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小麦棉花套栽种植模式为对照,设置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棉花产量和两熟效益.结果表明,传统的营养钵育苗麦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均最高;麦后基质育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低于套栽棉,但略高于麦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麦后中熟直播棉产量和效益均最低,麦后早熟直播棉产量与麦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相当,但效益与营养钵育苗麦套移栽棉相当.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的形势下,麦棉套栽种植方式必将会被生产淘汰,麦后棉适宜于机械化与轻简化,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淮稻5号为材料,研究了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3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通过实验表明,在秧苗播种后的质量方面,以钵苗机插为最佳,毯苗机插次之,机械直播效果最不理想。在分蘖成穗率、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等方面,钵苗机插发挥出了最佳效果,相比较另外两种种植方式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水稻栽培始于直播,以后才发展演变为移栽。移栽水稻需育秧、插秧,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故近年来开始研究和发展省工、省本、省力和高效、高产的水稻直播技术。尤其在三熟制地区,应用连作晚稻直播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双夏期间争季节、争劳力等矛盾,减少晚稻秧田面积,用以扩种早稻,还具有抗灾补救的作用。 据报道,美国、澳大利亚的水稻栽培已全部应用机械直播,意大利直播稻已占总面积的98%,斯里兰卡已占80%,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直播稻面积也在急剧上升。 我国于60年代初开始直播稻技术研究,由于品种、草害、出苗等一些问题难于解决,故未获成功。80年代后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江苏、上海、广东等省的直播稻研究相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省在连晚直播技术和速生晚粳品种选育上,也初见成效,到1994年全省直播稻栽培面积已达20余万亩。  相似文献   

4.
《安徽科技》2011,(z1):17-18
一、课题实施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二、三产业,原承包的耕地由家庭老弱妇幼者经营,或发生耕地流转,向种粮大户集中.因此,我国存在着种粮与劳动力普遍不足的矛盾,尤其在双季稻地区,其季节、茬口、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力不足和劳力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受到严重的挑战,农民迫切需要省工、省力的轻简种稻技术.同时,我国免耕、直播和抛秧等轻简栽培技术尚有许多问题需研究解决,如免耕栽培存在的灭茬和除草问题;适宜作直播的品种(组合)不足;直播种植密度难以控制、草害防除有一定难度和容易发生倒伏;抛栽稻存在无效分蘖多,成穗率较低、根系多分布于土壤表层,容易发生根倒伏及穗层高低不齐,成熟期不一致.开展“水稻轻简、节本、高效栽培新技术”研究,研制水稻免耕、直播和抛秧等轻简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这对提高安徽省轻型化栽培技术水平,推进稻作技术进步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连作晚稻田中的秋籼,对连晚直播粳稻的产量影响很大。含籼1%减产2.5%,但未选显著标点;含籼5%减产17.0%;含籼10%减产22.1%;含籼超过15%减产32.6%以上,均达到极显著标点。所以,连晚直播稻的含籼率临界值为1%。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和每穗实粒锐减。  相似文献   

6.
麦后免耕直播杂交水稻的生育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田间条件下,选用4个杂交水稻组合,以育秧移栽为对照,研究了两熟制稻区麦后免耕直播杂交稻的生育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与常规育秧移栽相比,麦后免耕直播杂交稻全生育期和营养生长期有较大幅度的缩短,株高降低,主茎总叶数减少,单株分蘖能力增强,最大叶面积指数增大,分布于较深土层的根量增加,最终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但每穗着粒数和实粒数有所降低。不同类型杂交组合直播条件下生育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生育特性适宜的杂交组合免耕直播可获得与育秧移栽相近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紫云英丰产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稻区紫云英产草量普遍较低,加之利用不合理,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和肥田改土的效果。试验证明,采取选用紫云英优良品种、施用磷肥、接种紫云英根瘤菌、增加播种量、合理轮作等技术措施,可大幅度提高紫云英产草量。对绿肥的利用,采取适时翻压、晒田、施用石膏、石灰等技术措施,可充分发挥绿肥的肥效,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从而达到施用绿肥改土肥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该项成果研究了包括生育期特征、器官与群体生长、分蘖成蘖与源库特征为主要内容的直播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特点,尤其是针对季节紧、立苗差、草害重、个群体调控难的高产、稳产性难点进行攻关,揭示了直播稻的稳产、高产形成规律,建立了以稀播为中心的改善群体质量的机械稀直播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了绿化乳苗稀抛播新型稻作方式及包括乳苗特征与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9.
盛继群 《孝感学院学报》2000,20(4):76-77,88
水稻撒直播栽培方式与普通移栽及现在极力推广的软盘抛秧栽培方式相比具有省工,省时,投入少,收益高,生育期缩短的优点,可以广泛地在劳动力及季节紧张的三熟二季稻地区推广,还可以作为填闲补荒的重要农业生产补救措施,撒直播要求在栽培上采取一播全苗,密植,施足底肥,后期防倒伏等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北方寒冷稻区的育苗的主要环节,育苗要点,种子选择、种子处理、棚育苗及配制营养、苗床管理等措施、播种期和播种量和苗期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田直播为对照,研究了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较同期直播(5月2日)收获期提前4 d,鲜穗产量增加18.0%;育苗移栽膜地收获期较直播提前5 d,鲜穗产量略低于覆膜种植而较直播提高15.4%;育苗移栽露地不仅收获期未能提前,而且鲜穗产量较直播低8.3%.各处理相比,移栽具有降低株高和穗位高的效应,覆膜(包括移栽膜地)则有提高产量和降低秃尖长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连生  童雪松 《武夷科学》2002,18(1):313-313
浙西南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病虫害发生特点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病虫害种类与翻耕移栽早稻相同 ,但某些病虫发生轻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苗期稻象甲、稻蓟马 ,蚜虫等发生比移栽稻早 ,为害重 ;水稻分蘖期一代二化螟为害明显重于移栽早稻 ,灌浆乳熟期二代二化螟为害与移栽稻差异不大 ;水稻孕穗期初飞虱发生数量比移栽稻减少 10 .6 %,而蜘蛛数量比移栽稻增加 12 .2 %。第二代纵卷叶虫发生两者无明显差异。在丽水山区由于大面积推广抗稻瘟病的早稻品种 ,稻瘟病发病很轻。纹枯病是主要病害 ,垄畦免耕直播早稻株病率比翻耕稻减轻 5 9.8%。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穗期病虫简化防治试验 ,示范结果表明 ,在病虫害发生一般年份 ,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 ,使用 4 0 %虱病净 5 0 ml/ 6 6 7.7m2 ,对纹枯病、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效 ,且有利于稻株青杆黄熟。一药兼治 ,既可达到省工、高效简化防治的目的 ,又可取得明显经济 ,生态效益。根据山区垄畦免耕直播早稻病虫害发生特点 ,采取针对性综防措施。种子处理用 4 0 2浸种 ,播种时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4 g拌 1kg谷种可有效防治蚜虫和稻蓟马 ;苗期及时防治稻象甲、一代二化螟 ;中、后期抓好水浆管理以浸润灌溉为主 ,要适时搁田。有利促根壮蘖 ,增强抗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三种不同的播种量进行试验,其结果播种量800Kg/hm^2和1000Kg/hm^2的产值最高,苗木质量最优,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14.
水稻直播根系入土浅,易发生倒伏,其倒伏的关键部位在第2、第3节间,在连晚直播稻拔节初期喷施烯效唑.对调控植株高度、缩短节间长度有较显著的效果.一般植株高度变矮7~10cm.幅度10%~~20%.第2和第3节间分别缩短幅度25%~110%和15%~40%.从而增强了连晚直播稻的抗倒能力:每亩施用商品烯效唑20g为宜。  相似文献   

15.
季章定 《扬州科技》1996,4(3):45-46
麦套稻是继水稻稻抛秧及水旱直播后发展起来的又一项新的轻型栽培技术,它比抛秧更加省本,省工,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6.
水稻应用矮苗壮进行喷施、浸种田间试验及发芽试验;小区试验,大区示范,采用肥床旱育苗期叶面喷施、浸种旱直播、塑盘旱育抛秧和旱直播稻,试验取得了浸种,能矮化水稻秧苗,促进基部增粗,缩短叶片长度和宽度,使叶片变厚,叶色变深,白根比例提高,低位分蘖增加,而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7.
直播稻的苗期生长与杂草生长基本上是同步的,必须在短期内杀灭或控制杂草危害。才能保护稻苗正常生长,由于在上几年的直播稻田中,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种类除草剂的防治效果不太理想,故采用新型除草剂幼禾葆进行直播稻田的杂草防治试验,试验效果良好,为指导直播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不同小麦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密度过大,套作群体内透光率低,群体质量差,虽然以穗多可获得较高小麦产量,但玉米单产低,致使套作群体产量偏低.小麦密度低,通风透光好,以争取较多分蘖、穗大、粒多也能获取高产,并且还有利于玉米生长,套作群体产量较高.行数不同播种量一致的处理在4行150万/hm2的田间配置下,套作群体质量优,产量较高;行数和播种量均不同处理中以3行90万/hm2的田间配置较好.相关分析表明麦/玉套作群体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措施对黄花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黄花在型93004号作材料,进行播种量,种植密度,营养条件,采收期及留种技术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黄花蒿施用鸡粪或混合肥作基肥作基以种子繁殖,于3月上撒播种量每公倾播种量为900g-1500g,留苗密度为15cm*15cm,在苗期和生长盛各追肥1次可提高花花蒿产量和青蒿纱产量;黄花蒿以初蕾期采收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括了我们于1980—1982年,在重庆市蔡家公社进行的人为“稻、鱼、萍”生态系统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利用冬水田进行宽、窄行种植杂交中稻,其窝行距为:(15+5)×3—4寸;在水稻的宽行间开沟养鱼;并充分利用水面放养红浮萍。试验结果证明,经济效果十分显著。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水面、水中和稻田土壤等生态因素来提高稻、鱼、萍的产量,其主要优点如: 1.采用这种宽窄行种植法的水稻产量相当于常规大田栽插法的产量,并能稳产高产。 2.此法养鱼,可延长放养时间,增加其放养密度,更有利于提高鱼的产量,并协调了稻和鱼的矛盾。 3.能充分利用水面的空闲时间和稻萍共生期的宽行间进行养萍,因此是积极挖掘肥源的重要途径。 所以,这个良好的农田结构不仅能获得稻鱼萍的高产,而且还能逐年提高土壤的肥力。因此,稻田这个生态系统值得更进一步的扩大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