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凹坑深度对表面动态弹流润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一种快速求解非稳态弹流润滑方程的数值方法应用于微弹流润滑分析,研究了几种深度的表面凹坑在三种滚滑接触运动条件下的压力波动和油膜变化特征,指出不仅运动条件变化带来不同的润滑特征,而且不同深度的凹坑在不同运动条件下对润滑扰动的程度也不同.研究结果适用于零件表面点蚀后的润滑状态分析.  相似文献   

2.
根据弹流润滑理论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齿轮传动非稳态热弹流润滑数值计算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齿轮传动中系统振动引起的动载荷、卷吸速度、曲率半径随时间和坐标的变化,以及流体的可压缩性等非稳态效应.还考虑了齿轮传动中的热效应和流体的非牛顿性。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准确模拟齿轮传动的实际工况,更有效地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3.
全膜润滑的金属成形的数值分析非常少,这主要是由于求解润滑模型的方法只适用于轴对称和平面应变情况.因此,本文中提出了全润滑膜润滑和金属成形有限元法相结合的统一方法,适用于稳态和非稳态的三维成形工艺,也适用于轴对称和平面应变情况.而一个轴对称拉深成形被用来做一个样板实验.该法大幅度增加了仿真的精度.而理论计算的润滑膜厚与实测值相一致,这也证明本文的方法优于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4.
航空发动机润滑系统滑油压力仿真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立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7-101,136
利用英国商用流体系统仿真软件FLOWMASTER,对某型航空发动机润滑系统滑油压力进行了数值仿真,数值仿真以节点压力网络算法为基础。经过结构分析,建立了由润滑流路仿真元件与节点组成的网络模型,给定地面试车实验条件,对润滑系统压力特性进行仿真,得到了稳态情况下润滑系统内部滑油压力分布情况。结合试车数据,对影响发动机润滑系统压力特性的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型发动机润滑系统结构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牛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弹流润滑)点接触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对深沟球轴承滚动体与滚道椭圆接触的稳态与瞬态润滑问题进行了分析.依据油膜压力与油膜厚度的数值计算结果,讨论了接触表面粗糙度、表面几何形态(粗糙表面峰谷高度)、滑滚比、接触力以及滚动速度等参数的改变对润滑深沟球轴承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的改变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较小;粗糙度一定时,表面几何形态的差别对摩擦系数影响较小;摩擦系数随着滑滚比的提高而增大;接触力与滚动速度的提高导致摩擦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6.
动力参数与应力偶参数对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动力参数与应力偶参数对轴承润滑特性的影响.以微连续介质理论为基础,推导了二维非稳态应力偶流体动态润滑轴承的变形Reynolds方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应力偶流体与牛顿流体相比,油膜压力增加,从而油膜的承载能力提高,摩擦系数减小.轴承的偏心率越大,应力偶参数对承载力的影响越明显;动力参数越大,最大油膜压力值越大,应力偶效应越显著,且随动力参数值的增加,最大油膜压力值出现在θ增大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速度对凹陷表面微弹流润滑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稳态速度以及不同的滚滑率等工况下,表面凹坑通过润滑接触区时的微弹流润滑特征。根据对油膜压力、油膜形式以及中心位置膜厚的分析发现,在非稳态速度条件下,凹坑通过弹流接触区引起的微弹流特征与稳态速度工况的区别明显,这一区别来源于凹坑的干扰与速度非稳态干扰的组成与叠加,另外发现,不论何种滚滑率、何种速度,其微弹流基本特征均保持一致,但速度的大小影响干扰凹陷以及几何凹坑在接触区中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稳态润滑理论的金属塑性加工过程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稳态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和相应的轧机辊缝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板带轧制时工作区非稳态润滑基本模型,求解了工作区压应力和摩擦应力分布情况.并对某大型公司轧机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数值计算,定性地分析了后张应力、非稳态变量角频率、压下率等参数对动态辊缝间压应力和摩擦应力分布的影响.验证了所建模型及仿真的正确性,可以对现场实际中轧机颤振的抑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非牛顿特性下冷挤压流体动力润滑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磨擦学和金属塑性成形理论,对冷挤压工艺中的流体动力润滑机理进行了分析。针对冷挤压高压、大剪应变率工况下,润滑剂呈非牛顿特性的特点,运用Ostwald非牛顿体模型,分别建立了冷挤压非稳定流体动力润滑状态和稳定流体动力润滑状态的数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以蓖麻油作润滑剂的纯铝冷挤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揭示了冷挤压过程中,润滑油膜厚度及油膜压力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冷挤压成形工艺中润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冷挤压工艺中的非稳态成形过程进行分析,在考虑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中润滑剂呈非牛顿特性的条件下,运用塑性成形理论和摩擦学原理建立了比较精确的润滑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推导出油膜压力、润滑膜厚度、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在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和平面蜗轮传动啮合特点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该传动的弹性流体动压润滑模型。计算了整个接触区内的最小弹流膜厚,分析了该传动的弹流润滑状态,揭示了最小膜厚的分布规律:蜗杆啮入端的润滑状况优于啮出端,蜗杆齿顶的润滑状况优于齿根。分析了工况参数和优化变量对该传动润滑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改善平面蜗轮传动润滑性能较为有效的方法是优化压力角和增大蜗杆分度圆直径。  相似文献   

12.
编制了一个适用于空间用球轴承 EHD 润滑设计的机辅软件.  相似文献   

13.
高速弧齿锥齿轮弹流润滑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某航空发动机高速弧齿锥齿轮为研究对象,在弧齿锥齿轮加载接触分析基础上,建立起适合弹流润滑分析的动态坐标系。用点弹流润滑理论对高速弧齿锥齿轮在啮合过程中的最大油膜压力和最小油膜厚度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寻找出载荷、速度和润滑油粘度等因素对轮齿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以某航空发动机弧齿锥齿轮为研究对象,以弧齿锥齿轮加载接触分析基础上,利用空间曲面共轭原理,建立起适合弹流润滑分析的动态坐标系,确定出动态坐标系与几何齿面、刀具产形面坐标系之间统一的变换关系。用点弹流润滑理论对高速弧齿锥齿轮在啮合过程中各啮合点的油膜压力分布、油膜温度分布和油膜厚度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确定出啮合过程中最小油膜厚度、最大油膜压力等润滑特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静液挤压过程中的润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静液挤压过程中的润滑状态及流体动力润滑形成的速度条件。由塑性加工润滑理论提出了静液挤压过程中的3种润滑状态,通过Reynolds方程推导了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临界速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多种具有不同滑移区域分布特征的推力瓦数学模型,在考虑流体边界滑移效应、扩展了经典Reynolds方程并设定合理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借助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求解,研究了滑移区域分布方式、面积占比及滑移长度对轴承动压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靠近流场入口处沿周向分布滑移区域能显著提升不同转速条件下的推力瓦面承载力;当滑移区域面积占瓦面面积比介于0.3~0.4且滑移长度为1000nm时,轴承推力瓦面具有最优动压润滑性能。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对空间用长寿命球轴承进行EHD润滑设计时须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即润滑剂的选择和预载的确定,并深入分析了它们对轴承使用性能与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弹流润滑条件下塑料与钢制齿轮副啮合效率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弹流润滑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力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计算弹流润滑条件下一对塑料与钢制齿轮啮合效率的计算方法.运用该方法,可以方便地获得任意啮合位置塑料动力齿轮与钢制齿轮副的啮合效率.通过大量计算发现:粘滞发热对塑料动力齿轮的啮合效率有重要影响;塑料齿轮在一个啮合循环中各啮合点的瞬时啮合效率的分布较均匀,变化较平稳;啮合效率受负载力矩的影响较大,在某一范围内存在一个极大值  相似文献   

19.
为把握困油压力和油膜两端压差以及与众不同的液压载荷,如何影响外啮合高速润滑泵齿面的最小油膜厚度,先从直齿齿轮传动的几何关系和刚性等黏度润滑理论入手,建立出包含初始压差的最小油膜厚度及油膜破裂点位置的计算式。实例的结果表明:困油压力造成了载荷的较大波动,甚至出现负值载荷;困油压力通过改变载荷和油膜两端压差来影响齿面的最小油膜厚度。总体上,困油压力以及油膜压差有利于改善齿面的润滑状态;困油时全齿面上的弹性参数和最小油膜厚度变化较大,刚度理论无法适用,并依据实际的弹性参数和黏性参数选自合适的公式再计算油膜厚度等;得出外啮合高速润滑泵的齿面润滑确有别于常规的齿面润滑。常规齿面相关润滑理论在后续外啮合高速润滑泵的设计应用上,应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20.
低速工况下处于混合润滑状态的滑动轴承易因变形或倾斜而发生磨损。为分析轴颈倾斜和磨损对滑动轴承混合润滑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计入轴颈倾斜和弹性变形的平均流量方程、G-T接触方程和Archard磨损方程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及超松弛迭代法计算混合润滑状态下轴承特性参数和时变磨损参数,对比了轴颈倾斜前后或磨损前后轴承的润滑性能,并分析粗糙度和边界摩擦系数等因素对各性能参数的影响。搭建摩擦磨损试验台测试了倾斜状态下轴承的润滑特性,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重载大偏心时轴承转变为混合润滑状态,轴颈倾斜程度越大,轴承越容易发生混合润滑;轴承倾斜后,压力峰值和接触区域形状发生改变,磨损量因而发生变化,并且磨损深度分布沿轴向或周向倾斜;磨损降低了油膜的动压效应,并且使膜厚比降低,导致油膜压力峰值下降约20%,接触压力峰值降低约90%,承载力最高下降约19.71%;对比磨损前后的轴承形貌发现,轴颈倾斜使得磨损集中于间隙减小的一端。该研究可为实际工程中轴承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