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史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红专 《科学》2006,58(4):37-40
罗马作家西塞罗(M.T.Cicero)说过:“一个人不/了解他出生之前的事情,那他始终只是一个孩子。”哲学家培根(F.Bacon)也说过:“读史可以明智。”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已认识到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力提倡把科学史纳入到科学课程中。中国科学教育界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把科学史纳入内容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史教育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  相似文献   

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 Ck,下图)曾帮他的祖国——德国——开发毒气战防御面具。三十年后,他敦促美国——这个接纳他的国家——在核武器的演示上应慎重.避免用这种武器去对付有生命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1.《贝格尔号航行日记》(1845年) 2.《物种起源》(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作为笔调轻松、文笔优美、诙谐有趣的自然历史书籍之一,《贝格尔号航行日记》记述了查尔斯·达尔文于1831年至1836年问经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澳洲重返英格兰的旅程,此次旅行加深了他对生物学的理解,丰富和发展了他的进化论观点。在达尔文的笔下,他的那些冒险经历,诸如火地岛遭遇‘野人’、在巴塔哥尼亚偶食生禽,以及试图骑上晃晃悠悠的巴塔哥尼亚乌龟的努力都一一生动地跃然纸上,描绘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4.
邹琪 《世界科学》2007,(6):7-19
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见下图)早年对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强烈兴趣使他走上致力于心理分析的精神病学的研究之路;但在1960年代,他脱掉了临床医生的白大褂,穿上了实验室的工作服,开始研究地球上的一种粘糊生物——海参。那时,脑科学研究者都认为无脊椎动物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艺术的会合——李政道的艺术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正怡  方鸿辉 《自然杂志》2006,28(6):366-369
(一)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祖籍江苏苏州。天资聪明的李政道从小就特别勤奋,酷爱读书,勤于思考。王淦昌院士曾深情地回忆:在浙江大学求学时,李政道的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老师布置的功课他很快就傲完了,他央求:“王老师,我觉得您布置的功课不够味,能不能再出些题目让我做?”  相似文献   

6.
破解费马大定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福家院士刚才在发言中讲到费马大定理的问题,引发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就接着他的话题再讲两句。 费马大定理我不再详细介绍了,现在的中学生对此都很了解。历史上很多数学家搞了360多年,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当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怀尔斯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在数学界就引起了一个很大的轰动,这是很自然的。在这里我想不谈数学问题,我想谈4点我自己的感受、体会。 第一点,怀尔斯小的时候(据说是10岁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么一个费马大定理,而且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想这只是一个青少年的幼稚的科技之梦。但是他后…  相似文献   

7.
避开上海八月的酷暑,在气候凉爽的瑞士日内瓦,位于瑞、法交界处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我有幸再次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八年前,我曾来过这儿采访丁教授和他领导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02),2011年5月,AMS-02终于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被送上了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8.
应字宙学家劳伦斯·克洛斯(Lawrence Krauss)的邀请.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博士今年4月参加了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起源项目所资助的科学节。在科学节上,霍金的演讲“我的简史”里并不都是夸克和黑洞的内容,里面穿插着他在科学发现中的一些特殊乐趣。“我不会把这种乐趣比作性”.他用经电脑处理的声音说道,“但它持续的时间更长”,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9.
物理学奖:预测和发现希格斯粒子 他是否会获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准备宣布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前,任何对此事稍有兴趣的人心中都在揣测.结果是,他真的获得了这一奖项.在预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格斯粒子存在的半个世纪之后,爱丁堡大学的彼得·希格斯(PeterHiggs)终于获得了这项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另一个更大的谜是谁会与他一起分享这一殊荣?在两次推迟宣布后(对于一向守时的瑞典人来说,这一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这位共享者的身份终于揭晓,他就是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  相似文献   

10.
克雷格·文特(Craig Venter,下图)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另一个知名领袖,他领导的私营企业赛莱拉基因组学公司不仅加快了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程,而且创建了有效推进生命大科学项目的新模式。他在这篇文章中称,基因组数据很快将成为一种商品,下一个挑战——把人类的遗传变异与生理学和疾病联系起来——将和十年前基因组科学家面临的挑战一样伟大。  相似文献   

11.
理查德·赫德森(Richard Hudson.上图)是美国圣保罗市双城公共电视台科学制片部主任。他目前正在为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制作名为“蜻蜓电视”的科学探索类节目,该节目旨在吸引儿童对当地博物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现年58岁的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A.Wilczek)和蔼、幽默,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物理学家之一。由于在量子色动力学上的贡献,他和戴维·格罗斯(David J.Gross)、戴维·普利策(H.David Politzer)一并分享了2004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那项工作是维尔切克在他21岁时和普林斯顿的格罗斯一起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杨雅惠  关咏梅 《科学》2007,59(5):28-31
在推动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与普及科学(science for all)的取向上。公民科学素质(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向来都是各国关注的重要焦点。目前.身为发达国家的英、美、加、日四国。R&D贡献约占世界总量的七成。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排名、推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发展时间及所属地区的代表性等方面,英、美、加、日也是目前最值得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11,(11):61-61
澳大利亚艺术家彼得.特拉斯勒(Peter Trusler)具有一种绘画天赋,他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古生物插图出现在书籍、科学展览会和通俗出版物上,甚至还出现在澳大利亚发行的邮票上。特拉斯勒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古生物学教授帕特丽夏·V·里奇(Patricia V·Rich)合作了三十多年,V.里奇同时也是莫纳什科学中心的创始董事、维多利亚博物馆脊椎动物古生物学资深管理员。在剑桥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者纳什,全名为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21岁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在博弈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他跻身于世界著名数学家和经济学家之列。正当纳什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时,不到30岁的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是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的数学天才。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于DRT的基本理论,通过其在法国的具体实践案例,探索了DRT模式下公交巴士服务研究构建思路,提出了相关交通服务实现流程和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就其在国内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基于出行需求的交通服务(DRT,Demand Responsive Transport)就出行者的需求可以迅速地提供相应的出行服务,同时在应对个性化出行需求方面比常规公共交通方式更具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作为近年来客运交通领域的一次革新,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William Thornson.即开尔文勋爵)看来,科学事业的核心在于测量。他曾宣称:“几乎所有最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精确测量的回报。”  相似文献   

18.
王巍 《世界科学》2009,(3):36-38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联合主席、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哈罗德·瓦默斯(Harold Varmus)始终认为。基础科学方面的进展无法预见,只能依靠灵感、坚持和偶尔难以预测的发现.在主政NIH的6年期间,他加强了在基础研究的投入,召募了大量顶级科学家的加盟,使NIH的研究经费在短短几年间增加了近1倍,为美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下是最近出版的瓦默斯回忆录《科学艺术与政治》一书的选节。披露了他在NIH工作期间的一些感受,尤其在平衡预算编列过程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对王顺春的访问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方面他是刚刚公布的2009年度上海科技启明星(跟踪)的人选者,另一方面则是我和《世界科学》的编辑小郭到上海中医药大学访问他的那天(7月20日)上海的气温竟高达40度,据说这是75年来上海夏季同期最高的温度值。  相似文献   

20.
Hull  D 周昌忠 《世界科学》1996,(11):38-39
一个革命的科学哲学家DavidL.Hull著周昌忠译托马斯·S·库恩(ThomasS.Kuhn)于6月17日逝世,终年73岁。他以把“范型”和“不可比性”这两条原理引入关于科学的研究之中而著称。然而,他的工作之影响所及已超出这些范围。托马斯·库恩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