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有公共边接点的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有公共连接点的两个耦合电感的简单去耦等铲变换以及由此衍生的两个特例--耦合电感的串联和并联,讨论了多重耦合电感的去耦相对独立性以及某些含有复杂语电感电路的快速去耦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含有耦舍电感的电路中对耦合电感进行去耦等效变换可以有效的化简电路,简化电路分析过程.从等效的概念出发,充分利用耦合电感的特性方程,在时域和频域中推导确定了耦合电感的等效电路形式,针对等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疑问,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去耦电容器抑制△I噪声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分析了去耦电容器的寄生参数对其高频性能的影响,总结了高速高密度PCB上去耦电容器的选择,并重点讨论了抑制△I噪声的去耦电容器应用技术.结果表明:利用去耦电容器抑制△I噪声,应多个去耦电容器并联使用,并恰当选择去耦电容器的种类、个数、电容值和自谐振频率,以得到期望的等效阻抗曲线.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对于N星型连接的电感电路之间存在耦合,可以找到去耦合的一般规律,而且对于去耦合N星型连接的电感电路可以用网形电感网络来等效转换,并给出等效变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电路分析中,耦合电感电路是常见的,在这种电路中,耦合电感一般作串联、并联及T型联接,加上它们又存在有顺接与反接两种情况,因此计算起来,不仅相当复杂且不易掌握。能否视电感的串联、并联,无公共接点的空芯变压器电路及三相变压器的T型联接均为T型联接?如有可能,那采用T型去耦变换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将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讨论并分析了两个耦合线圈的关系式M2 ≤L1 L2 与完全耦合的条件 ,串、并联时的等效自感与磁能以及它们随互感系数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耦合线圈的互感、等效自感与磁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并分析了两个耦合线圈的关系式M^2≤L1L2与完全耦合的条件,串、并联时的等效自感与磁能以及它们随互感系数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由无耗散介观电感、电容共同耦合的双网孔电路具有电荷和电流双运动耦合的哈密顿出发,讨论无耗散介观电感、电容共同耦合电路的量子化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两种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9.
由无耗散介观电感、电容共同耦合的双网孔电路具有电荷和电流双运动耦合的哈密顿出发,讨论无耗散介观电感、电容共同耦合电路的量子化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两种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楞次定律和KVL,详细的分析了耦合电感同名端并联和异名端并联时的自感电压和互感电压的极性,从而推导出耦合电感并联时的等效电感L′和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设计新型的LTCC螺旋电感的等效电路模型.方法 考虑到LTCC多层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基本等效电路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地的耦合电容和电感,以及螺旋结构之间耦合电容、电感.结果 通过三维电磁仿真和高频电路仿真表明电路模型和三维LTCC螺旋电感在0~10 GHz范围内有非常好的吻合度.结论 新型电路模型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能够代替三维LTCC电感,在射频电路设计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光电集成电路( O E I C)光接收机中电感技术的作用和原理,以及最佳电感设计规则。基于精确的有源器件(包括金属半导体金属光电探测器和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噪声等效电路模型和微波单片集成电路( M M I C)无源方型螺旋电感等效电路模型,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计算光接收机跨阻特性和噪声特性的矩阵分析方法,讨论了电感对光接收机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电感的设计需要在光接收机稳定性、跨阻特性、噪声特性三方面基础上折衷考虑  相似文献   

13.
将反向耦合电感应用于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分析了耦合电感的耦合系数对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电流纹波和动态响应的影响,给出了反向耦合电感集成磁件的设计方法,并作了仿真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稳态电流纹波与动态响应是一对矛盾,耦合系数越小,输出电流纹波越小,但动态响应越慢,耦合电感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对耦合电感的设计要根据变换器的输出性能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核ridge回归的解耦方法。该方法具有传统径向基(RBF)神经网络解耦方法对被控对象数学模型依赖性小的特点,同时又能有效地克服RBF神经网络解耦方法对训练样本要求高、噪声敏感和解耦速度慢的缺点,经核ridge解耦器补偿后的控制系统具有被调节量和调节量之间耦合作用小、动态特性好、稳定性强的优点。补偿后的控制系统具有很强的校正能力,对外界各种干扰也有较强的解耦效果和控制质量。仿真试验表明,采用核ridge解耦器的多变量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解除系统各变量之间的耦合作用,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大大增强了解耦控制系统的实用性能。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径向悬浮力及转矩部分的数学模型,其电磁转矩和径向悬浮力之间以及径向悬浮力自身在两轴方向上存在相互耦合.针对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的强耦合、非线性特性,采用磁场定向控制难以直接进行解耦控制,采用基于前馈补偿器的解耦控制策略,成功解除了上述变量间的耦合关系.采用前馈补偿解耦得到的控制系统结构简单,实现方便.仿真研究表明,该解耦方法可实现无轴承同步磁阻电机稳定悬浮运行,能实现上述变量间的完全动态解耦,同时电机具有较好的转矩和调速性能.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功率下垂控制在低压微电网中的直接应用会引起有功和无功功率的耦合问题,为此采用了基于坐标变换的虚拟功率下垂控制方法,并对其解耦特性、功率均分及限幅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相对增益分析方法分析了采用坐标变换后系统功率的耦合程度,从理论上证明了当坐标变换矩阵与线路阻抗的阻感比相同时,虚拟功率下垂控制可以实现功率的完全解耦.针对线路阻抗差异而导致的功率无法均分问题,提出了通过增加虚拟负阻抗来实现并联逆变器间功率均分的方法.考虑到现有的虚拟功率下垂限幅范围与实际功率限幅范围的不对等性,提出了新型虚拟功率下垂限幅控制方法,将功率越限部分划分为8个区域,根据逆变器输出的实际功率确定其所属区域,进而采取相应的限幅调整措施.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概念设计阶段机翼流固弱耦合设计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机翼概念设计阶段存在的气动载荷与结构变形之间的耦合效应问题,结合机翼概念设计阶段模型简化、快速估算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弱耦合迭代的流-固耦合效应的解耦方案。通过改进基于径向基插值函数的流-固耦合数据交换技术,采用基于最小变形能的气动载荷分布估算及惯性载荷的分布算法等技术,实现了气动载荷等效转换为结构载荷;并开发和验证了面向概念设计阶段的机翼气动-结构耦合设计原型系统,为实现机翼的气动结构耦合设计提供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达到了提高气动载荷与结构分析载荷转化的效率,避免求解复杂的多学科分析模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多种去耦方法及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包括反转门控去耦、非畸变极性转移增强技术、二维13C—1H相关谱、二维1H—1H相关谱、二维J分解谱)研究了新型萘酚类二当量青成色剂1-羟基-4-(甲磺酰基乙氧基)-N-正十六烷基-2-萘甲酰胺(2-CC)分子中13C—1H间的耦合作用.在此基础,归属了2-CC分子中碳和氢原子的化学位移信号;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分子中氢键和虚假远程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模拟电感的等效电路模型,并给出了其在RL振荡电路和一阶电路中的应用。通过建立电路方程组求解回转器输入端的伏安关系,推导出了模拟电感的等效电路模型,及实现负电感和负电阻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用模拟电感构建了RL低频正弦波振荡电路和RL一阶电路,提出了这类RL一阶电路的约束关系式。利用等效电路模型得到的振荡频率值和暂态电流响应,与计算机软件仿真结果基本相符,验证了等效电路模型的正确性,为模拟电感电路的工程速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