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了用晶种生长法制备β型四钼酸铵的方法.其制备分2步进行首先用酸沉法制备四钼酸铵;再以酸沉法制得的四钼酸铵为原料,氨浸后用晶种法制备β型四钼酸铵,其包含2个相关过程(一是晶核的生成过程,控制pH值为1.2;二是晶核的长大过程,控制pH值为2~3).对2种结晶进行差热及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用酸沉法制得的为α型四钼酸铵,用晶种法制得的晶体为β型四钼酸铵.用晶种法制得的结晶的晶体形貌与用酸沉法制得结晶的晶体形貌相比,颗粒较大且均匀.对四钼酸铵的结晶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说明结晶反应自发进行的趋势很强,速度也较快.此外,初步探讨了四钼酸铵结晶过程机理和晶型的控制,阐明了晶体生长速度的大小对实际晶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双峰高密度聚乙烯(B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物在不同热压历史条件下的结晶行为和结晶形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高压下的大分子链更易进行有序排列并形成较高完善度的晶体,当样品在不同的冷却方式下结晶,淬冷能大大促进共结晶的发生,在缓慢冷却条件下则不容易形成共晶.SEM拍摄的照片显示:不同热压历史条件下BHDPE/LDPE所形成的结晶形态完全各异.图7,表1,参13.  相似文献   

3.
尖晶石型LiMn2O4的溶胶凝胶法制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溶胶 凝胶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研究了干凝胶制备锰酸锂的机理·由于干凝胶燃烧时生成的产物颗粒很细,燃烧过程中就有大量的锰酸锂生成,剩下的Mn3O4和Li2O2在300℃左右已完全转化为锰酸锂,大大降低了合成温度·通过对700℃合成的锰酸锂XRD分析表明,样品的衍射峰峰形尖锐,晶型发育良好·考察了pH值对合成样品粒度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SEM分析表明,随pH值增加,所得溶胶制备的锰酸锂电化学容量增加,当pH=6 0时合成样品颗粒分布均匀,达到亚微米级·以0 1C的电流、电压范围3 30~4 35V充放电测试表明,该条件下合成的样品初始放电容量为121.0mAh·g-1,显...  相似文献   

4.
结合固相反应与水热法制得一种新型的光催化剂Na2Ta2O6,通过XRD、SEM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且研究了时间、温度及pH值等制备因素对样品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Na2Ta2O6样品为一种特殊的棒状结构.内部是由颗粒组成的絮状物.延长水热处理时间或升高温度,样品表面会变得越来越光滑.前驱体在150℃于不同pH值下水热处理24 h后,其形貌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当pH=13时Na2Ta2O6样品仍保持特殊的棒状结构.pH=9时,则棒完全由立方小颗粒组成.而pH=7时,棒状结构遭到破坏,变为不规则的颗粒.  相似文献   

5.
利用低铁赤泥构建SiO2-Al2O3-CaO-MgO-Fe2O3多元混熔体系,采用高温物相重构法制备镁铁尖晶石型结晶釉.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观测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镁铁尖晶石结晶生长行为.结果表明:烧成温度升高促进了镁铁尖晶石晶体生长,晶体呈自形-半自形的粒状结构.烧成温度为1 270℃时,样品分别在酸、碱溶液中侵蚀96 h后,质量损失率小于0.1%,表现出最佳的耐酸碱性.制备的结晶釉磨损率为1.4×10-5 mm3/(N·m),维氏硬度为8.68 GPa,满足日用陶瓷釉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碱处理对剑麻基活性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剑麻制得生物质碳材料,取部分所得碳材料进行碱处理.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采用三电极体系,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等方法,对该碳材料的充放电特性和比电容进行考察.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A·g-1时,未经碱处理样品的电极放电比电容为231.85F·g-1,而经碱处理的样品则增至290.35F·g-1;在其它电流密度下,经碱处理样品的电极放电比电容总是大于未经碱处理的样品,经1000次循环后,样品比电容有所增加,经碱处理的样品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且碳碱质量比为7:1时,比电容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二室单阴膜电解再生钠碱脱硫废液的试验和模型推导,研究了膜电解过程中再生效果与阴极进出口溶液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二室单阴膜电解再生钠碱脱硫废液时。硫的电解效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大,根据阴极进出口溶液pH值可以计算得到;出口液pH值在6.0—7.5的范围内,硫的电解效率上升速率较快,当pH值小于6.0或大于7.5时,硫的电解效率变化速率较慢,硫的理论电解效率应小于50%;且阴极进口液pH值在4.4—6.0的范围内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试验结果与模型具有较好的匹配性,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电解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离子水pH值及膜的性能测试,分析各种不同工艺、原料的非织造纤维膜在水的电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自特性,及其对水中酸、碱离子的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证明,非织造复合纤维膜具有良好的酸、碱离子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9.
小粒度维生素C冷却结晶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晶是维生素C生产的关键工序.对相关的结晶动力学模型进行筛选,采用间歇动态法中的矩量变换法建立了小粒度维生素C冷却结晶过程动力学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后得到了动力学参数,通过实验,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小粒度维生素C冷却结晶过程中,晶体的聚结和破碎影响可忽略,搅拌速率对核过程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液相沉淀法制备钒酸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结晶型FeVO4,借助X射线衍射(XRD)和SEM等分析方法,考察了溶液pH值和反应温度对沉淀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1.5~2,温度25℃,n(V)/n(Fe)为1和静置时间60 min的条件下,获得了粒度比较均匀、形貌比较规则且呈球形的钒酸铁晶体;随着pH值增加,沉淀物中出现了Fe2O3相,FeVO4相消失;温度对钒酸铁的制备影响也较大,升高温度的同时需要及时调整pH值.  相似文献   

11.
选用纤维二糖为基质,碳酸铵挥发CO2,扩散至CaCl2溶液中合成碳酸钙晶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讨论了纤维二糖溶液的浓度和pH对产物晶型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二糖能够合成含有六边形球霰石形貌的碳酸钙晶体,浓度比pH对碳酸钙晶型和形貌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以有机小分子水杨酸为添加剂对碳酸钙晶体的生长进行调控,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分析(TGA)方法对碳酸钙晶体的晶型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当pH值为7.0,加入0.04 mmoL水杨酸时,反应6小时和12小时后碳酸钙晶体的晶型为球霰石和方解石的混合晶型;而当矿化时间延长到24小时后,球霰石的晶型几乎消失,产物基本为方解石。  相似文献   

13.
以高磁导率锰锌铁氧体废料浸出液为原料,采用NH4HCO3作为沉淀剂,通过沸腾回流法制备尖晶石Mn-Zn铁氧体粉料.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确定共沉淀的pH、相转化的pH和反应时间.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X线衍射仪(XRD)和电子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反应24h回流产物相转化程度高,晶化程度好,粉料杂质含量低,产物颗粒粒径小,存在较明显的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14.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based strategy was developed to rapidly obtain the gene encoding for an industrially important enzyme, glutaryl-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 (GL-7-ACA) acylase.Different soil samples were cultured with a Pseudomonas selective medium to enrich specific microorganisms, and then the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to serve as PCR templates. PCR primers for GL-7-ACA acylase gene amplification were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bioinformatics searches and analyses.The method was used to successfully amplify three GL-7-ACA acylase genes from different soil samples.The GL-7-ACA acylase genes were then cloned and over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il with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266 unit · L^-1.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钛酸钡电子陶瓷粉体,在共沉淀产物的干燥过程采用恒温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干燥后的共沉淀产物和煅烧后粉体形貌,以比较冷冻干燥对粉体颗料团聚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粉体颗粒平均尺寸约为200nm,采用冷冻干燥的共沉淀产物的团聚体比恒温干燥的小,说明在液相法制备超细粉体过程中采用冷冻干燥可以减轻颗粒之间的团聚.  相似文献   

16.
纳米粒子在水中的分散很困难,粒子极易团聚.这些团聚的粒子通常以所谓"软团聚"的方式存在.软团聚的粒子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大程度能进一步分散.因此,制备粒径较小并以软团聚方式存在的纳米粒子料浆,对纳米粒子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研究了纳米TiO2分散料浆的制备方法.分别试验了分散介质、分散方法、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分散时间、分散温度及分散介质pH值等分散条件.结果表明,50~70℃,pH=7.7~10.8,SiO2气溶胶与纳米TiO2粉末的质量比为0.06∶1,超声分散30 min得到了平均粒径在300 nm左右稳定的纳米TiO2分散料浆.  相似文献   

17.
 以熔融沉积增材制造技术为依据,研究了聚乳酸与杨木木粉熔融复合混合工艺,探索了原料混合比例、挤出条件等,并对挤出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和微观性能检测。结果表明,杨木木粉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有显著性影响,随着木粉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降低,当普通杨木粉原料添加量为40%时,弯曲强度降低30.3%,拉伸强度降低26.4%,冲击强度降低82.2%;当特殊杨木粉原料添加量为40%时,弯曲强度降低14.5%,拉伸强度降低22.9%,冲击强度降低72.9%;从材料的流变性能可见,添加杨木木粉后,弹性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增加,并且与木粉的添加量呈现正相关;复合材料流体的黏度降低,表明添加木粉后,复合材料的流动性变差,流体阻力增大;应用DSC检测复合材料时发现,复合材料基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与聚乳酸单体相比没有改变,加入木粉后只改变了熔体的流动性,对熔点没有影响;通过SEM观察,无论原料为何种比例,聚乳酸与木粉结合均比较紧密,混合也很均匀;同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各主要基团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8.
柠檬酸对Ca(NO3)2-P2O5体系合成羟基磷灰石粉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Ca(NO3)2·4H2O和P2O5为主要原料,柠檬酸为螯合剂,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通过DSC,XRD和SEM等手段,分析了纳米HA粉体的形成历程,系统地研究了柠檬酸对粉体形成过程、产物杂质相及粉体粒度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柠檬酸的加入提高了胶体的稳定性,通过螯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合成法,以三乙烯四胺(TETA)为模板剂,磷酸、正硅酸乙酯、乙酸镁及氢氧化铝为原料,通过调节模板剂的用量、晶化温度、晶化时间和 pH 值,合成出含镁的磷酸硅铝分子筛,原料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n(P): n(Si): n(H2O): n(Ni): n(Al): n(TETA)=1.00:0.25:0.18:0.51:30.00:0.65,晶化温度为150~170, pH ℃值为6.0,晶化时间为24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