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的基础上,分析生物脱氮除磷的MSBR工艺、UCT工艺和BCFS工艺。认为随着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生物技术的掌握,目前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时硝化反硝化技术、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反硝化除磷技术和厌氧氨氧化技术。随着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的深入,工艺简单、处理效率高、能耗低的组合新工艺将成为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SBR在脱氮除磷工艺的优势,并分别论述了SBR生物脱氮工艺、SBR生物除磷工艺和SBR脱氮除磷工艺的类型、特点及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反硝化除磷将反硝化和除磷两个过程合二为一,一碳两用,达到了同步脱氮除磷的目的。本文在简要介绍废水生物脱氮除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工艺难以达到N、P同时高效去除的原因,探讨了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发现以及证实过程,综合分析了几种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原理、特点以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对污水生物法脱氮除磷机理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了几种高效、经济、实用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评述了近年来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的除磷效果及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在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中的除磷效果及特性,主要考察了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过程对总磷的稳定去除效果,以及生物生长除磷、反硝化聚磷、好氧聚磷、膜截留除磷等不同除磷途径对除磷的贡献.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取得了较好且稳定的除磷效果,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92.0%.在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中,缺氧区发生的反硝化聚磷占到了生物聚磷总量的34.0%~38.6%,反硝化聚磷得到了强化.此外,膜本身对胶体形态磷有一定的截留作用,对进一步降低出水磷浓度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并由此引出生物脱氮除磷组合工艺,总结了影响脱氮除磷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与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传统脱氮除磷工艺和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反应机理及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具体机理.并列举了氧化沟,SBR工艺技术特点及生物除磷脱氮的适用条件.为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选择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物废水处理中的脱氮除磷机理分析,介绍了几种典型脱氮除磷工艺及其优缺点,提出了生物废水除磷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展望了生物废水除磷工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生物脱氮除磷的原理和A2/O工艺流程,并对该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A2/O工艺流程的改进措施.对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设计与运转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强化除磷反应器,通过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过程,分两阶段对硝化菌和反硝化聚磷菌(DNPAOS)进行选择和富集,形成了以二者为优势菌群的同步强化生物除磷脱氮体系。实验结果表明,体系同时存在硝化和反硝化吸磷过程,达到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同时脱氮除磷的效果,经过58周期的厌氧/缺氧驯化富集,污水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3%和97%,DNPAOS占总PAOS的48%。  相似文献   

12.
在分点进水高效除磷脱氮工艺(ECOSUNIDE)中,以统一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对动力学方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分点进水高效除磷脱氮工艺进行了工程性试验.研究表明,分点进水高效除磷脱氮系统比另一组未改造的A2/O系统可多处理水量4 500 m3/d,具有明显的水量优势。在低温、低碳源条件下,分点进水高效除磷脱氮系统出水BOD,COD和氨氮质量浓度分别稳定在6,25和1.9 mg/L左右,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出水标准,其他指标稳定达到一级B出水标准。通过对分点进水高效除磷脱氮与A2/O系统内的活性污泥进行镜检分析比较,发现分点进水高效除磷脱氮系统内的活性污泥性状较好,生物相更丰富,污泥菌胶团颜色较深,较紧密,絮体边缘较清晰,丝状菌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城市生活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技术发展,各处理工艺的优缺点,以及目前生活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A_2N-SBR双污泥反硝化生物除磷系统效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生活污水和A2N-SBR工艺对反硝化除磷过程进行了研究.在进水COD浓度为325mg/L,磷浓度为9.1mg/L,氨氮浓度为65mg/L的条件下,出水氨氮浓度和磷浓度分别为3.3mg/L和0.17mg/L,氮和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5%和98%.进水C/N比对A2N-SBR反硝化除磷体系的除磷和脱氮效率都有重要影响,在进水C/N比为5时获得了最佳的脱氮和除磷效率;当C/N比小于5时,氮和磷的去除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当C/N比大于5时,氮的去除率未受到影响,而磷的去除率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时碳源不足、聚磷菌与反硝化菌对碳源存在竞争、泥龄矛盾难以协调等问题,提出了双污泥反硝化聚磷-诱导结晶磷回收新工艺.该工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效率,还可实现磷资源的有效回收.针对该新型工艺,以厌氧释磷的富磷上清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对比试验优选结晶柱在生物系统中的位置,并考察结晶柱中钙盐投加量对化学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优化结晶过程p H的角度考虑,诱导结晶化学除磷系统宜放置于厌氧沉淀池后;钙盐投加量的增加并不能显著增加磷回收率,但在增加沉淀过程后,增加钙离子投加量可明显提高化学除磷量;粗糙的晶种表面更容易聚集钙磷结晶物,无定形钙磷化合物可能为结晶产物的主要前驱物.  相似文献   

16.
赵永刚  刘备  吴鲲海 《科技信息》2009,(31):I0332-I0333
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性问题,污水中的氮和磷是导致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物污泥由硝化菌、反硝化菌、除磷菌以及其它多种微生物组成,由于不同菌的最佳生长环境不同,脱氮与除磷之间存在着矛盾。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脱氮效果好时除磷效果较差,而除磷效果好时脱氮效果不佳。因此,常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流程存在着影响该工艺有效运行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如何有效的平衡控制,使得脱氮除磷都达到最好效果,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污水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原理及运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脱氮除磷机理,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以及汕头龙珠水质净化厂的运行经验,对A^2/O工艺的运行控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两级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效果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SBR的工艺特点,通过合理控制泥龄,将聚磷菌与硝化菌分别控制在2个SBR反应器中优势生长,以解决聚磷菌与硝化菌等混合生长系统在除磷和脱氮过程中的矛盾。实验证明两级SBR工艺系统生物除磷脱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污水处理的再生水回用与冷却用水采用除磷脱氮工艺,是把好水质质量关的重要保证。提出在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管理运行中,要采用科学方法,使水处理工艺达到最高能效;在运行管理中要掌握原理,注意生物除磷脱氮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处理生活污水的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的除磷和脱氮特性,采用SBR接种普通活性污泥,通过逐步提高进水COD浓度的方式,结合短污泥龄控制,实现了EBPR系统的快速启动,并对启动后系统的脱氮除磷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浓度由200 mg/L左右逐步提高至500 mg/L左右时,29 d可实现EBPR系统的启动,此后30 d内出水磷浓度稳定维持在0.5 mg/L以下,磷去除率平均达99.4%.该系统还可长期高效稳定地用于高磷污水(含磷40mg/L)的处理.成功启动后的EBPR系统内聚磷菌(PAOs)为优势菌,占全菌总数的34%±3%,但也存在硝化反硝化菌和聚糖菌.在EBPR系统稳定运行时的好氧段,PAOs吸磷的同时伴随着脱氮菌群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作用,使得平均总无机氮(TIN)损失达7.6 mg/L,系统总氮(TN)去除率在70%左右.EBPR系统内除磷耦合同步硝化反硝化,可实现污水的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