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藏族作家阿来的文学观一方面体现在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上,其文学创作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但又超越了本民族的局限,并且更进一步地还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为自己所用;在另一方面,阿来的文学观又具有藏族作家独特的宗教情怀,其许多文本都打上了藏地宗教的烙印。阿来的这些文学思想和观念。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本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盘福东先生的《考古学文化考证的瑶族千家峒》,该文以考古学文化与瑶族迁徙为依据探析千家峒的生成,认为瑶族最早的千家峒在今天湖南临湘市龙窖山。证据之丰富,梳理之清晰,可见其用功之深。本期“文化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口传文化与神话历史”。叶舒宪《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及“写”文化的多种叙事》是他2008年11月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上的主题演讲。文章将20世纪的人类学在“写文化”方法上的文学转向,同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两相对照,揭示学科互动带来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更新契机。通过对儒道两家共同推崇的远古圣人传统的知识考古学发掘,昭示对华夏文明发源起到关键作用的物质符号编码——玉礼器与青铜器组合的由来,彰显四重证据和五种叙事的立体研究范式。彭兆荣《我者的他者性——人类学“写文化”的方法问题》说明人类学的写作概念旨在全面和整体性地把握一种文化,对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概念起到一种拓展和补充的作用。王蓓《史诗〈格萨尔王传〉与口传文化》提出:《格萨尔王传》的诸种口传特征与藏族史籍中关于藏文创制的叙事体现出口传与书写两种不同的文化向度,而认识到口传文化的意义将有助于破除...  相似文献   

4.
“空间批评”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在融合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和女权主义等后现代文化理论。空间批评强调对丈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后现代美学和文化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阿来与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都以族裔身份书写着体现自己民族生存状态和文化记忆的文学。他们的小说是对民族文化形态、生活形态及人性形态的言说。两位作家把民间文学和宗教元素纳入到小说的创作中,突出了他们的民族性但又透露出隐忧。因为在现代性进程中,自己的民族被强势的外来文明冲击,民族文化在流逝,人性在畸变,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这些导致作家身份认同呈现出一种"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6.
从作者到读者——兼论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和读者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在以前的文学研究中,始终围绕作者而建构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等,读者始终处于被遮蔽、被边缘化状态,成为文本意义的被动消费者。自语言论转向以来,作者逐渐淡出文本,直至作者死亡,读者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文本意义的合作者、创造者。由此带来了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一方面,重视读者是人文学者以文化形式参与社会、反抗压制的意识形态诉求,契合了意义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民主化的时代语境;另一方面,强调读者在文学意义呈现中的作用并不是以读者代替作者成为主体,而是强调通过对话与交流建构民主化社会,重树人类生存根基。  相似文献   

7.
马原的先锋派文学以其文本创作的反叛性、实验性及神秘性,在文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反叛性表现在对文本终极意义的消解,把写作视角转移到了写作自身,作家注重的焦点也由内容转向了形式;实验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叙事方式上的实践和探索;他对真实和虚构的消解,对人生社会的原生态的呈现,又使其文本具有神秘性。  相似文献   

8.
河洛文学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域文学,它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开设“河洛文学”课程源于河洛文学的重要文学史地位,它既是传承与弘扬河洛文化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程内容上要从地域视角出发,要选择具有地域文化身份的河洛作家和具有浓郁河洛文化色彩的作品,呈现河洛文学的地域文化传承,并重视河洛地域“小写”的乡邦文学.同时,还应以河洛文化为贯穿主线,防止对河洛文学的人为割裂与偏废,并把品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实地采风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口头传统是“人类表达文化的根”,口传文学(即口头、口承文学)是“与生命相依的文学”,作为文学遗产,它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点和风格。《玛纳斯》作为新疆柯尔克孜族在漫长的口头传统中产生的史诗作品,是其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注重对其“活形态”特点的研究(程式化的特征、演唱者和听众、社会现实)是新疆史诗研究的特色之一,也是对多民族文学样式研究的查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和对口头传承文化的抢救。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文论经历了哲学思维方式转向、语当言符号论转向、精神分析转向、“西马”转向、人类学转向、文化研究转向、后现代空间转向等重要过程之后,似乎出现了一种学术的偏颇:骨感的理论与鲜活的文学日益骨肉分离,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渐行渐远,文学文本细读与分析遭到忽略,以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苏源熙报告》(2003)有此无奈的概叹:  相似文献   

11.
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试图唤醒沉淀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碎片,从而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原乡神话.由于小说文本对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之间张力的精彩呈现,这种神话建构并未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张力叙事不仅使自然丰富的人性得以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也从文学史的角度重写了乡土小说的传统叙事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化时代借用新叙事学“视窗”概念,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开启文学研究及其意义阐发的多元之窗。借助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论等理论方法,可以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莎士比亚《暴风雨》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当代西方文论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烛照,能够矫正当前文化研究转向后忽视文学本体的理论偏颇,践行文化语境与文学文本研究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提升我们对人类精神结晶——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获得到世界性身份认可的中国作家,莫言的成功得益于立足本土文学传统,有机地融合、化用外来文学资源,创造出了具有独特审美个性和世界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莫言受福克纳的影响和启迪,改变了固有的文学观念,获得了关于故乡的写作灵感,建构了自己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展了想象空间。他运用寓言化的写作方式,巧妙汲取隐喻、象征、荒诞等现代小说手法,通过复义性意象,戏谑的情境和黑色幽默、狂欢化的语言,完成了对历史和现实的表象的超越,使文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蕴和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学与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双向关系.河洛文化对河洛文学精神品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洛王都文化生成了河洛文学的权力意识,苦难意识、历史兴亡意识;河洛理学文化构造了河洛文学的理学主题和独特的人物形象;河图洛书文化塑造了河洛文学的神秘奇异风格.河洛文学捍卫和坚守了河洛那方土地上的地域文化,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寻根文学成为主流,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浙军"、"陕军"、"川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化文学.当时作家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积极寻找文学创造的源泉,借本土文化的力量拯救当时的文学,并将写作目光投向了历史,将文学置身于民族文化土壤.作家们开始重视日常生活以及相关地域文化,认识到地域民俗风情和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是艺术的土壤,野史、传说、民歌、民情风俗等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华,他们寻找到了民族文化的"根"与文学的契合点,为处于"伤痕"之中的文学找到了皈依之处.  相似文献   

17.
民族志是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考察后用于书写“异文化”的主要文体,也是现代多元社会中传播不同民族形象的主要媒介。20世纪30年代后,功能主义学派的兴起使得文化研究转向了在社会现实中的功能研究。虽然各自的理论稍有区别,但马林诺夫斯基和德拉克里夫·布朗分别以自己的经典民族志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都对以往文化研究中那种企图追踪、重塑文化历史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而认为人类学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对现存文化和社会的分析说明。到了格尔兹以后,则又出现了对民族志写作的符号学转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揭示出了地域文学中的“时空悖论”;空间,即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相比它所独具的地方性,时间,即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相比之所共有的时代性,于是窨的地方性特色要通过时间性的传统文化来表现,时间的时代性价值要通过空间性的主流文化来体现,四川省著名的地域文学作家,“巴山作家群”90年代的代表作家贺享雍的新作《怪圈》,对解开这个“时空悖论”的纽结,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创作探索;化时空矛盾为审美张力,变民俗文化为艺术表达,寓主题象征于自然风物,用现代叙事讲传统故事。  相似文献   

19.
地域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切入点。文化地理学认为作者通过在文学作品中描写、阐释地域空间,从而表达主观的地区经验,以此宣告自身的地域身份意识与归属感。诗人对特定地理空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诗歌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面对同样的齐鲁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诗人因性格气质和人生境遇不同,在诗歌中建构的齐鲁地理文化空间呈现出多样性。此外,不同群体对齐鲁地理文化空间的感受和书写也呈现出差异性。齐鲁本地诗人重在书写乡村生活的衰败和皈依之情;而外来诗人常以“他者”眼光关注齐鲁壮美的自然地理和深厚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20.
从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变化轨迹的视角,通过对1978年以来知青作家部分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及“老三届”文化热价值导向的研究,提出“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系在“知青文学”价值追求中的意义;分析了知青历史参与者不同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差异;考察了在80~9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背景下,知青文学价值尊崇的不同倾向,价值标尺的转移与确立;探讨了文学、价值取向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