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森林群落蝽类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云南元谋干热河谷7种森林群落的蝽类昆虫进行研究,共采获蝽类昆虫标本928号,计45种.云南松人工林和印楝人工林的蝽类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Simpson优势度最低;而牛筋条-黄荆林物种丰富度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及Pieiou均匀度指数最低,Simpson优势度最高.Jaecard指数显示7种森林群落蝽类之间为不相似水平,体现了各群落的蝽类多样性,是维护元谋干热河谷生物多样性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攀枝花干热河谷连续火干扰林地地表蚂蚁多样性及其指示作用,在攀枝花市境内3种类型样地采用陷阱法对地表蚂蚁群落和植被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攀枝花干热河谷3种类型样地表蚂蚁群落由4亚科16属21种组成,共1 878头;3种类型样地中,攀枝花公园蚂蚁多度和多样性水平最高;在3种类型的样地中,蚂蚁群落结构有差异,但同德林场火干扰样点与未火干扰样点群落结构较相似;同德林场短期未被火干扰栖境无指示物种,攀枝花公园和同德林场连续4 a火干扰样地均存在指示物种.研究表明具有连续火干扰的“计划烧除”可以在预防大面积火灾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蚂蚁群落较高的多度和较稳定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对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昆虫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样带调查法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鹤庆段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昆虫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采获昆虫标本4648号,计115种。其中同翅目昆虫占71.3%,膜翅目、半翅目和直翅目昆虫分别占10.1%,6.8%和4.2%,其余11目合计占7.6%。(2)天然次生林区优势度指数最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退耕还林地优势度指数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封山育林区和天然次生林区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其他样地。各样地之间昆虫群落相似性水平较低,优势种及常见种的种类和数量不同。(3)数量较大的害虫种类有蚜虫、蚧虫、云南蝗和鼻盾蝽等。(4)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在恢复中昆虫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退化程度较轻的天然次生林中昆虫多样性明显高于其他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退化毕杰系壬齐。  相似文献   

4.
深圳围岭公园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深圳围岭公园的实地调查,认为深圳市围岭公园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其原始植被已基本被破坏.目前其现有植被可分为南亚热带次生人工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主要植物群落有南亚热带常绿灌木林、台湾相思林、马占相思林和桉树林等.对围岭公园植被、植物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等进行分析,进一步与典型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比较,结果表明围岭公园的次生人工林种类组成简单、种类较少,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低,其优势种突出,优势种群多数处于一、二、三级立木阶段.  相似文献   

5.
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游鹤庆段退耕地人工恢复植被(川楝 Melia toosendan)初期的(1~4a)生物量以及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川楝对干热河谷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早期生长良好、郁闭度高、积累的生物量大.但不同坡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南坡上的单株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干重均较北坡高;南、北坡上川楝的单株、干、枝、根生物量分别为(25.246±0.586)kg、(14.986±0.203)kg、(4.634±0.212)kg、(5.626±0.223)kg和(16.580±0.206)kg、(8.544±0.087)kg、(2.895±0.067)kg、(5.141±0.074)kg.在单株及各器官含水率方面,南、北坡上川楝人工林除了根部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部分差异均不显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表明,川楝林的种植改善了退耕地中植被的生长环境,林下植被多样性及丰富度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2006年9—10月对云南干热河谷区三种不同的恢复生态系统进行了昆虫群落的调查,得出:研究区内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不同,显著影响昆虫群落种类的组成和结构,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越复杂,昆虫群落组成越丰富。  相似文献   

7.
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9种典型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对该地区主要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子午岭地区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现出天然混交林天然纯林人工林的特点,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高于人工林;在群落垂直层次多样性上,该地区各森林群落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总体上呈现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的趋势;在演替系列中,演替中期或中后期的森林群落类型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β多样性上,森林群落之间的相异性普遍较低,但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与其他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主导的生境变化中植物垂直密度变化对地表蚂蚁群落的影响,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绿春县天然次生林、桉树林、紫胶林、紫胶-玉米混农林、橡胶林、玉米旱地和农田7种生境的地表蚂蚁群落,并使用利维杆(Levy pole)方法调查了不同生境的植物垂直密度.共采集地表蚂蚁16 704头,隶属于8亚科44属106种.结果显示:1不同生境中植物垂直密度变化明显,7种生境在0~125 cm 5个区段和大于300cm区段的植物垂直密度差异显著;0~100 cm区段桉树林植物垂直密度最高;100~200 cm区段植物垂直密度在天然次生林等5种生境中变化明显;大于300 cm区段橡胶林植物垂直密度最高.2不同生境地表蚂蚁物种丰富度(!2=140.867,P0.01)和相对多度(!2=133.359,P0.01)差异显著,其中,紫胶-玉米混农林地表蚂蚁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均最高,天然次生林和桉树林居中,农田最低.不同生境地表蚂蚁群落结构有差异(ANOSIM Global R=0.616,P0.01),植物垂直密度相似生境的蚂蚁群落结构较为相似.3地表蚂蚁物种丰富度与25~50cm区段植物垂直密度正相关(Pearson=0.156,P=0.024);地表蚂蚁相对多度与大于300 cm区段显著负相关(Pearson=-0.149,P=0.031).大于300 cm区段只对天然次生林地表蚂蚁物种丰富度有显著影响(Y=e6.85+1.344X,P=0.04);150~175 cm区段(Y=e18.61+2.36X,P0.01)及大于300 cm区段植物垂直密度(Y=e18.61+0.680X,P=0.01)只对桉树林地表蚂蚁相对多度有显著影响.25~150 cm区段植物垂直密度与桉树林、紫胶林和紫胶-玉米混农林的地表蚂蚁群落结构影响较大;超过300 cm区段对橡胶林地表蚂蚁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具有复杂下层植物组成的生境能够为蚂蚁提供保护、增加不同的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有利于蚂蚁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蝽类昆虫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云南绿春县采用网扫法调查了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中稻田(Ⅰ)、旱地(Ⅱ)、天然紫胶林(Ⅲ)、人工紫胶林(Ⅳ)的蝽类昆虫群落.共采集标本1583号,隶属于11科54属79种.4个样地蝽类昆虫群落的第1优势种分别是大稻缘蝽、二星蝽、革红脂猎蝽、联斑棉红蝽;物种丰富度S分别为19.250,17.750,23.333,19.333,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951,2.081,2.552,2.511,Simpson指数分别为0.229,0.214,0.125,0.113,Pielou指数分别为0.668,0.738,0.810,0.848;各样地蝽类多样性的排序为Ⅲ>Ⅳ>Ⅱ>Ⅰ.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蝽类昆虫群落具有中等的多样性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不同决定了系统内蝽类昆虫群落在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上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北京野鸭湖湿地膜翅目群落多样性及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10月利用网捕法对北京野鸭湖湿地膜翅目昆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对4个样带的膜翅目昆虫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捕获膜翅目昆虫标本45 006只,隶属于31科.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膜翅目昆虫以跳小蜂科、姬小蜂科为优势类群;旋小蜂科、缘腹细蜂科、蚜小蜂科、金小蜂科、缨小蜂科、棒小蜂科、环腹瘿蜂科、分盾细蜂科、姬蜂科、茧蜂科、蚁科共11个科为常见类群.利用D、C、H',层及Ci等指数对不同样带膜翅目昆虫群落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样带H'从高到低依次是芦苇样带、扁秆蔗草-绵毛酸模叶蓼样带、稗-水蓼样带、牛鞭草样带;不同月份H'从高到低依次是9月、8月、10月、5月、7月.在4个样带中,环境条件比较复杂的扁秆蔗草-绵毛酸模叶蓼样带和稗-水蓼样带膜翅目昆虫的物种数最多,指数H'和Ci较高.聚类和排序结果显示,不同样带膜翅目昆虫之间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野鸭湖湿地膜翅目昆虫群落的组成丰富,重视湿地多样化生境的保持,对湿地膜翅目昆虫的多样性具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套种模式生态茶园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及其差异,分别在西双版纳勐海县选取人工套种的沉香-茶树、樟树-茶树、千斤拔-茶树以及纯茶园样地,在干热季、雨季和雾凉季分别同步测定光合有效辐射,结果表明同一样地不同季节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差异较大.在雾凉季,各样地的光合有效辐射的数值较低,以樟树-茶园模式为最小,而干热季总体上数值较大.各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则呈现千斤拔-茶树模式最大,樟树-茶树模式为最小.干热季光合有效辐射最强,在纯茶园日总量可达38.57 mol·m-2·d-1;但雾凉季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最弱,在遮蔽较小的千斤拔-茶树模式日总量仅为23.03 mol·m-2·d-1.不同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与纯茶园的比值具有较大差异.干热季,樟树-茶树模式的光合有效辐射仅为纯茶园的65.9 %,雨季为76.0 %,雾凉季为87.2 %.而千斤拔-茶树模式的光合有效辐射在干热季、雨季和雾凉季则分别为纯茶园的90.2 %,91.2 % 和99.9 %.各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的比值均是干热季<雨季<雾凉季.  相似文献   

12.
了解桑寄生空间分布格局与群落寄主多样性、组成及相关性状的关系,对掌握物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不同种植模式种植园中桑寄生的感染率及寄生强度进行调查,比较了不同年龄阶段桑寄生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寄主性状与寄生感染率和寄生强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种植园内桑寄生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其年龄增加而减弱,与寄主树分布格局无关.桑寄生的感染率随树种多样性的增加分别为67.09%,66.35% 和40.48%,呈下降趋势.桑寄生的感染率和寄生强度与寄主个体的高度、冠幅、胸径,及寄主多度(与感染率和寄生强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09和0.455)呈正相关,表明桑寄生更偏好感染和聚集在较高大和优势度较高的寄主.作者认为在种植园建设和管理模式上,可通过增加树种多样性来降低桑寄生感染率,从而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样方调查对嵩山侧柏人工林恢复过程中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侧柏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规律相似,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及Simpson指数)都表现为“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在波动中逐渐增加;物种均匀度(Pielou指数)却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不同恢复阶段因人工林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林下不断出现因喜阳和耐荫物种的交替而出现的物种消亡和更新,个体数目分布的不均使物种均匀度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总体来看,侧柏人工林在恢复过程中是朝着有利于物种多样性恢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样方调查对嵩山侧柏人工林恢复过程中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侧柏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规律相似,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及Simpson指数)都表现为“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在波动中逐渐增加;物种均匀度(Pielou指数)却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不同恢复阶段因人工林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林下不断出现因喜阳和耐荫物种的交替而出现的物种消亡和更新,个体数目分布的不均使物种均匀度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总体来看,侧柏人工林在恢复过程中是朝着有利于物种多样性恢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主要林型冠层球蛛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西双版纳热带地区不同林型冠层蜘蛛多样性的差异,2007年7-8月,采用冠层喷雾法收集冠层蜘蛛,并以冠层球蛛科蜘蛛为代表进行多样性分析,并以球蛛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为属性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和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与冠层蜘蛛多样性的关系.选择西双版纳勐仑镇5种主要林型(热带季节雨林、石灰山季节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人工纯林和橡胶林)为研究样地,每种林型设置4个样方,共计20个样方.共采集成熟球蛛标本944头121种,其中热带季节雨林66种,石灰山季节雨林63种,山地常绿阔叶林48种,人工纯林39种,橡胶林27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冠层球蛛物种数量随植被受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减少,而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随着植被群落结构的简化和人为干扰的加强而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说明森林简单化和严重的人为干扰会降低冠层蜘蛛的物种多样性.因此,我国热带地区橡胶林的快速增长将阻碍冠层蜘蛛物种扩散与基因交流,增加物种局部灭绝的风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而适当增加橡胶林的植被群落结构(如:橡胶林种植茶树),保留地表植被,减少人为干扰,对保持冠层蜘蛛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为了理解马尾松人工林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响应特点和分布特征,以中国广西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的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阶段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7个林分类型中,共记录到木本植物229种,隶属56科127属,随着中亚热带气候条件向北热带气候条件过渡,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热带分布物种占比增大,温带分布树种逐渐减少;(2)在幼龄林阶段,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相比,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及木本群落整体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在中龄林阶段和过熟林阶段,北热带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但优势种集中性较低;(3)在幼龄林阶段,南亚热带与北热带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差异性最大,在中龄林阶段,中亚热带与北热带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相似程度最高。气候条件变化对林下乔木层建群种有着明显影响,而且由于生境条件差异,不同气候条件下物种构成明显不同,在幼龄林阶段不同气候条件对林下木本群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大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及其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处广西凭祥市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大青山地区,选择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研究林下植物组成及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差异不大,在1800m2样地内有植物48~54种,但其优势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差异较大,幼林以阳性物种葛藤(Pueraria thunbergiana)、铁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等占绝对优势,中龄林中的优势种则是耐荫物种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uscens)、凤尾蕨(Pteris nervosa)等,成熟林中的优势物种是大沙叶(Aporosa chinensis)、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vagans)等中生偏荫性的物种。不同龄林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差异很大,表现为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尤其是中龄林生物量与其他两个林龄最为明显,其中成熟林是其3.35倍,幼龄林是其2.7倍。人工林林分郁闭度和冠层结构左右着林下植物组成及生物量格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阐明桉树(Eucalyptus spp.)连栽对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影响。【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Ⅰ~Ⅲ代连栽林分的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进行研究。【结果】连栽不仅降低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还将改变植物的功能群组成;连栽降低乔木和藤本植物营养体和种子库的有效性,增强草本植物的有效性。不同连栽代数植被盖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不同。第Ⅰ代林的物种丰富度与林冠层盖度和灌木层盖度呈紧密的正相关(P〈0.05,n=18),而第Ⅱ代林和第Ⅲ代林则表现为紧密的负相关(P〈0.05,n=18)。连栽对乔木层盖度影响不大,但显著地降低灌木、草本层的盖度。【结论】连栽对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负效应。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下植物功能群向草本、小型和一年生植物功能群转变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