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鹅掌楸种间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产业化开发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南京林业大学施季森教授、王章荣教授、季孔庶教授等完成的“鹅掌楸种间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产业化开发利用”研究项目,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针对鹅掌楸遗传资源濒危现状,根据地理上远距离植物种间杂交可能产生杂种优势的理论,首次揭示了地理隔离的鹅掌楸属两个物种间不仅具有良好的可配性,而且创造了具有十分显著的杂种优势的鹅掌楸新种;揭示了杂交鹅掌楸杂种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和生理生化机理;通过种群生殖生态和种群生态学研究,揭示了鹅掌楸自交不…  相似文献   

2.
由南京林业大学施季森教授、王章荣教授、季孔庶教授等完成的“鹅掌楸种间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产业化开发利用”研究项目,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针对鹅掌楸遗传资源濒危现状,根据地理上远距离植物种间杂交可能产生杂种优势的理论,首次揭示了地理隔离的鹅掌楸属两个物种问不仅具有良好的可配性,而且创造了具有十分显著的杂种优势的鹅掌楸新种;揭示了杂交鹅掌楸杂种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和生理生化机理;通过种群生殖生态和种群生态学研究,揭示了鹅掌楸自交不亲和、雌雄异熟、缺乏传粉媒介、地理隔离等引发濒危鹅掌楸的主要生物学和生态学机制,提出了有效挽救濒危鹅掌愀的策略和技术,创造了可靠的开放式杂交授粉技术。  相似文献   

3.
摘要: 科学选种是维持Beagle 犬种群遗传稳定性的重要保障。本文参考美国犬学会( AKC) 标准,结合目前国内实 验用Beagle 犬繁育中心选种的现状,从外观体征、生理体征、性格特征、遗传特征等角度探讨在选种过程中应注意 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欧洲八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于今年五月十一日至十四日,在华沙举行了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第二次会议。会议结果,签订了八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决定了成立缔约国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并任命了出席这次会议的苏联代表团团员、苏联元帅伊·斯·科湼夫为这个联合武装部队的总司令练病に菇芘伺滴妗た茰阜蚴撬瘴9医艹龅木禄疃摇K谝话司牌吣瓿錾诨宸蛑莶ǘ嘈僚捣蛩够薜谂荡宓囊桓銎杜┑募彝ァR痪乓话四臧嗽?他加入苏维埃军队,积极参加了国内战争,并于同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国内战争结束后,科湼夫被调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九二六年从该院附设的高级指挥员进修班毕业,一九三四年又从这  相似文献   

5.
由于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农业增产的重要途径,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近十年来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及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为阐明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杂种优势研究有了新进展,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从遗传差异,基因表达调控、基因效应、基因网络系统等方面探讨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双列杂交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生长优势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尾松6×6全双列杂交的不同组合,其11年生子代在生长性状及其杂种优势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发现:亲本的ISSR遗传距离(0.266 0~0.467 0)与子代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及其杂种优势表现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遗传距离与正、反交子代材积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01和0.597,表明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的增大,子代各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将呈线性增加。马尾松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遗传距离与子代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表明根据亲本遗传距离对子代杂种优势进行预测比直接预测子代生长性状更可靠。根据这一结论,优先选择树高、材积等经济性状优良同时遗传距离较大的杂交亲本,有望提高子代杂种优势幅度并获得材积性状优良的子代。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运动能力的遗传与选材的相关性,给运动训练、体育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根据对部分运动项目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型特征、血型和生理生化指标作了分析与归纳.结果表明,运动素质遗传度75%-92%、体型特征30%-86%、生理机能90%、生化指标67%-89%之间;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综合体质、体形特征、生理机能、生化等指标都具有高度遗传性,可以作为运动项目选材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活性基因效应假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杂交育种实践,结合基因组印迹的遗传理论,提出杂种优势产生的活性基因效应的假说.认为生物体的基因分为活性基因和无活性基因两类,杂种优势来源于活性基因的加性效应和互作效应;并将杂种优势部分为一般杂种优势和特殊杂种优势两部分,这有利于对杂种优势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学高教授     
暨南大学生殖免疫研究中心主任刘学高教授,1929年出生于河南安阳,早年移居台湾省。1950年就读于台湾省立师范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55年毕业后在台湾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任教。1958年赴美国纽约大学生理科学研究所留学,并担任该校牙医学院生理及生物物理学系助教,1961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他怀着建设祖国的热情回到了祖国,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生物系,历任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生理组胚胎研究室主任。1968年被中山大学聘为生物系副教授。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小麦品种问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侯生珍 《青海大学学报》2000,18(1):16-18,22
文中叙述了猪应激综合征的主要表现特征、发生机制以及生理指标检测,生化遗传标记检测,氟烷检测和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陈德恩 《科技资讯》2006,(17):153-153
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生物学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对其形成机理迄今尚未阐述清楚.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植物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证实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性对杂种优势都有所贡献,并克隆了水稻第2染色体上控制产量杂种优势的QTI。位点qGY2-1.建立了水稻、玉米、小麦和拟南芥等植物重要杂种优势性状的转录和蛋白质组表达谱,发现杂交种与亲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表现为加性和非加性等差异表达模式,这可能与等位基因变异和表观遗传调控有关.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解析是未来杂种优势机理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最近在拟南芥生长杂种优势研究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春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春化作用是某些高等植物成花转变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植物在低温诱导下促使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生理状态转变的一种遗传控制的生理过程。综述了近60多年来有关冬小麦春化的生态、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冬小麦春化生理生化研究历史及现状,并对春化本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的深入,苏联学术界提出了重新认识和批判“日丹诺夫主义”问题。我国许多年轻同志,不知有口丹诺夫其人,更不了解其生平行事、思想观点。四五十岁的人恐怕也只略知其人而不大了解他在苏联和国际共运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为此,记者在春节前夕走访了对日丹诺夫颇有研究的曾彦修同志。日丹诺夫是个什么样的人记者:苏共中央已于今年1月中旬决定自即日起,全部取消以日丹诺夫命名的城市、村镇、街道、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名称。能否请您谈谈日丹诺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从1939年起日丹诺夫就是苏联上层尖顶儿  相似文献   

17.
对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大麦品种ZJU3获得的一个类病斑突变体(bspl1)进行了遗传和生理分析。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该表型由隐性单基因控制;苗期叶片生理生化分析表明,bspl1中SOD、POD以及CAT的活性较野生型ZJU3均明显升高。通过比较bspl1和野生型ZJU3在生理生化水平上的差异,推测类病斑的产生与叶片中活性氧的堆积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用遗传距离和典范遗传距离预测小麦杂种优势的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以遗传距离和典范遗传距离预测小麦杂种优势,比较两种方法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方法简便,所选杂交组合的优势与实际符合,因此认为,遗传距离是预测小麦杂种优势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高产作物,强大的杂种优势和高效的C4光合途径为高产奠定了遗传生理基础。生产上要进一步发挥玉米的高产潜力,关键是要提高玉米的群体质量,走“足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栽培思路。本文阐述了在高沙土地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对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大麦品种ZJU3获得的一个类病斑突变体(bspl1)进行了遗传和生理分析. 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该表型由隐性单基因控制;苗期叶片生理生化分析表明,bspl1中SOD、POD以及CAT的活性较野生型ZJU3均明显升高. 通过比较bspl1和野生型ZJU3在生理生化水平上的差异,推测类病斑的产生与叶片中活性氧的堆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