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是实现传承发展红色体育,丰富高校体育形式、内容的重要途径。通过文献调研、走访调查和归纳分析等方法,对红色体育与高校体育发展的共性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认为:红色体育与高校体育在目标性、教育性、活动内容和文化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在传承红色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开展特色体育竞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作用;红色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是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在延安时期艰苦的战争年代,党在延安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建设,同时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体育运动,使得以延安为中心的体育活动有序进行,在延安开展的体育活动有效配合军事斗争,丰富了延安人民的文化生活,大力推动了延安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且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科学理论,奠定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基础。研究延安时期红色体育精神的生成以及现实启示,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民健身战略,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指示精神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党对干部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视,高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同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延安时期高校体育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革命性、创造性、教育性和示范性;其价值为:服务革命、丰富校园文化、凝聚和辐射了体育文化以及为新中国高等学校体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涛 《科技信息》2009,(6):205-205,20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二十一世纪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的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交融并不是民族文化的泯灭。中西体育文化由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对独立性,本就是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繁荣在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十三年体育文化事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延安时期陕北地区的体育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包括体育文化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军事体育、妇女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六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各自发展的特点,结果发现指导思想正确,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高度重视,以及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的政治热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是延安时期十三年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些特点正是今天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新时期应充分挖掘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本质和职能,依据革命老区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间的融合性,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载体等措施,协同推进,提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现代化、长效化、多样化、常态化,加快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已成为中国高校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赣南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有着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江西理工大学作为一所长期扎根赣南苏区办学的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和提炼"赣南红色文化"中具有真理性和时代性特点的内容,找准"赣南红色文化"与思政...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纵观当今世界,面对现代世界体育文化的冲击,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必须理性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西体育方文化冲突、保持、借鉴吸收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价值,摆正民族体育的位置,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传承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是增强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通过西南民族地区政府、高校和各行业的协同创新,实现西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对团结西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民族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关系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处人文地理环境的改变,自身存在的发展局限性和封闭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唤醒并强化民众文化主体认同意识,淡化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色彩并展现其文化内涵,探索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共同和谐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民族体育的深刻文化内涵,强化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两者在理论内涵、价值指引上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和拓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载体,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该文分析文化融入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存在困境以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深入探究红色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软实力的精髓,红色文化软实力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依托。江西高校依托红色文化软实力在培育与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了一些有效尝试和探索,其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普通高校武术课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历史悠久,有极好的健身作用,近年来在全民健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全民健身的中间环节,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开设了武术,将其作为必修的体育课。但高校  相似文献   

14.
诠释红色体育和红色旅游概念,分析延安红色体育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现状、资源优势及发展趋势,以此进行思考研究,为延安地区乃至陕北红色体育和红色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对红色体育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助推当地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新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区域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达州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纪念场馆众多、内涵丰富且品级较高。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达州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应切实保护好达州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和巴渠红色文物,积极开展巴渠红色文化的宣传与研究,大力发展以红色文化纪念场馆为重要资源的红色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不仅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先进的外来文化,更以其巨大的历史包容性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和创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红色文化对于我们在新时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承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教育不仅是中国文化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文化赖于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两家的文化体系和它们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的价值观、人材观规范和制约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延伸到当今。道家思想,尤其是它的养生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主体,它的“虚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明显迥异于北方中原儒家文化系统中的长幼尊卑、循规蹈矩的文化面貌,而建立在独特的文化精神传统和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的基础之上;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兼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殊地域蕴涵积淀而成的独特文化属性;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一种继承了古往今来地域优秀传统精神的现代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一种富有现实创新精神和转化能力的文化,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厘清大别山红色文化禀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发展、利用大别山红色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可持续地为现实服务的优质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谢晶  王歆 《科技信息》2013,(17):29-29,60
志愿精神可以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构建,营造和谐的社会主义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资源,不仅是我国革命胜利的强劲动力,也是我国优良传统和思想精神的重要源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主力军,如何将红色资源做为落脚点,寻找到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理念承载和文化土壤,并开辟出一条培育大学生树立以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红色文化为内核的志愿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本文概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社会价值,探讨将其融入普通高校体育公共课的可行性,并试图给出可操作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