尔维尔的这部"蓝色文学",会惊奇地发现其中蕴藏的生态学启示。它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前瞻性地表达了一种现代生态观。本文拟从生态学视角考察《白鲸》的生态智慧,以求丰富和加深对这部巨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纵观二十四史,实际上是一部"得失史",也是一部"资政史"。后人编写前人的历史归宿在于"前车之鉴",批判和继承,调整有关政治制度,趋利避害,更好地利于统治。  相似文献   

16.
陆龟是《愤怒的葡萄》中最突出的动物意象,承载着丰富的象征内涵。它代表以约德一家为首的千千万万破产逃荒的农民,预示着他们一路将要经历艰难曲折,同时体现着他们面临苦难时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此外,"陆龟"意象来源于《圣经》。借用原型意象,斯坦贝克深化了陆龟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他对广大移民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手》是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中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其中的自然描写不仅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而且提供了解读安德森创作意图的线索。在《手》中,安德森并不直接抨击讽刺那些迷失在虚妄之中的"常人",也不直接评价肯定那些探寻真理的"畸人",而是间接地利用自然描写来阐释创作意图。安德森赋予自然以净化虚妄、展现真理的特殊意义,"畸人"比德尔鲍姆只有在自然环境中才能抛弃自卑懦弱,而充满激情地追忆心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祥耘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2-104
巴金以笔代刀,无情地解剖自己,清醒地深思"文革"产生的原因,自我反省,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忏悔意识。《随想录》问世后褒贬不一,正反双方激烈交锋,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汇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洪流。《随想录》作为"灵魂的呼号",呼啸于天地间,遗响于中华大地,经久而不绝。巴金的《随想录》被誉为中国的"忏悔录"。  相似文献   

19.
刘波 《科技信息》2010,(23):I0254-I0255
"笑道"是《红楼梦》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人物话语引出词,由于古汉语具有高度概括性,所以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物和场景对"笑道"采取不同的译法。本文将以《红楼梦》的普及本为原本,援引数例书中人物的"笑道",结合帕纳休克的俄译本《Сонвкрасномтереме》中对"笑道"的相关翻译进行对比,进而对该译本中"笑道"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0.
《巨流河》是一部悲欣交集的个人回忆录,它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华民族艰辛而回肠荡气的时代变迁。《巨流河》的文字有意识地选择平淡无奇,力图摒弃主观激烈的煽情,代之以客观冷静的叙事。但细味其中,作者恰到好处的形容词、画龙点睛的景物描写和独特的植物意象为《巨流河》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