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之一,对于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张培基的翻译尽量在原语与目标语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体现出译作与原作的“视域融合”。这种翻译策略为英汉互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所创立的哲学解释学对人文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指导意义。我国新的一轮课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学说的一些理念。视域融合是该学说的核心理念之一,对阅读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就哲学解释学中的"视域融合"概念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局部教育现象的联系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3.
“理解”的创造性问题是解释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古典解释学所提出的“重构说”对于该问题作了开创性的探讨,但由于受历史客观主义的制约,使其理论缺乏深度。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关于“效果历史”理论的提出,使得对于该问题的探讨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的主体性美学转向对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的探究,相比于古代的那种专注于美本质研究的客体性美学,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主体性美学在现代遭遇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因为它仍然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由何以可能"和"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在现代西方,以伽达默尔等为代表的美学家们对主体性美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在对解释学对话、视域融合、艺术游戏等一系列概念的阐述中,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转向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思路,实现了从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文学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而根据该理论分析可得出:理解的历史性视文本理解总是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的;视域融合是文本视域和理解者视域差异性的相互交融,文学翻译是译者努力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效果历史视理解对象为历史的存在,为同一文学文本重译提供了理论诠释。可见,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译者竭力使理解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相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的三大阐释学原则:“视域融合”、“理解的历史性”和“效果历史”对翻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者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中译本为案例,试图说明以下三点:译者带着“前见”进入翻译活动中,不同的译本是不同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产物;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的译本都带上了各自的历史视域;重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首先将阐释学理论与翻译联系起来,提出译者的视域必须与原文,即作者的视域相融合,才能成功的完成翻译这项任务。本文从"视域融合"这一角度入手,以傅译《高老头》为例,简单分析了译者在"视域融合"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顺利完成翻译。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在具体的思想史和艺术史阐释中所运用的方法具有解释学的理论意义,他的解释学核心是"追体验"."追体验"契合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特征,它强调理解作为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主客观融合的意味生成过程,这与伽达默尔解释学建基于逻各斯中心基础上、以文本为中心的哲学解释学不同.它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理解观中"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则以"意义"和"意味"的区分避免了此种解释方法的主观化倾向.在"意义"的指引下,"意味"在作者和文本对读者的理解召唤中生成,化解了"解释学冲突",带来对解释学循环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柯林伍德和伽达默尔作为哲学家,都提出了问答逻辑。柯林伍德是从反对传统历史学研究方法出发,提出了历史哲学视域下的问答逻辑,这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上的问答逻辑;而伽达默尔则是从本体论上,在哲学解释学中提出了问答逻辑。对于两者提出的问答逻辑,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更有许多的共通性在其中。两者的理论渊源相同,都是受苏格拉底和培根的影响;内在逻辑结构相同,都是一种问答的结构;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此外,二者在反对科学主义泛滥的倾向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先通过考察三个例证,分析了经验概念,然后再分析了三种类型的“我”与“你”的关系,阐明了三种不同的诠释学经验,最后指出效果历史意识是真正的诠释学经验。  相似文献   

11.
黄俊杰“东亚诠释学”建构目标,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儒学经典诠释传统为触点和重要理论来源,以日本、朝鲜等东亚其他国家的儒家经典诠释传统为开拓点,以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以“经世”为目的,探讨如何在“全球化”或“超国家化”的趋势下,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儒家精神作为东亚文明的共同资产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这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结合语篇视点,分析矿冶文学的代表作品《古巷道》的叙事与聚焦特征,指出作者选择双层并行叙述框架,运用全知全能零聚焦视点和第三人称内聚焦视点交替叙述的叙事模式,叙述视点和时空视点的转换巧妙自然,小说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在知觉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传达了主人公起子和隐含作者的心理认知和观念视点。同时,这也验证了认知诗学可以对本土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文史类期刊编辑需要把握三点原则。一是信史意识,历史史料需要核实真实性,以避免失实,要对史料加以甄别,进行理性分析,多向“三亲”人员约稿。二是史德意识,严格区分真实历史与虚构历史的界线,把握文章史料的全面性,不无故拔高,也不文过饰非。三是史识意识,在史料的可读与耐读性上下功夫,帮助作者提升史料价值与思想内涵,使发表的文章有深度、有力度。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张爱玲小说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在小说中,张爱玲充分利用这种修辞的艺术效果,将自己不同于众人的历史感念和人生见解展示出来。她的比喻超越了一般比喻的形似,而更趋于神似。那些或冗长繁复或简洁有力的比喻,总是自然而又猝然地跳出来,代表着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女性意识,向世人淋漓尽致地讲述她眼中的女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现活动经历潜科学、由潜到显的中介和显科学三个阶段,依次完 成集约化和社会化两种功能。推动这两种功能完成的认识主体分别是集约化 主体和社会化主体;这两次功能的完成先后引起科学认识的两次相变,把科 学认识发展整体过程划分为与科学发现活动的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主观精神、 理性实践和客观知识三个位相。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党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和先进性的全面高度概括,是对我们党近80年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女性文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演进,从远古的女神时代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女奴时代,其间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艰难历程,最后步入20世纪80年代的女人时代。这种由女性意识的沦落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文学运动的演进,包含了中国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也提示着人们对整部中国社会文化史的重新审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近年来多种关于"牛顿第零定律"与"牛顿第四定律"的表述,基础物理教育应该在历史与教育的视角的下进行分析并合理应对.而启示意义则在于基础物理应该重视衔接教育并增强历史感.  相似文献   

19.
“始基本体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始基本体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形态,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事物都有某种共同的“始基”。东西方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恩培多克勒,中国的“五行”说,印度的“五大”,都把水、火、气、土、风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当成世界的“始基”,说明人类最早根据实践的需要而作出的哲学探索是唯物主义性质的。“始基本体论”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从人类的神话中解脱出来,用物质性的存在解释世界,标志着哲学的诞生;它把客观的物质存在与运动变化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的朴素统一。“始基本体论”的历史局限性是时代造成的,对此不应苛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