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包头市呱呱叫调味品厂醋渣为菌源,采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滤纸条崩解试验初筛得到3株降解纤维素活性较高的菌株;采用不同混合菌对醋渣进行固态发酵,考察醋渣的降解率及滤纸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H2+H4混合菌对醋渣的降解率最高;采用16Sr DNA、18Sr DNA序列分析方法对3株菌进行鉴定,菌H2为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菌H4为卷枝毛霉菌(Mucor circinelloides)、菌H16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  相似文献   

2.
采用取样富集的方法,运用形态学鉴定和滤纸降解技术,研究了扎龙湿地纤维素降解霉菌的组成和活性.筛选出了7株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霉菌,它们分别属于接合菌门(Zygomycota)毛霉目(Mucorales),接合菌门(Zygomycota)球囊霉目(Glomero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散囊菌目(Eurotiales),卵菌门(Oomycota)水霉目(Saprolegniales)共4类,滤纸降解实验表明这7株霉菌纤维素降解活性均较高.揭示了扎龙湿地具有高活性纤维素降解能力的霉菌组成,获得了大量的高效纤维素降解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3.
一组高温混合菌对木质素纤维素的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的生物预处理进行研究.采用高温混合菌对滤纸和玉米秸秆进行降解实验.在50℃,第7天滤纸失重率为76.2%;第30天玉米秆失重率为34.23%,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56.36%,42.88%,62.77%.混合菌在50℃条件下对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均有较高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株耐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离筛选耐高温的纤维素高效降解菌,从鸡粪蘑菇渣高温堆肥中取样,采用滤纸富集培养基进行富集培养、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滤纸条培养基和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进行初筛培养、液体发酵测定纤维素酶活法进行复筛培养,利用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检测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法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分离筛选到1株耐高温纤维素降解菌XD-3.该菌株在50 ℃生长良好、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达6.14±0.37 U/mL.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菌株XD-3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5.
针对奶牛粪便中的纤维素,进行了高酶活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从奶牛场排水口处土壤、林地和菜园土壤中共分离得到19株纤维素降解菌,经过滤纸条复筛和奶牛粪便纤维素降解率的测定,选出3株降解率相对较高的菌株,分别为F2,F3和F9.对其进行诱变选育,F3.1.6和F9.1.8酶活提高较大,其CMC酶活和滤纸酶活分别提高了47.69%,47.51%和53.41%,50.17%.继代培养后比较可得,F9.1.8传代稳定性较好,其CMC酶活和滤纸酶活较原始菌株F9分别提高了13.47%和22.11%,可作为后续发酵产酶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6.
选取分离自河北安国中药材种植基地不同药用植物根区土壤的7株木霉菌,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初筛及玉米秸秆、甘草药渣固态发酵培养基复筛,联合筛选纤维素降解木霉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经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初筛,有4株菌表现出纤维素降解能力,分别为HQ1、BB1、DS3和DS1.经2种木质纤维素底物固态发酵培养基复筛发现,BB1以玉米秸秆为发酵基质时滤纸纤维素酶(filter paper cellulase,FPase)活性最高,HQ1以甘草药渣为基质时FPase活性最高.结合菌落形态、显微结构和DNA分子鉴定,HQ1被鉴定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BB1为非洲哈茨木霉(Trichoderma afroharzianum).2株菌生物学特性存在趋同性,适宜生长产孢pH为5~6,适宜培养温度为28~33 ℃,且都表现出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变差分解表明,不同培养条件对木霉菌生长速率及产孢有重要影响.本实验可为后续进一步优化HQ1和BB1降解不同木质纤维素底物固态发酵培养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海南澄迈油井周围污染的土壤中采集样品,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经初筛、复筛得到13株具降解石油性能的微生物,其中J-2、J-4、J-12、J-13菌株在培养10 d后,其石油降解率分别可达到27.92%、37.36%、30.98%和14.10%.选择这4株菌进行2株菌、3株菌、4株菌的混合培养,构建了11个降解石油的微生物体系,研究发现J-2与J-4混合菌群降解效果最好,高达71.58%,明显优于其他的混合菌群体系和单菌株的降解效果.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对这4种菌株进行鉴定,初步确定为粉红头孢霉属(Cephaesosp),青霉属(Penicill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相似文献   

8.
为得到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细菌,以腐殖土壤为菌株来源筛选、分离纤维素降解细菌。对所取土样稀释一定比例进行涂布平板,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培养,用刚果红染色的方法筛选有透明圈的菌株,得到一株编号为YBX-52的纤维素降解细菌。在产酶培养基中以30 ℃培养48 h,用DNS法测得滤纸酶活力(FPA)为221.75 μmol/min、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C)为274.56 μmol/min。以16 SrDNA通过序列对比,构建YBX-52系统发育树,结合其生理生化特征将其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相似文献   

9.
16种EPA-PAHs复合污染土壤的菌群修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富集筛选获得一组PAHs降解混合菌群和3株降解单菌,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混合菌群的组成,对16种多环芳烃(PAHs)复合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同时考察混合菌群和单菌株在PAHs复合污染土壤中的生物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混合菌群主要由3株已分离获得的降解单菌和5株未可分离培养的单菌组成;经过30 d的生物修复,混合菌群对土壤中总PAHs的降解率(54.17%)高于单一菌株(28.40%,31.95%,24.64%),并且对高相对分子质量PAHs的降解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4环、5环、6环PAHs的降解率分别可达到71.26%、39.76%和42.86%;利用混合菌群来修复16种PAHs复合污染的土壤,可以避免一些未可分离培养的关键菌株的丢失,使PAHs的降解更加全面有效。  相似文献   

10.
以牦牛瘤胃内容物为接种物,以滤纸为唯一碳源富集到一个降解纤维素的混合培养物.构建混合培养物的16S rRNA基因文库,共获得49个序列,分为7个OTU.其中19个序列与已培养细菌的16S rRNA基因相似性>97%,占总序列的38.8%;2个古菌的序列与甲烷菌的16S rRNA基因相似性分别为99%和98%,占总序列的4.1%;28个序列属于未培养细菌,占总序列的57.1%.未培养的序列形成4个独立的系统发育分支,其中3个未培养分支与在其他环境中的黏附在纤维素上的瘤胃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97%,推测这3类微生物可能与纤维素降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及单菌株与菌群纤维素酶活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验室保存的5号菌群中,分离筛选出四株具有纤维素酶活力的细菌F1、F2、F3和F4.经形态学观察并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F1、F2、F3、F4分别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生淀粉糖化酶产生菌、粪产碱菌和蜡样芽孢杆菌.通过分别测定四株细菌、5号菌群以及四株菌混合菌群的CMC酶活.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分离筛选单菌株,了解了菌群主要成分,同时有利于克服5号菌群活性不稳定,无法保存等缺点.混合单菌株形成新的菌群,利于后续对菌群内部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优良的产细菌素乳酸菌,用含0.5%碳酸钙的MRS固体培养基从19份牦牛粪便样本中分离出91株乳酸菌,进一步采用牛津杯法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并结合16S rRNA序列扩增测序鉴定该批乳酸菌.结果表明:在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等抑菌因素后,从91株乳酸菌中筛选到9株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葡球菌ATCC25923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乳酸菌菌株,该9株菌株对蛋白酶敏感,初步认定为产细菌素乳酸菌;经16S rRNA序列扩增测序鉴定该9株菌分别为海氏肠球菌,屎肠球菌,蒙氏肠球菌株和植物乳杆菌,其对常见抗生素不耐药,可作为益生菌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3.
膜生物反应器异养硝化菌的筛选与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膜生物反应器中分离出3株异养硝化细菌,初始菌体浓度为105个/m L时,菌株X1、X2和X3经过12 h的硝化作用后,分别可去除50.7%、63.4%和46.7%的氨氮。菌株X2还表现出反硝化能力,12 h可去除44.5%的总氮。经16Sr DNA序列的测序和比对,菌株X1、X2和X3分别与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p.)、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鞘脂杆菌目(Sphingobacteriales)的同源性最高。未来异养硝化-反硝化菌株X2的应用对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2株具有降解有机磷农药--乐果的细菌,经鉴定1号菌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2号菌为麻疹李生球菌(Gemella morbillorum).以气相色谱法检测了2种菌对乐果的降解能力,其降解率分别为71.8%和54.9%,对乐果最大耐受浓度分别为6 000,7 000 mg/L;以2菌株处理不同浓度乐果污染的土壤,二者均能降低乐果对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在50 mg/kg乐果污染的土壤中,于处理第5、30天采样检测,1号菌乐果降解率分别为55.1%和86%,2号菌为22.9%和73.2%.在150 mg/kg乐果污染的土壤中,于处理第5、30天采样检测,1号菌乐果降解率分别为24.3%和56.5%,2号菌为18.3%和34.8%.处理与对照比较均差异极显著.1号菌降解乐果的效果好于2号菌.  相似文献   

15.
两株松材线虫拮抗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对松材线虫具有较高杀线活性的拮抗细菌。【方法】以分离自南京、洛阳、上海的松树茎部的137株内生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滤液和菌悬液浸渍法对这些菌株进行杀线活性的测定,并对筛选的高效拮抗细菌进行菌种鉴定。【结果】通过培养滤液浸渍试验筛选出3株细菌对松材线虫有较高的杀线活性,使用3种菌滤液处理线虫48 h后,线虫死亡率均达到100%,其中菌株LYMC-3的培养滤液还可使线虫虫体出现消解。将3株菌的培养滤液分别稀释2倍、4倍和10倍后处理松材线虫,随稀释倍数的增加,培养滤液的杀线活性逐渐降低。处理线虫48 h后,菌株LYMC-3的10倍稀释滤液与其他两株菌滤液相比对线虫的致死率最高,为94.7%; 在菌悬液浸渍试验中筛选出菌株NJSZ-13对松材线虫有较高杀线活性,105 cfu/mL 浓度的菌悬液处理线虫48 h后,线虫死亡率达81.5%。通过对LYMC-3和NJSZ-13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Biolog鉴定和16S rDNA序列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菌株LYMC-3、NJSZ-13分别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结论】从松树体内筛选到两株对松材线虫有高效拮抗活性的菌株LYMC-3和NJSZ-13,对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大连港表层被石油烃污染的海水中筛选出14株石油降解菌,并从中选出了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D-1)。通过16Sr DNA方法鉴定该菌株属于厦门栖东海菌属。该菌株接种后前1 d为对数增长期,2~10d为稳定期,10d后细菌密度下降。温度,营养盐和接种量都显著影响该株菌的石油烃降解效率:最佳降解温度为22℃,最佳氮源磷源组合为氯化铵+磷酸氢二钠。  相似文献   

17.
生物滴滤塔处理甲醛和三苯混合气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物滴滤塔处理甲醛和三苯混合气体的影响因素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在室温、pH值为6-7的条件下,当进气流量为600L/h,表面液体速度为3.14-3.93m/h时,生物滴滤塔对低浓度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混合气体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相应的去除率分别在99%、73%、91%、88%以上.生物滴滤塔中的微生物对去除甲醛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富集实验,经单菌对比验证,有4株菌降解效果显著.经16SrDNA测序和生理生化鉴定,可基本确定菌株J1和B4为Pseudomonas sp.,菌株JB2为Bacillus sp.,菌株E5为Arthrobacter sp.  相似文献   

18.
一株耐盐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校园草坪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能够在20%NaCl的高盐条件下生长的耐盐细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特征分析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sp.),并在GenBank中完成该菌株16SrDNA序列的注册,登录号为EU167738.  相似文献   

19.
从石家庄地区多个蔬菜大棚的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生防菌F1-2,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菌圈直径高达33mm。根据菌株F1-2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初步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拮抗菌的抑菌谱进行测定,其对所选的16种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实验还对拮抗菌F1-2的抑菌特性进行了研究,菌株连续传代至10代抑菌性能保持不变,菌株的发酵液对热和酸碱都比较稳定。该菌株的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和较强的稳定性,具有开发成为灰霉病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