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苄基壳聚糖的合成和液晶性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新的液晶性壳聚糖衍生物-N-苄基壳聚糖,N-苄基壳聚糖/二氯乙酸浓溶液呈现液晶相。用偏光显微镜测得形成液晶有序的临界浓度为9%(重量百分数)。在溶液的红外光谱中,二氯乙酸的羰基吸收谱带1738cm^-1在相变时位移到1731cm^-1,利用这一突变测得N-苄基壳聚糖的临界浓度为10%,与光学显微镜法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
甲壳质及其衍生物溶致液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形成液晶态的基本结构条件及制备液晶性甲壳质衍生物的一些主要的化学改性途径。讨论了结构因素对甲壳质衍生物液晶临界浓度的影响,甲壳质衍生物形成的主要液晶态织构,以及温度对甲壳质衍生物/二氯乙酸溶液的相变的影响。简述了甲壳质的成纤性和液晶纺丝。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一种新的甲壳素类高分子液晶-丙酰化甲壳素的液晶性.结果表明这种高分子在二氯乙酸溶液中的织构是带有指纹状微区的交替偏振场织构,可见存在胆甾相.在剪切时能形成典型的条带织构.分子量(从0.67×106到3.49×106)对临界浓度(均为20wt%左右)和形成条带织构的最低浓度(均为34wt%左右)的影响都不显著.这一结果与取代后分子链刚性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乙基纤维素共混物相容性和液晶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壳聚糖与乙基纤维素的共混物.用大角X光衍射、DSC和偏光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了体系的相容性和液晶性.结果表明壳聚糖与乙基纤维素有部分相容性.共混物中乙基纤维素溶致液晶的临界浓度与共混物组成无关,而液晶织构的出现却与共混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1,3-二(4'-羟基苯基)-1,3-丙二酮分别与间苯二甲酰氯、对苯二甲酰氯、邻苯二甲酰氯、2,5-二氯对苯二甲酰氯进行溶液缩聚,获得了一系列主链中含有β-二酮结构的全芳香族聚酯。这类聚合物在熔融状态下没有液晶性,而通过溶液共缩聚方法在上述聚合物中引入一定比例的柔性脂肪链段后,得到了两个性能优良的主链中含有β-二酮结构热致性液晶共聚酯。  相似文献   

6.
两种新的β—二酮铜(Ⅱ)配合物液晶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新的β-二酮铜(Ⅱ)配合物液晶的合成及其性质.方法合成两种新的β-二酮:1-对辛氧基联苯基-3-1′-甲基丙基-1,3-丙二酮,1-对壬氧基联苯基-3-1′-甲基丙基-1,3-丙二酮,和它们的铜(Ⅱ)配合物,确定化学结构后,通过偏光显微镜下的相变观察及DSC测定,确定配体和配合物的液晶相态.结果两种β-二酮配体呈现SA相液晶,而两种配合物呈现单变N液晶.结论双[1-对烷氧基联苯基-3-1′-甲基丙基-1,3-丙二酮]合铜(Ⅱ)的β-二酮配体3位异丁基使配合物表现出单N液晶态.  相似文献   

7.
取代基上官能团位置对苄基壳聚糖衍生物液晶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4种N-苄基化壳聚糖衍生物,即N-(2-羟基苄基)壳聚糖、N-(3-羟基苄基)壳聚糖、N-(4-羟基苄基)壳聚糖和N-(3-甲氧基-4-羟基苄基)壳聚糖(分别简写为NOCS、NMCS、NPCS和NMPCS),它们的取代基上官能团的数目和位置不同.N-取代度相近,分别为0.72,0.62,0.71和0.68.衍生物溶解在甲酸溶液中均呈现胆甾型溶致液晶相.用偏光显微镜法和折射率法测得各衍生物的液晶临界浓度w分别为28%,37%,24%和27%,均比纯壳聚糖的12%有很大提高,因为取代基的引入破坏了壳聚糖分子内与分子间非常强烈的氢键作用.通过分子模拟,对4种壳聚糖衍生物分别从分子内氢键作用与分子间氢键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在分子内氢键方面,NOCS较强,NMCS、NPCS和NMPCS均较弱.在分子间氢键方面,NOCS较弱,NMCS居中,NPCS与NMPCS较强.将分子内或分子间氢键作用与临界浓度相联系,可见分子内氢键强(如NOCS)或者分子间氢键强(如NPCS,NMPCS),都显著地提高了分子链的刚性,分子链的排列与取向更加规整,因而降低了壳聚糖衍生物的液晶临界浓度,这两个因素只要具备一个即可.若两者都不强(如NMCS),则分子链的刚性较小,临界浓度明显较高(37%).对于该体系,氢键的强弱对液晶临界浓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偏光显微镜和透射光强分析技术,观察乙基纤维素-间甲酚和乙基纤维素-苯酚两个溶致液晶体系条带织构的生长和松弛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条带织构生成的临界浓度高于液晶态形成的临界浓度,但低于两相并存向安全各向异性转变的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含手性基团的β-二酮及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方法合成三种新的含手性碳原子的β-二酮,1-对辛(壬、癸)氧基联苯基-3-3′-甲基戊基-1,3-丙二酮,及它们的铜(Ⅱ)配合物.确定化学结构后,通过在偏光显微镜下进行相变观察以及作DSC分析,研究β-二酮及其铜(Ⅱ)配合物的相态变化.结果三种β-二酮配体均呈现双变S相液晶,而它们的铜(Ⅱ)配合物却没有表现出液晶性质.结论随着1-对烷氧基联苯基-3-3′-甲戊基-1,3-丙二酮配体的3位基团增大,它们的铜配合物的液晶性质消失.  相似文献   

10.
溶剂对三种纤维素衍生物液晶临界浓度的影响董炎明蔡青松袁清(厦门大学化学系厦门361005)临界浓度(C*p)是溶致液晶在一定温度下刚能形成液晶相的最低浓度.影响C*p因素可以从体系中高分子和溶剂两个方面来考虑.关于高分子,Flory已阐明链刚性越大则...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高分子冠醚液晶(PSC-11)与全甲基β-环糊精、全丙基β-环糊精、全戊基β-环糊精等三种全烷基化β-环糊精分离位置异构体的结果比较,它们在分离分子体积大小不同的化合物时,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周欣 《贵州科学》2002,20(1):78-80
由黔产迷失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L.)的全草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α-水芹烯、β-水芹烯、1,8-桉叶素、樟脑、龙脑、乙酸龙脑酯、α-石竹烯、和β-石竹烯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小角 x 射线散射法(SAXS)研究了 CH_2Cl_2分别对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液晶结构影响的机理。通过比较得知,CH_2Cl_2对PC 和 PE 液晶结构影响不同之处,主要是 PC 和 PE 结构不同所致。在 CH_2Cl_2的作用下,PC 液晶态从 L_β相经过 L_α相最后变成 LH。而 PE 液晶态却从 L_β相经过 L_α相最后变成 H_Ⅱ相。说明电偶极矩 M≠0的物质有使“棒状”的 PC 液晶态形成片层六角形的机理,对“锥状”的 PE 液晶态却有诱发其形成 H_Ⅱ相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该文首先合成了新单体1,3-二(4′-羟基苯基)-1,3-丙二酮,然后与不同的1,n-二卤代烷缩合得到了一系列含有β-二酮结构的热致性液晶聚醚酮,并对之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15.
以α-蒎烯为原料,经环氧化等一系列反应,将α-烷基-β-(2,2,3-三甲基-3-环戊烯基)乙醇酯化得到乙酸[α-烷基-β-(2,2,3-三甲基-3-环戊烯基)乙基]酯(烷基为Me,Et,n-pr,i-Pr,n-Bu,i-Bu,s-Bu,n-Am,i-Am)共9个新化合物,通过波谱及色谱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及含量。  相似文献   

16.
合成方法对芳香共聚酰胺液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缩聚改性是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芳香聚酰胺的好方法。文中就对苯二甲酰氯、对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醚低温共缩聚体系中的第一次对苯二甲酰氯与对苯二胺的比值对共聚酰胺浓硫酸溶液液晶临界浓度、清亮点、液晶相图以及液晶织构的影响进行研究。从液晶行为的角度提出共缩聚改性的合成方法。合成方法对共缩聚物浓硫酸溶液液晶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合成方法控制共缩聚物分子链微观结构来实现,这为芳香共聚酰胺的合成方法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二茂铁基β-二酮镍(Ⅱ)配合物液晶的合成与表征刘占梅1陈立云1朱宏春1张文忠2(1.内蒙古大学化学系,010021,呼和浩特;2.内蒙古大学实验测试中心,010021,呼和浩特)关键词二茂铁β-酮镍(Ⅱ)配合物液晶中图资料分类号O627.81二茂铁甲...  相似文献   

18.
在SDS/C4H9OH/H2O体系中,以微乳液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以O/W微乳液为介质比以双连续结构微乳液为介质制备的泡沫稳定性高。以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液晶含量过多反而降低了泡沫的稳定性。在微乳液单相体系和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中所制的泡沫,其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用环己烷、酰氯和氯苯反应,两步反应合成4-烷基-1-(4’-氯苯基)-环己烷液晶。研究了反应历程,确定了产量取决于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制备了两种液晶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测定,中介相特征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确定。  相似文献   

20.
将双波长标准加入应用于荧光分析,测定了混合物中α-萘酚和β-萘酚。结果表明,α-萘酚和β-萘酚的浓度比在40:1-1:20范围内,利用该法能够同时测定两种物质的浓度,其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