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用显微注射技术将精子(或精核)注入卵周隙(或卵细胞质)使卵受精,是近十年来生殖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途径,用此方法进行体外受精,可克服因免疫因素、精子寡少、精子弱动等因素造成的不孕症,九十年代初国外将此方法用于人类临床上已获得成功。本研究以昆明小白鼠为实验对象,通过精子显微注射方法完成体外受精,并对显微受精卵的存活率、受精卵体外培养的卵裂率、发育率及发育胚胎的移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获得由微注射精子体外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后代。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成分明确的培养系统,研究了胚胎的培养液平均拥有量以及单独或群体培养对牛IVF卵体外发育的影响.将牛体外受精(IVF)卵分别以每100、50和20μl培养液小滴内10枚卵子的形式进行发育培养,三个处理组的囊胚发育率分别为:6.0%、9.4%和14.3%,三者间无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培养效果较好的每枚胚胎2μl的培养液量,分别在20、10、4、2μl小滴内培养10、5、2、1枚胚胎,四个组的囊胚发育率分别为:10.0%、16.4%、10.0%、4.0%,5枚胚胎/10μl小滴处理组的囊胚率显著高于1枚胚胎/2μl处理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液拥有量以及单独或群体培养都可支持部分胚胎发育至囊胚阶段,降低培养液体积和群体培养更有助于牛IVF卵的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3.
牛体外受精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德顺 《广西科学》1994,1(2):37-40
系统综述了牛体外受精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前景提出了展望。牛卵母细胞可在不含血清的成熟培养液中获得受精及胚胎发育能力,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均对这一过程具促进作用。肝素是迄今最为有效的精子获能处理方法,但在受精过程中对精子获能起决定作用的是卵丘细胞和卵母细胞本身。提高受精质量可明显提高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能力。体外受精卵可通过改善培养条件或与体细胞进行复合培养发育到囊胚阶段.但后者更为稳定可靠。目前,牛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分裂率可达80%,囊胚发育率达40%左右.两枚鲜胚的移植妊娠率可达50%~60%.而两枚冻胚的移植妊娠率仅30%~50%。因此,尚需进一步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的活力和改进胚胎的冷冻保存技术。  相似文献   

4.
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鼠未成熟裸卵体外培养,获得较高的成熟率和受精率的适宜培养时间和培养条件。方法: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剂量的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和卵泡刺激素(FSH),分别培养从未行激素刺激排卵处理的昆明系小白卵巢中获得的未成熟裸卵,培养24h和48h后,进行体外受精和胚胎培养,结果:添加不同激素和培养不同时间对未成熟裸卵的体外成熟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黄体生成素(LH)的存在对培养48h后成熟卵子的体外受精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并随LH含量的增多,影响也越大。结论:未成熟裸卵能在体外培养成熟并受精,但培养液中LH含量对培养较长时间的成熟裸卵的体外精率有极显著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C .panzhihuaensis的受精作用 ,胚胎发生和分化 .人工授粉 15d后 ,颈卵器开始发育 ,7月底到 8月中旬受精作用发生 ,受精过程有三种情况 :即球形精细胞或蠕虫状精子从卵顶部进入卵细胞内 ,纤毛带遗弃在颈卵器室中 ,或具纤毛带的精细胞进入卵中 ,纤毛带遗弃在卵细胞质内 ,精卵核融合 .胚胎发生经历较长的游离核原胚阶段 ,游离核原胚形成细胞后 ,幼胚开始分化 .受精后的雌配子体发育成胚乳 .成熟的胚由子叶 (二片 )、胚芽、胚根、胚根鞘及螺旋折叠的胚柄组成  相似文献   

6.
在相对恒定的温度(28℃)、盐度(27.5)和光照条件(3 000~4 000 lx)下,培养液为密度(3~4)×106 cells/mL小球藻藻液,设溞密度1、3、6 ind/mL三个水平,培养液更换方式1次/12 h、1次/6 h和机动更换三种方式,研究不同组合对蒙古裸腹溞产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至第4窝产幼结束,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平均雄体产出率范围为0.14%~13.01%,以溞密度3 ind/mL×培养液更换1次/12 h组最高,溞密度1 ind/mL×培养液机动更换组最低;不同组合第1窝均有雄体产出,且窝产雄率差异极大,变动范围0.54%~29.00%,第2窝只有部分组别有雄体产出,且产出率远低于或低于同组别第1窝,第3、第4窝各组别均未发现有雄体产出;检测27个单个母溞的第1窝产出幼体,48.15%的母溞产出幼体是全雌的,51.85%的母溞有雄体产出,窝产雄率16.67%~60.00%,没有一窝是全雄的;不同培养条件下的雄体产出效率基本上都随培养时间增加而降低,至第一窝产出,雄体产出效率范围为0.15~7.78 ind/(d·L),以固定组1次/12 h×3 ind/mL组合最高,机动组×1 ind/mL组合最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溞密度和培养液更换方式对平均产雄率有较强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观察瘦素对体外受精后胚胎发育和胚胎移植后着床率的影响。采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胚胎培养及胚胎移植的方法研究仅受精时添加的瘦素对受精后体外胚胎发育的影响及胚胎移植后着床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仅受精时添加不同浓度的瘦素对受精卵发育至四细胞胚、桑椹胚及囊胚的比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添加的瘦素剂量为10ng/mL及50ng/mL时胚胎着床率较高,当添加的瘦素剂量为100ng/mL-500ng/mL胚胎着床率未提高,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定水平的瘦素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的体外胚胎移植后的着床率,高水平瘦素反而对着床不利。受精后至着床前各期胚胎的发育率与受精当时瘦素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8.
哺乳动物输卵管是生殖过程中配子输送、受精及着床前胚胎发育的场所。在体外授精一胚胎移植(IVF-ET)工程中,虽然体外培养条件已不断得到改进,但精卵结合、胚胎早期发育及受孕率仍远不及体内。有人尝试用完整的兔子输卵管体外支持牛卵体外成熟、受精及早胚发育获得成功。用羊输卵管上皮细胞与羊胚胎体外共培养,发现可促进胚胎发育并得到高活力胚胎。更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输卵管上皮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特异蛋白而对精子、卵子及早胚产生影响。目前,对该特异分泌蛋白的研究尚不完全,在体研究很受限制,所以人输卵管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是一…  相似文献   

9.
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人工繁殖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经济海产动物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Linnaeus)若干繁殖生物学作初步研究.主要报导,干露5~8h,成熟星虫亲体可排放精、卵并达成受精和正常胚胎发育,它是行之有效的人工催产方法.产卵(精子团)于体腔与排卵(活动精子)于体外是两个必经的先后生殖过程.体腔液中的精、卵必需通过肾管(兼有排泄和生殖的功能器官)的再成熟,排放才能受精及发育.取自厦门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殖种群雌雄性比为1:1.2.中细沙质泥的底质为亲体暂养的适宜底质.耐饥饿实验结果表明,43h内亲体仍有50%存活,并且仍可作亲体使用.测定5批体壁干湿重关系,其直线回归为y=0.1810x-0.0078(R2=0.9366,),回归系数与个体大小、季节不呈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雌性小鼠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取卵时间对体外受精率的影响。方法 选用3~4周龄的野生型C57BL/6J雌鼠,体质量10~13 g,通过腹腔注射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HCG联合使用[1]做超排处理。我们将超排后雌鼠取卵时间分为6个时间段,分别为13、14、15、16、17、18 h后取卵母细胞与新鲜精子做体外受精。取3月龄雄性小鼠附睾里精子,在HTF液里获能1 h后,用于体外受精。实验共分3组,每组12只雌鼠用于超排处理,共得到2-细胞胚胎数分别为258、199和243枚;分别移植到当天见栓的假孕鼠输卵管内,得到出生仔鼠分别为98只、87只、95只;出生率分别为37.98%、43.72%和39.09%。结果 总取卵数和2-细胞发育率,超排后15 h取卵发育受精率最高,这说明小鼠卵母细胞超排后14 h少数成熟,15~16 h完全成熟,排卵17 h后则开始出现退化。结论 3组实验最高受精率比较:第1组15 h后取的卵母细胞团受精率最高为79.17%、第2组15 h后取的卵母细胞团受精率最高为75.68%、第3组16 h后取的卵母细胞团受精率最...  相似文献   

11.
Mechanism of fertiliz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 Dale 《Nature》1987,325(6107):762-763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Wheat germ agglutinin blocks mammalian fertilization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 Oikawa  R Yanagimachi  G L Nicolson 《Nature》1973,241(5387):256-259
  相似文献   

17.
18.
In vitro fertilization of rat egg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 Miyamoto  M C Chang 《Nature》1973,241(5384):50-52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