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在婚恋观的构建过程中,既要正视盲目追求现代性所带来的认识误区,又要考量传统婚恋思想中的美德伦理。实践意义上,物化与享乐主义思想,逃避义务、虚无责任的态度,违背善良风俗、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不利于积极婚恋观的培养,而贤贤易色、相济相生、互敬互爱、忠贞不二等传统婚恋道德有助于健康婚恋观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婚恋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步入婚恋观的误区,进而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不断攀升等的分析,试图说明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进而在全社会普及婚恋教育,让更多的人学习、理解和掌握婚恋中的相知、相爱、相处之道,那么,每个家庭会更幸福,人与人相处会更和谐,整个国家会更加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3.
临沧市双江县拉祜族女性的婚恋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不断变迁。通过问卷调查和田野访谈发现,原先长期封闭的村寨生活使当地中老年拉祜族女性较多继承和保持了传统的婚恋观;而社会经济的变革加剧了对婚姻的影响,青年拉祜族女性婚恋观日渐开放,出现了传统习俗与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相冲突的现象。因此,在传统习俗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下,要对拉祜族优秀的婚恋文化加以传承,对其与社会文明相冲突的婚恋观念应从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4.
"剩女"的出现不仅受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影响,而且与"剩女"自身的婚姻观念、生活方式与行动策略息息相关。要解决"剩女"问题,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婚恋氛围;社会各界也要积极行动,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婚恋平台;"剩女"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放宽择偶要求,降低择偶的物质和利益标准;高校要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婚恋心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南京地区近十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探索大学生婚恋观的总体趋势,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婚恋教育、引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树立成熟理性的婚恋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当前流行影视作品中的婚恋观取向,并结合常州三所高校270名女大学生的相关抽样调查结果,来考察流行影视文化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行影视文化对女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这种影响力尚未充分体现在其婚恋实际行动层面;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正处于逐步建构的过程中,流行影视文化应传播更多积极正面的婚恋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师范院校女生婚恋心理现状的变迁,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更反映出了女性自身婚恋心理发展状况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民众的婚恋心理状况。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发展与成才,更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社会风气的导向。通过对师范院校女生婚恋心理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女大学生婚恋心理现状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并呈多元化趋势,但其中也有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尤其有必要对大学生增强婚恋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下,“海西新侨乡”的离散潮冲击着明溪人民的家庭婚恋观,由传统封闭的客家家庭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现代的家庭婚恋观转变。这种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婚俗观念、生育观念、性的态度、婚姻与爱情的态度、血缘关系的态度与宗族和家庭的态度等方面。这种嬗变,既有文明进步的婚恋自由开放值得我们高兴的一面.也有婚姻家庭物质化逐渐加强值得我们警惕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田芳 《科技咨询导报》2012,(15):253-253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网婚、试婚、闪婚等现象频频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观念,折射出当代人的责任意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陈海敏 《科技信息》2012,(35):802+807-322,327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重要部分,他们对恋爱以及婚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会影响未来中国的婚恋价值取向,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他们的婚恋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旨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梨梨  张灿平  罗湘莲 《科技信息》2009,(30):I0015-I0016
目的:比较我校中专与大专学生婚恋观的异同点。方法:对340名中专、大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中专与大专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我校中专与大专学生在婚恋某些观点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根据学生婚恋观呈现的不同特点,应区别给予辅导。  相似文献   

12.
以文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9个不同年级9个班389位同学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跨度11年,从5个方面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变迁进行分析。调查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变化,大学生婚恋观正悄然发生变化。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涉及大学生婚恋问题上应针对自身管理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下,"海西新侨乡"的离散潮冲击着明溪人民的家庭婚恋观,由传统封闭的客家家庭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现代的家庭婚恋观转变。这种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婚俗观念、生育观念、性的态度、婚姻与爱情的态度、血缘关系的态度与宗族和家庭的态度等方面。这种嬗变,既有文明进步的婚恋自由开放值得我们高兴的一面,也有婚姻家庭物质化逐渐加强值得我们警惕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布依族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婚俗化。布依族妇女在婚恋过程中既表现出开放、积极的一面,又显现出保守、落后的一面。透过布依族婚俗,可窥见布依族妇女的婚恋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去年美国有二千一百万妇女在工作,占美国全部雇用人员的三分之一。在十五年前,参加工作的妇女数目要比这少一半。在1940年,美国已婚妇女中出来工作的占全体已婚妇女的15%;到1956年4月,这个数字增长到30%。还是不久前,一个女人要去结婚了,就丢掉工作不干,而她的同事也都用羡慕的眼光欢送她。现在呢,当一个女人宣布要结婚时,她的同事却常常是这样问她: “你要去旅行一趟吗?星期一回来得了吗?”这是什么缘故? 美国“幸福”杂志一篇文章的作者丹尼尔·贝尔说到这现象时,说  相似文献   

16.
对比研究当代贵州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处理,从择偶标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分析当代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受到传统民族婚恋习俗的影响,结论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婚恋观受汉族影响更深,并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的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作品通过描述四个英国中产阶级少女的婚恋故事,揭示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村的生活状态,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婚恋观也备受瞩目,作家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贬低和褒扬的两种态度,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陀恩要耶夫斯基的不幸的婚姻给他们的个性心理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他们在以后追求爱情、婚姻的过程中都产生过自卑心埋。是精神的力量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幸福。他们的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他们婚恋心理的外化,而幸福的爱情又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婚恋观指导着婚恋行为,作为未来社会的女性精英群体,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行为预示着中国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未婚女研究生一般将恋爱与婚姻相联结,恋爱目的明确,择偶条件重视内在素质,考虑长远发展,她们的性道德观念倾向于社会标准,较为谨慎,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对策应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城市剩女”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对“城市剩女”这一群体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城市剩女”群体生存焦虑的类型,深度挖掘焦虑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加强舆论宣传力度,改变传统的婚姻观念;开展婚恋观教育,使女性形成正确的婚恋心态;增加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度,更加尊重个体的独立性等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解决我国的“城市剩女”生存焦虑问题有所裨益,同时对我国婚姻家庭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