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褚润通  王春妮 《甘肃科技》2011,27(18):89-90
分光仪实验中通常使用汞灯作为分光仪的光源,对汞灯和节能灯的发光原理共同之处进行了分析,分别以汞灯和节能灯作为分光仪光源测定同一透射光栅的光栅常数,发现实验测试结果一致,因此,可以用普通节能灯替代汞灯作为分光仪实验的白光源。  相似文献   

2.
《前沿科学》2012,(3):2-F0002
<正>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已经展开它的X射线分析器,并完成首次火星物质元素成分分析,这是在从地球上带来的一个色导表上发现的少量硫磺和氯。α粒子与X射线分光仪(APXS)的主要调查员、加拿大圭尔夫大学的拉尔夫-格雷特说:"这些是我们收集到的第一手可靠的火星数据。"  相似文献   

3.
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实验研究中,对X射线的产生和演化过程的诊断和对物理实验参量调控以及模拟程序的校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激光聚变产生的X射线在时间、空间和能谱方面的特点,结合当前物理实验对诊断技术的特殊要求,分别研发了以时间分辨、空间分辨和谱分辨为优势的X射线成像诊断设备.随着我国ICF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X射线成像诊断设备的诊断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某些自主提出的新概念诊断设备的技术性能甚至优于国外同类型诊断设备.  相似文献   

4.
■致輻射     
一、引言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由于受到当时的技术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认为X射线与一般可见光不同,它不遵守一般的光学定理。其实我们后来发现,它完全遵守一般的光学定理,所以在以前没有发现主要的原因,由于X射线的波长太短,对它的测定是不能用一般的光学方法,因此,在伦琴的当时,不知道这射线的本质究竞是什么,所以把它叫做X射线。现在我们了解到,X射线的产生,是由于高速运动的电子(或其他带电的基本粒  相似文献   

5.
结合德国莱宝公司研制的X射线实验装置,对X射线的特殊性能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例证.采用测定普朗克常数和里德堡常数两个典型的近代物理实例,揭示了X射线作为辐射源具有与其他物质无可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在激光聚变实验中为了获取等离子体的重要信息,采用球面弯曲晶体成像谱仪来研究等离子体辐射的X射线,利用球面弯晶对X射线进行诊断而提供时间、空间、光谱分辨。该强聚焦晶体能增强信噪比,提高谱仪的空间分辨能力及立体角收集辐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球面弯晶分析器对波长范围为0.2~0.4 nm的X射线其分辨率可达600~1 000,聚光效率在同样距离条件下比平晶分析器高一个数量级以上,适合于研究等离子体X射线光谱学。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X射线背散射原理和成像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利用医用X射线放射成像设备进行背散射信号的获取、存储及图像处理的说明,分析了医用X射线背散射成像的可行性和主要的技术方向.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描述了物质原子序数对X射线背散射成像的影响、试验环境的影响和噪声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实验表明,医用X射线作为对人体安全的射线源能够提供有效的信号,可以进行人体的X射线背散射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8.
利用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测定了微波波长,通过改变模拟的晶体位置,测量模拟晶体(110)面入射角与衍射强度变化关系,探讨满足布拉格定律的条件.当模拟晶体的位置位于微波光学综合实验仪的正中心时,较好地满足了布拉格定律;模拟晶体的位置靠前,满足布拉格衍射峰右移,衍射角增大.相反,模拟晶体的位置靠后,满足布拉格衍射峰左移,衍射角变小.与实际晶体粉末X射线衍射实验比较,在θ-2θ扫描模式中,样品量太少,样品凹陷,衍射角变小,衍射峰左移;同样,样品量太多,样品凸出,衍射角变大,衍射峰右移.两个实验具有相似的性质,但微波布拉格衍射实验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对X射线衍射实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X射线衍射技术在物相分析、点阵参数测量以及微应力的测定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为了更精确地确定物理参数,X射线衍射强度的精确计算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单晶X射线衍射的强度公式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有较大偏差.对衍射强度公式进行合理修正,使计算结果得到较大改善,并与实验测量的数据符合得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X—射线衍射、单分子膜以及电解等方法来测定阿佛加德罗常数。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的数据是很精确的。但是设备费用高,操作复杂,不适合一般中学教学使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佛加德罗常数有时能得到好的结果。但是由于测定值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溶液的浓度、形成膜容器的形状以及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重现性不够好。另一方面,用它作为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实验在化学知识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如:(1),实验是使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光栅玻璃两表面不平行,给实验测量带来系统误差。通过计算,得到了光栅玻璃表面的四种不同夹角分别对应于在分光仪上的四种不同放置方式的系统误差。得出了这样的结果:在通常的实验所采用的波长和光栅常数情况下,一般光栅玻璃两表面不平行带来的误差低于分光仪度盘的最小读数值;在光栅玻璃两表面夹角较大时,以光栅刻痕面重直光轴并面对望远镜的情况,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采用的设备是功率为12KW的旋转阳极X射线仪。通过对纯铜样品的研究,我们初步建立起X射线吸收限的扩展细结构的实验技术,其研究结果与Lytle等人的基本一致。本文简述了这一研究的基本原理,并对实验技术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石英晶体X射线定向的物理基础 7.X射线的一般牲质 X射线(又叫伦琴射钱)同可见光一样,是一种横向电磁波不过它的波长比可见光要短得多,大约是可见光的万分之一。X射线的光谱界于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用于晶体定向的X射线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科技》2011,(16):89-89
[新华网]日本研究人员近日利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发射出波长仅0.12纳米的X射线激光,刷新了这种激光最短波长的世界纪录。根据日本理化研究所和高辉度光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新闻公报,来自这两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建在兵库县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发出了波长仅0.12纳米的X射线激光,打破了美国的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于2009年4月创下的0.15纳米的最短波长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15.
在X射线TICT中,X射线在透射物质时,能量较低的射线优先被吸收,也即较高能量的X射线的衰减系数比较低能量的X射线的衰减系数小,射线随透射厚度增大,变得更易穿透,也就是发生了能谱硬化现象.如未修正,必引起赝像.而X射线源的能谱I0(E)为入射强度随能量E的分布函数.而分布函数I0(E)与E的关系随X射线管电压不同而变化,需要通过实验测定.文中对能谱硬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入射强度分布函数是大量光子运动的Gauss分布统计规律和相关文献对X射线源能谱的实验研究分析,引入Gauss分布来描叙X射线源能谱I0(E)的分布规律.基于X射线源能谱Gauss分布规律和X射线与复合材料作用的特点,导出了X射线TICT在复合材料工件检测中X射线能谱服从Gauss分布的硬化修正模型及其修正方法.对修正后的衰减系数再做卷积反投影重构,即可有效消除能谱硬化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多通道颜色测量系统中平面多栅多色分光仪,解决了多通道颜色测量系统中光谱信息的多通道分光问题,该多色分光仪结构简单,工作光谱范围为380nm-780nm,光谱分辨力为10nm,色散不均匀性小于1.6%,波长定位精度为0.3nm,对多通道分光光度计和其它多通道系统中的多色分光仪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光的反射定律研制的一种用于分光仪初始状态调整的小型实用装置。该装置采用微型激光二极管,将之用固定夹具固定在分光仪的望远镜镜筒上,激光二极管发出激光,经发射器面板中心圆形小孔射出一束很细的激光,经平面反射镜反射回光点,通过对该光点在面板位置的调节,使之与带圆形小孔的激光器面板上"十"字中心重合,完成分光仪的粗调。该装置使得分光仪粗调直观可调,可大大缩短调节的时间和精度,极大地降低初学者分光仪初始状态调试的难度,在分光仪及类似实验仪器应用上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用X射线实验仪系统研究了X射线强度的衰减规律,讨论了X射线的衰减与吸收物质厚度的关系,以及X射线的衰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对于利用X射线实验仪系统开展X射线系列实验和促进原子物理学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波长X射线对衍射增强成像的影响,我们利用北京同步辐射光源4W1A光束线引出的硬X射线对肿瘤组织进行成像的研究。结果显示:表观吸收图像的可见度比在摇摆曲线顶部记录的峰位图像的可见度高,说明利用计算机图像重建可以提高图像的可见度;尽管折射图像的可见度不是很好,但其图像的层次感(衬度)会有所增加,便于图像的辨别;X射线波长较大(X射线能量较低)时,各种图像的可见度均比较高,可见长波长X射线有利于衍射增强成像。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保护渣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性,介绍了测定保护渣化学成分的主要方法,包括化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比较了三种成分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化学法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但可以提供内控标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 X射线荧光分析法劳动强度低,工作效率高,操作简单,设备先进但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