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隆和分析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的全局性调控因子Pci-veA基因.设计简并引物,用PCR扩增获得Pci-veA基因的核心片段,利用RACE和TAIL-PCR技术对核心片段的3’和5’末端进行延伸,将获得的3个片段进行拼接并设计引物,克隆得到完整的Pci-veA基因.结果表明:Pci-veA基因全长1 774bp,包含一个70bp的内含子,cDNA序列为1 704bp,编码567个氨基酸;Pci-veA与多种已报道的真菌veA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含有veA基因特定的双组份核蛋白定位信号区NLSI和Pat7定位信号区域.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citrinum中美伐他汀生物合成的全局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预测并分析阿托伐他汀抗人乳腺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DrugBank搜索确认阿托伐他汀的直接作用蛋白靶点(DPTs);使用STRING在线构建阿托伐他汀DPTs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KEGG信号通路;利用STRING构建阿托伐他汀的间接作用蛋白靶点(IPTs),并导入Cytoscape可视化,分析其PPI网络和KEGG信号通路,确定与肿瘤信号通路相关的IPTs;在cBioPortal数据库中,分析乳腺癌患者中IPTs的遗传改变,并用OncoPrint可视化;从GEO数据库下载2个乳腺癌表达谱芯片数据GSE5764、GSE21422,利用R4.0.3软件分析差异过表达基因,并通过取交集获得候选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David对DEGs进行基因ID转换;将STRING分析得到的阿托伐他汀IPTs与GEO得到的乳腺癌DEGs取交集,确定阿托伐他汀抗人乳腺癌的潜在靶点.结果:搜索DrugBank确定了5个阿托伐他汀的DPTs,利用STRING构建了114个阿托伐他汀IPTs,通过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其中14个IPTs(ARNT、ARNT2、BCL2L1、CDKN1A、CREBBP、EP300、HDAC1、HDAC2、HSP90AA1、MDM2、NCOA1、NCOA3、RELA、TP53)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利用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这14个IPTs在乳腺癌的基因组改变包括基因扩增、错义突变、截断突变和纯合缺失等;对GEO数据库中2个乳腺癌表达谱芯片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并取交集,共获得75个DEGs,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21个,表达下调的基因54个.将75个DEGs进行基因ID转换,获得29个DEGs,将29个DEGs与STRING分析得到的114个阿托伐他汀IPTs相互关联基因求交集,发现基因CCNA2可能是阿托伐他汀抑制乳腺癌的潜在作用靶点.结论:CCNA2可能是阿托伐他汀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潜在作用靶点,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在压力负荷下阿托伐他汀对钙调神经磷酸酶介导的心肌肥大的影响.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单纯模型组(n=10)和阿托伐他汀组(n=10).大鼠通过腹主动脉缩窄建立压力超负荷模型,8周后测定左室重量指数,B超检测左室形态结构,Westernblot检测心肌CaN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心肌CaNmRNA水平.结果①单纯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心肌肥厚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阿托伐他汀组心肌肥厚指数明显低于单纯模型组(P<0.05).②单纯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心肌CaN蛋白及CaNmRNS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低于单纯模型组 (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可能参与干预钙调神经磷酸酶介导的通路,从而抑制心肌肥厚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扩展青霉是果蔬采后病害主要致病菌之一,对果蔬产业具有巨大的危害.植物精油主要抑菌成分癸醛能够显著抑制扩展青霉的生长发育,并对扩展青霉诱导的苹果青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利用iTRAQ技术探讨了外源癸醛对扩展青霉蛋白质组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差异表达蛋白分析,癸醛处理能够破坏扩展青霉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平衡,抑制胞内氨基酸代谢,影响隔膜蛋白的表达和空间结构,进而抑制扩展青霉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为阐明癸醛的抑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克隆及鉴定了1株抗肿瘤聚酮去乙酰基真菌环氧二烯(DAM)高产菌株拟茎点霉G818的全局性调控因子veA基因.根据已发现的VeA同源蛋白序列,选取N端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利用常规PCR及LA-PCR技术获得veA基因序列,然后结合Softberry软件和NCBI数据库分析确定出veA基因的ORF.克隆得到的veA基因,存在1个大小为64 bp的内含子,能够编码381个氨基酸.veA基因的成功克隆为后续RNA干扰菌株的构建及VeA在DAM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探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肥厚心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p21表达的影响,了解阿托伐他汀改善左室肥厚的可能机制.方法筛选8周龄同批次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和观察组,每组10只,另选8周龄同批次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3组大鼠的体质量、周龄、雌雄比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空白组和健康对照组大鼠采用蒸馏水灌胃,观察组大鼠采用剂量50 mg/(kg·d-1)的阿托伐他汀灌胃,所有实验大鼠每5周测1次血压,10周后测量大鼠的血脂水平、心肌肥厚,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观察PPARγ和p21的表达,并进行3组比较.结果 10周后,观察组大鼠的心肌肥厚指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PPARγ和p21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心肌组织PPARγ和p21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上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肥厚心肌组织中PPARγ,p21的表达来调节细胞周期,可有效改善高血压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瑞舒伐他汀钙(rosuvastatin)对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及其内皮功能紊乱的影响,将72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组,采用酵母膏和氧嗪酸钾腹腔注射方法,建立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设别嘌呤醇干预为阳性对照,以2.5、5.0和10.0mg瑞舒伐他汀钙/kg剂量干预动物模型,采用专用试剂盒测定尿酸(UA)、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血清水平,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主动脉组织的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组血清UA、ET-1和AngII显著升高,血清NO降低,主动脉内皮组织eNOS表达水平降低.瑞舒伐他汀钙干预动物模型后发现,随着药物剂量和干预时间的增加,该药改善以上内皮功能紊乱相关的指标,使之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当瑞舒伐他汀钙干预剂量为10mg/(kg·d)和干预6周时,与非药物干预的模型组有显著差异,其改善内皮功能效果明显高于嘌呤组(阳性对照组).由此表明,瑞舒伐他汀钙通过升高血清中NO和eNOS的蛋白表达,降低血浆ET-1及AngII,从而改善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血管内皮功能,并且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常规剂量与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10 mg组、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20 mg组,每组80例.服用瑞舒伐他汀7、30、60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外周循环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识别和量化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趋化因子受体4(CXCR4)、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 服药7 d时,瑞舒伐他汀10 mg组CD45-/CD133+/CD34+细胞、CD45-/CD34+/KDR+细胞水平明显低于瑞舒伐他汀20 mg组,服药30、60 d时,瑞舒伐他汀10 mg组CD45-/CD133+/CD34+细胞、CD45-/CD34+/KDR+细胞水平明显高于瑞舒伐他汀20 mg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7 d时,瑞舒伐他汀10 mg组SIRT1、CXCR4、bFGF、VEGF水平明显低于瑞舒伐他汀20 m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30、60 d时,瑞舒伐他汀10 mg组SIRT1、CXCR4、bFGF、VEGF水平明显高于瑞舒伐他汀20 m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20 mg/d瑞舒伐他汀对机体修复功能的提升作用明显优于10 mg/d;但长期应用10 mg/d瑞舒伐他汀治疗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新方面明显优于20 mg/d瑞舒伐他汀.  相似文献   

9.
以采前套袋控制病原菌潜伏侵染的杨梅果实为材料,采后接种橘青霉病菌,旨在研究橘青霉侵染对杨梅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及相关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橘青霉侵染初期,杨梅果实细胞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上升趋势,酚类物质快速合成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而同时期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并没有相应增加,反而下降较快,致使木质素合成受阻,说明橘青霉侵染虽然诱导杨梅果实产生一定的抗病性,但这种抗病能力有限。贮藏中后期,虽然POD活性略有下降,PPO活性保持平稳,但二者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从而导致前期积累的酚类物质被大量降解,加上前期木质素合成受阻的影响,橘青霉更容易穿透杨梅果实细胞壁,进入细胞组织内繁殖生长,最终导致果实腐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防治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匹伐他汀预防组(1mg/(kg·d))和匹伐他汀高剂量(3 mg/(kg·d))治疗组、低剂量(1mg/(kg·d))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皮下注射野百合碱诱导大鼠形成肺动脉高压。8周后对各组生存率、平均肺动脉高压(m PAP)等进行比较及对肺小动脉中血小板源性生长衍生因子-B(PDGF-B)、Rac1m RNA的表达及IL-6分泌水平的比较。结果:预防组、空白组大鼠均存活,肺动脉高压形成之后匹伐他汀治疗能改善生存率(P<0.01);匹伐他汀治疗组相比模型组能降低m PAP(P<0.05),下调肺小动脉PDGF-B表达、IL-6的分泌及抑制Rac1基因表达(P<0.05)。结论:匹伐他汀防治肺动脉高压可能是通过对Rac1基因和PDGF-B表达的调节以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炎症介质IL-6等机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将酮还原酶应用于降血脂药罗苏伐他汀的制备.通过高通量筛选,酮还原酶KRED-4可催化罗苏伐他汀乙酯的制备反应.经过反应条件的初步优化后,确定了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25~35℃、最适pH值为6.0、初始底物浓度1g/L和酶浓度2g/L.在最优条件下,可将底物1完全转化为产物2罗苏伐他汀乙酯,产物的构型完全正确,且de99.9%,为建立罗苏伐他汀制备的绿色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山丹杞调血脂水煎剂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方法 104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口服单一瑞舒伐他汀和山丹杞调血脂水煎剂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在治疗结束次日及2个月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TG,TC,LDL和HDL水平,对比分析两组用药方法对血脂异常的治疗效果.结果 给药结束后,观察组血脂异常患者TG,TC和LDL水平均显著降低,HDL水平明显升高,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给药结束后2个月,观察组血脂异常患者TG,TC和LDL水平均显著降低,HDL水平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血脂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山丹杞调血脂水煎剂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疗效优于单一瑞舒伐他汀疗法.  相似文献   

13.
牛全洲  郭晓宇 《甘肃科技》2011,27(20):171-172
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单用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组给予氯吡格雷600mg;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1次/d.观察两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随访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在缺血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病死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应用氯吡格雷相比,联合...  相似文献   

14.
从转化培养基、接种重、底物添加时间、底物初始浓度和底物添加方式5个方面研究了菌株Streptomyces sp.108转化美伐他汀(底物)的能力,并在2.5L发酵罐上探索了最适的底物运行浓度。结果表明,适量增加底物浓度,尤其是阃歇性添加底物,能够提高普伐他汀产量;当底物运行浓度在4.50mg/L左右时,转化率可达55%,普伐他汀终浓度可达1088mg/L.  相似文献   

15.
丁璐  刘野  路军  李炜  郑强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3):5707-5713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温高湿应激大鼠心肌细胞内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of 78kD,GRP78)和C/EBP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homologous protein,CHOP)表达的影响。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温高湿组、阿托伐他汀组,每组20只。按实验时间(2 w、4 w、6w、8 w)的不同,各组又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大鼠。用颈动脉插管法测定各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形态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脏GRP78和CHOP的表达水平。①高温高湿各亚组的MAP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递增的趋势,高温高湿4 w、6 w、8 w亚组的MAP均高于相应的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0.05)。②高温高湿组心肌细胞中GRP78在2 w即有低水平表达,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高温高湿组GRP78表达量不断增加,6 w达到最大值,8 w表达减弱。高温高湿4 w、6 w、8 w亚组GRP78表达量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高温高湿组2 w、4 w、6 w、8 w亚组CHOP表达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8 w亚组表达达到最高值。高温高湿组2 w、4 w亚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温高湿组6 w、8 w亚组与相应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温高湿应激可引起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导致GRP78表达及CHOP表达的不对称增加,提示高温高湿应激可引起心肌细胞的损害。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内质网应激,逆转高温高湿应激所致的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14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70例,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瑞舒伐他汀治疗组70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每晚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均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hs CRP,NO的变化情况.结果 1)与常规治疗前比较,瑞舒伐他汀治疗后hs CRP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在治疗14 d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NO较常规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hs CRP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397,P=0.001);治疗前NO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65,P=0.006).结论血浆hs CRP,NO与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瑞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s CRP水平,升高NO水平,瑞舒伐他汀可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药物.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将甘肃医学院收治的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35例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B组3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A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对冠心病患者分别实施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瑞舒伐他汀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不同他汀类药物后对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56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其中78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作为甲组,其他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作为乙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血脂和hs-CRP变化情况.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相关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后,甲组hs-CRP,TC,LDL-C水平均明显优于乙组(P0.05);甲组患者FMD,LVEF,IMT和HDL-C水平在接受治疗前后与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给药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提高,甲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比较,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脏功能改善方面效果相近,而在降脂和减轻炎性反应效果方面前者更佳,不良心血管事件更少.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链霉菌(Streptomyces sp.108)固定化细胞制备的最适条件。初始底物(美伐他汀)浓度300mg/L,间接补加底物总浓度达到800mg/L时,普伐他汀产量为495mg/L,转化率为60%。在底物浓度为300mg/L时重复发酵3次,500mg/L时重复发酵2次,转化率分别达50.5%和53%。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58例合并有高脂血症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用1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时,检测患者的血脂,炎性因子。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12个月时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TC、LDL水平,提高HDL,降低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