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题款书法有其自身的诗性品质,即诗情,主要表现为:一、诗性文字创造的意境,二,线条墨象的空间造型,三,诗情与画意的相融相发。题款书法画意:一,以题跋动画势,二,题款书法与画的映带,三,题款弥补画之不足,四,题款阐述画理,点醒画中笔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题款的发展过程经过三个阶段:一、无款时期的书画结合;二、题款不参与画面构图的隐款阶段;三、题款参与画面构图时期。此后题款成为中国画传统。  相似文献   

3.
诗性与理性     
诗性与理性在诗中并非一概相斥,关键在于巧妙的化解,即如唐诗以诗情统辖理趣,而力戒如宋诗完全流于说理,艺术品乃浑融完整的统一体,只要理趣服善于诗性且浑化于诗情之中,诗仍然是诗.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国画题款的作用与艺术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探讨了题款的章法。指出:国画题款应文精书妙,注重落款得地、书画同源和诗画一律,强调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统一;同时应反映出所处时代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以及作者个人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做到诗、书、画、意兼绝。  相似文献   

5.
周涛散文的诗性与他本人具有的诗性人格分不开,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特异的人生体验,形成他诗的眼光和诗性思维。从诗到散文,周涛的诗性之光一以贯之,强烈的生命意志、思与诗的水乳交融和诗的语言筑成周涛散文的诗性建筑,赋予他的散文诗性淋漓的诗情。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黎国华的长篇小说《生命之手》,认为其在总体写实性地反映赣东一群人物的命运变迁和时代发展的同时,用一种不自觉的诗性手段调节构思对象,对对象世界进行了诗性超越,对文本世界的结构、视角、语言等进行了诗美构建,通篇洋溢着一种亦实亦虚的诗情诗韵。  相似文献   

7.
工笔画在画史中的尴尬处境,实乃文人画语境下的一元论所致。工笔画不等同于画工画,与画工画最大的区别在于画工画只描摹客体而无主体,而工笔画既有客体又有主体,在追求画外意境、诗性的同时,更注重画内的功夫,最求细节与意境、诗性的统一,故传统工笔画的审美,遵循着绘画性、社会性、文学性与精神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齐白石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按家谱取名"纯芝",字"渭清",父母呼他为"阿芝"。一天,老师看了他的几张画后说:"画画题款,总得有个别号,这是老规矩。你  相似文献   

9.
赵艳 《科技咨询导报》2008,(32):247-248
中国书法与中国国画,这个恒久的命题在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从久远走到现代,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是每一位国画家都绕不开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中国书法与中国国画的互渗历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书法与国画的融合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早在原始艺术阶段,戏剧与诗就有着隐秘的内在联系。随着人类艺术思维的成熟,戏剧与诗的美学关系进入了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恋的新阶段。在现代艺术中,戏剧中的诗性色彩与诗歌中的戏剧因素相互渗透。戏剧中的诗性色彩表现为剧作的诗性情感和结构的抒情性,它能在典型的戏剧和典型的诗之间建立一种舒缓这两种艺术形式内部张力的新形式。诗歌中的戏剧因素是通过情感的客观化、形式化使诗的艺术形式成为更经典的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它能拓展诗情空间,但并不节外生出某种新质。  相似文献   

11.
在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思想中,“寓意而不留意”的书画思想尤为引人注目。苏轼认为对于书画只能“寓意”而非“留意”。因为“寓意”可以寄托情思,其乐无穷,真正发挥书画的“悦人”功用;而“留意”就会爱不释手,执著沉迷,给主体带来消极的影响。故而对于书画应该采取一种“悦”而不“执”的欣赏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蕴涵着禅门“于相而离相”、“住而不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或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了诗唯雅正是尊的历史传统,避免了诗歌主题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情味的弊端,体现了孔子“游于艺”的文艺功能思想。“画中有诗”则强调给绘画注入诗性特征,使绘画诗化、雅化,进而改善绘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书画题材诗文是文学、书法和绘画三种艺术的融合,并由艺术层面上升到哲理高度。苏轼主张“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与造物者游”,艺术上以“常理”论书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4.
牡丹之乡菏泽书画艺术资源种类繁多,精品荟萃,但在地方旅游事业中的文化品牌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文化旅游日趋兴盛的今天,牡丹之乡应该在旅游产品中打出书画艺术这个招牌,走书画旅游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具体做法包括:转变观念,发展书画旅游产业;开展牡丹之乡专项书画旅游;"以花为媒",借牡丹文化带动书法旅游发展;利用牡丹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把书画文化融入人文景观中,实现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书法绘画旅游品牌知名度等。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情景"论在其诗学体系中主要讨论的是诗学意象论,其诗学意境论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象外"论的研究来体现.正是以情景关系的全面阐释而构建的意象论为基础,形成了以"象外"论为核心的意境论,实现了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继承、突破和超越,使得王夫之意境论具有特殊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艺术中舞蹈、诗词、书法和绘画同属于一种文化思维系统,各有其韵律美的规律,且彼此之间有许多共性,在艺术表现元素里所表现出异质同构的韵律之美,与中国画相互影响和融合,从而产生诗书画结合的艺术形式。"气韵"在中国画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舞蹈、书法、诗词韵律美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情趣与韵律美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当代学院中国画的教育基本上是照搬西方教育模式:以素描作为美术训练的基础课,而忽视书法作为中国画教育的特殊,从而排除了书法在中国画教学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地位,使当代中国画相比于传统中国画缺少了许多文化内涵和形式意味.因此以书法代替素描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书画鉴赏方面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芥川一生收集了许多包括中国书画名家的作品在内众多的书画作品,在他的文章中也有许多与书画相关的作品,可见芥川对书画的爱好在其文学素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鹰背苍茫而去>是一篇诗化的寓言小说,它涉足藏域独特的"天葬"传统并以此为背景.小说的语言叙述以其强烈的震撼力强化了阅读效果;诗化的语言及其寓言色彩,升华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追寻自由,把握命运的题旨,虽落俗套,但由于小说的总体设计以及独特处理,弥补了主题的这种"俗",而显示出"超凡"来.小说中存在着多处逻辑上的悖论,本文对其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