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银纹夜蛾NPV交叉感染鳞翅目7个科的22种害虫和膜翅目的一种害虫,除与宿主同一亚科的黑点银纹夜蛾和粉纹夜蛾能交叉感染外,其余20种害虫均不受害,而且银纹夜蛾也不受另外6种异源病毒的感染,说明其寄主专化性较强,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选择性杀虫剂。  相似文献   

2.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M对猪、山羊、鹅、鸡、兔、小白鼠青蛙、鲤鱼、金鱼及家蚕作了感染试验;对小白鼠作了致畸胎试验;检测了接触该病毒七年以上人员血清中有关抗体;用EPNPV—M同两种化学农药对照施到茶树叶上再检查茶叶中“农残“含量。研究结果表明:EPNPV-M对人体、脊椎动物和家蚕不会引起感染,亦无其他毒性;对茶树不会引起药害,亦不增加茶叶中农残含量。因此,用EPNPV—M作为防治茶毛虫的手段,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江苏大学主持的“家蚕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分子标记定位及克隆研究”日前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该研究报道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耐氟化物、多产卵、荧光茧色4类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在家蚕上发现抗DNV相关基因BmPKCI(AY860960)、抗NPV相关基因s3a(AY705974)、感NPV相关基因BmSOP2(AY763110),同时,建立了家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2003年-2004年经过4个省实验室鉴定及安徽省3个农村点饲养,茧质、丝质良好。  相似文献   

4.
从新鲜虫尸粗提的病毒,配成5×10~3—5×10~7多角体/ml五种不同浓度,每虫以0.1ml涂于豆叶上,感染2—3令幼虫,分组群养,6天统计结果,幼虫死亡率随病毒浓度增加而上升,5×10~5—5×10~7多角体/ml,可达81.7—92.9%。Lc_(50)为7.9×10~3多角体/ml,上、下置信限分别为9.88×10~4,6.38×10~2多角体/ml.LT_(50)5×10~6,5×10~7,5×10~5多角体/ml分别为3.7,4.1,4.5天.Lc_(50)与LT_(50)值说明NPV对银纹夜蛾具有高度侵染力,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1令幼虫对NPV最敏感,死亡率在95.2%以上,2—3令次之,4令以上敏感性很差。  相似文献   

5.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fgf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柞蚕NPV的全基因组序列,在柞蚕尸体中分离纯化柞蚕NPV,提取其基因组DNA,分别建立ApNPV DNA的HindⅢ和SalⅠ基因文库.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经过同源性分析发现一个与人源fgf基因相似的基因,其读码框含有185aa.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的结果表明:在genebank中没有同源性极高的序列,是个新基因;柞蚕NPV的fgf基因与云杉卷叶蛾NPV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56.1%和45.9%,而与家蚕NPV及AcNPV的同源性相对较低,说明柞蚕NPV与家蚕NPV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远.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对银纹夜蛾进行温度、紫外线照射、微生物处理,以诱发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经分离、提取、光镜、电镜及染色观察,可见到有多角体被诱发生产,初步鉴定该角体为核型多角体。实验发现后者对害虫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家蚕为生物反应器 (重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表达系统 )生产基因工程产品 ,具有成本低、安全、产品产量与活性高的优点。随着近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需要发展新的实验动物品种、特别是利用低等动物代替哺乳动物 ,大力开发动物资源型功能 ,造福人类。本文报道我所利用家蚕表达外源基因与家蚕实验动物化饲育技术方面一些研究成果。由家蚕细胞、转移载体、修饰的BmNPV、家蚕幼虫或蛹组成家蚕表达系统。获得了含有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重组病毒 (rsj14NPV)和含有日本血吸虫 2 8KDGST基因的重组病毒 (rsj2 8NPV)。r…  相似文献   

8.
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和芹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faMNPV)感染甜菜夜蛾(Laphgma exigua)血细胞系Le-H-HNPU_7,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证实,该细胞系对这两种NPV都很敏感,病毒在细胞中的发生呈现出典型的NPV病理发展过程。电镜下可以见到受染细胞核中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其病毒形态大小分别是:AcMNPV病毒粒子为27.8±1.83×214.4±33.5nm,多角体为1.82±0.35μ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60.7A;SfaMNPV病毒粒子为38.1±2.09×306±14.5nm,多角体为1.45+0.1μ,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70A。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对银纹夜蛾进行温度、紫外线照射、微生物(苏云金杆菌)处理,以诱发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经分离、提取、光镜、电镜及染色观察,可见到有多角体被诱发产生,初步鉴定该多角体为核型多角体。实验发现后者对害虫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是一种无线粒体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将N.bombycis经KOH处理后,接种于家蚕胚胎细胞(BmE细胞)和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用倒置显微镜对微孢子虫在宿主细胞中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比较两种细胞接种N.bombycis后所出现的形态学变化.接种后第12天起,两种细胞内均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并可见大量的胞外游动.在感染晚期,Sf21中有许多孢子从细胞中逸出,留下许多空泡,细胞还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而家蚕胚胎细胞则在感染后期完全崩解.这种差异可能是Sf21作为一种非原宿主细胞,对N.bombycis的感染有一定耐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感染及田间多点防治试验,明确了田间施用NPV防治银纹夜蛾应掌握在幼虫1令盛期进行,每亩用250—500亿多角体悬液加洗衣粉和墨汁各0.1%,7与9天防治效果分别到达70%与90%左右,而且随时间的延长,效果继续提高。并试用在大豆生长季节以塑料网室较大量生产病死虫是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方法,为使用病毒农药防治银纹夜蛾提供了初步条件。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条件下, 以白条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lbostriata)二代4 龄幼虫为实验对象, 选择52 科104种植物对其进行寄主专性测定, 观察幼虫的取食选择和存活时间。结果显示, 该虫幼虫仅取食小飞蓬、钻叶紫菀、马兰、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5 种植物的叶片, 其他植物叶片均无咬痕, 直至饥饿死亡。分别用以上5 种植物的新鲜叶片饲喂白条银纹夜蛾幼虫, 观察其生活史, 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 饲喂小飞蓬、钻叶紫菀、马兰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昆虫幼虫期存活率较高, 大量死亡发生在成虫期; 饲喂一年蓬的幼虫在幼虫期存活率较低, 仅极少量能存活到成虫期。2) 饲喂不同植物对该虫幼虫各龄期长度影响不同。3) 饲喂小飞蓬、钻叶紫菀、马兰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昆虫化蛹率、羽化率、平均寿命和蛹重均显著高于取食一年蓬的幼虫。由此得出, 白条银纹夜蛾为寡食性昆虫, 其食料植物多为菊科外来杂草, 可在小飞蓬、钻叶紫菀、马兰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上正常完成生活史, 饲喂一年蓬抑制该虫生长。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发现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不能成功感染同属甜菜夜蛾(S. exigua,Se)昆虫,为深入研究SpltNPV在离体Se301细胞中的感染进程以及病毒感染失败的原因,对感染后Se301细胞进行DNA复制、病毒基因转录以及病毒蛋白表达等检测。结果显示被感染的Se301细胞中病毒完成了DNA的复制和病毒早、晚期基因转录,但检测不到极晚期基因多角体基因(polyhedrin)的表达,病毒的蛋白表达受阻从而影响了病毒完成复制周期。 研究发现病毒蛋白表达受阻是SpltNPV在Se301细胞中无法形成子代病毒,完成整个病毒复制的主要原因,这为深入研究其感染失败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技术筛选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分子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含有抗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病主效基因的家蚕品种NB和高敏感品种306及其近等基因系BC9中,采用500个RAPD随机引物分别在各个品系的13NA混合物中进行扩增以筛选分子标记,获得与家蚕抗NPV病有关的3个分子标记:OPF-072023、OPJ-131300、OPM-161200.其中OPF-072023标记通过各回交代检测,证明获得的标记真实、可靠.又对该分子标记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通过该片段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意外地在家蚕Z染色体上发现一个逆转位子的编码序列.  相似文献   

15.
几种节肢动物复眼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对螯虾、对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菜粉蝶、鼠李粉蝶6种节肢动物的复眼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这些节肢动物的复眼由数量不等的小眼组成,小眼的形态存在种间差异。同时,研究还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节肢动物其小眼形态与小眼密度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口服 (灌胃 )、拌料饲喂、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等途径试验了卡地腐霉对小白鼠、金鱼、鸡、家兔等的安全性 .结果表明 ,小白鼠发育正常 ,体重增加 ,血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通过对动物解剖观察和病理切片观察 ,未发现病理变化 .该真菌对家兔、金鱼和鸡等也无感染致病性 .同时也发现卡地腐霉对水稻无害 .该真菌对哺乳动物、鱼、鸟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口服(灌胃)、拌料饲喂、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等途径试验了卡地腐霉对小白鼠、金鱼、鸡、家兔等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小白鼠发育正常,体重增加,血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通过对动物解剖观察和病理切片观察,未发现病理变化。该真菌对家兔、金鱼和鸡等也无感染致病性。同时也发现卡地腐霉对水稻无害。该真菌对哺乳动物、鱼、鸟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测量和研究了γ射线和电子束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中诱发的长寿命自由基的ESR谱。长寿命自由基的浓度与辐射剂量呈线性关系,而与NPV存活率的关系为“肩型”曲线。辐射在NPV中诱发的自由基的ESR谱明显不同于热能诱发的自由基的ESR谱,并且ESR谱具有超精细结构。本文还提出了DNA断链的一种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药材附子炮制过程产生的大量废液中的生物碱进行害虫防治研究。用酸碱滴定法(药典法)测定附子浸渍液总生物碱含量,平均为0.0680 mg/mL。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附子浸渍液对银纹夜蛾具有较高的毒性,Lc50为原液稀释5.8546倍。室内药效试验证明,附子浸溃液稀释2倍和5倍液对银纹夜蛾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药后48 h触杀活性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91.51%和88.15%;胃毒杀虫活性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72.43%和 68.96%。其触杀活性高于胃毒杀虫活性。可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20.
家蚕(Bombyx mori),属鳞翅目昆虫,近些年来,它作为遗传工程中的新宿主,已引起世界各国遗传工程研究者的极大兴趣。1984年,日本鸟取大学的年青学者前田进首先成功地用家蚕NPV多角体病毒作为载体,在家蚕中表述了人的α-干扰素,从而为古老的蚕丝业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