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禁忌语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规范并约束着人们的言语行为和社会交际,它的产生和语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面子原则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禁忌语的产生、禁忌语的表现手法以及英汉禁忌语在表达方面的差异,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交流,避免误解与冒犯。  相似文献   

2.
委婉语的形成起源于禁忌,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文章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基点,对英汉委婉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英汉委婉语的共同特征一时代性、民族性、含蓄性、模糊性、诙谐性。  相似文献   

3.
徐明 《科技信息》2010,(32):I0390-I0391
本文禁忌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禁忌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本文从数字禁忌、颜色禁忌等方面对英汉语言禁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减少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禁忌语造成的交际障碍.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语言交际过程中两种特殊的替换形式,是很有趣的语言现象,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产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被保存下来的古代有关禁忌和委婉的文献资料以及对这两种形式的深入探讨,对于我们研究社会历史、语言学史和社会语言学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禁忌语、委婉语性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语是禁忌的一个组成郝分,禁忌的对象是语言;有时它和它直接指称的事物一起成为禁忌的对象,有时它直接指称的事物不一定是禁忌的对象。禁忌语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语言灵力的敬畏,又从对语言灵力的敬畏发展为对人的敬畏。委婉语因禁忌语的存在而存在,委婉的对象是禁忌的词语,它不在乎是否说得恶毒,而在乎是否避免了直接提及禁忌的词语。委婉语通过换用别的说法、避免直接提及禁忌的词语来取悦于神或人,从而使说话人避免遭受语言灵力的惩罚和社交中人们的鄙视。  相似文献   

6.
通过具体分析英语委婉语的禁忌心理,我们了解到: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广泛使用是由于人们不同的禁忌心理需要。同时,它也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孤立存在,因而英语委婉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禁忌语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语言现象,其产生和使用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制约并渗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英汉禁忌语在语音、词汇等方面相同之处和名字、数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对比分析,旨在了解掌握英汉禁忌语知识的基础上,避免因不同的禁忌引起的文化冲突,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交际场合,尤其在跨文化的交往中,谁都会遇到禁忌的问题,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达到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削弱令人不快的或不便明说的禁忌语所带来的敏感性和刺激性,使得语言变得优雅,含蓄,中听,本文阐述了汉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禁忌语,主要范围大致为:1.生、老、病、死;2.性和排泄以及人体某些部位;3.宗教和宗教信仰;4.英语中的种族与汉语中民族及性别歧视;5.咒骂和猥亵语.通过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英语禁忌语,以期中西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忠实的镜子。不同的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本文拟从言语禁忌的宗教性、阶级性、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来探讨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禁忌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不同社会的人们的一种约定俗成。在社会交际中具有类似法律和禁令的作用,会影响社会之间的关系。文章从禁忌语的特征,类别和影响禁忌语的因素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禁忌是一种兼具法律性质和宗教性质的社会规范。彝族这一古老的民族有着众多的禁忌,这些禁忌中蕴含和体现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在梳理彝族传统禁忌中的性道德行为规范、婚姻家庭道德规范、社会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生态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分析了彝族传统禁忌对彝族道德状况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利娜 《科技信息》2011,(19):182-182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结果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对比汉英中的禁忌语,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蚌埠市春节禁忌习俗主要有饮食禁忌、语言禁忌、行为禁忌和性别禁忌等四个方面,它通过口头传授及行为示范的方式得以传承,传承的原因主要是恐惧、愚昧和迷信心理的驱使、从众心理的支配和影响、依赖心理的需要和实际益处的体现。在传承过程中,这些禁忌习俗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强制性和约束性正在逐渐减弱,自愿性和选择性则在增强,其带有的迷信色彩也在逐渐减少,这与蚌埠的地理因素、城市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段萍 《科技信息》2007,(3):133-133,138
Taboo,as a social phnomenon,exists in every culture,and it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culture.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study and analyze early English taboo from its orgion and type.The focus of the study on it is the type of taboo.Furthermore,the author also shows that Modern taboos are motivated more by notion of decency,politeness,decorum and communicative appropriateness than by pure fear sense of danger in earlier taboo practice.They reflect the sensitivity and respect of others' feelings.in 4 aspects  相似文献   

15.
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中间,实行社会控制的不仅仅有法律,还有基于传统之上形成的一套社会控制系统,它在本民族内部充当了社会控制的功能,起到了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而这一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一些少数民族民间社会组织的习惯法效力、禁忌暗示以及日常生活中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习俗即民族成员的社会化过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云南壮族民族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律之外,在本民族长期历史环境下自发形成的,为维护生产、生活、群体利益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其产生于壮族各种宗教禁忌,宗教禁忌是习惯法的法源。云南壮族习惯法有其本身固有特征,内容也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7.
珞巴族的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珞巴族是一个长期生活于喜玛拉雅山林的山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珞巴族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因而决定了珞巴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长期同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珞巴族发明了适宜于农耕的物候历,创造了数年轮休的“轮耕制度”。在狩猎活动中,根据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有选择地捕猎,有效地保持着与大自然的平衡。珞巴族传统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为基础的古老信仰,对山林湖泊、高山大川充满敬畏,认为是精灵神鬼的居所或本身就是神灵的化身,人们不会轻易冒犯以免带来灾祸。敬畏引发祭祀,祭祀强化为禁忌,进而积淀和内化为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誓约与规条。珞巴族在生产生活领域中对神山圣湖以及动物植物的禁忌,保护了喜玛拉雅山林珍禽异兽和动植物的生长,保持着高原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神话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入手,来探讨在神话中禁忌和以"好奇心"为内驱力的反叛类型:产房禁忌与反叛;复活禁忌与反叛;造物禁忌与反叛;神明禁忌与反叛;言语禁忌与反叛。分析每种禁忌与反叛的缘由,最后挖掘出他们背后深层原因:在神话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禁忌,其本质都可以归结到性禁忌之上,而相应地,针对它们而发起的各类反叛也不过是性反叛的多种表现形式,是基于原始社会生殖崇拜而来的性的力量,这力量是如此强大,不仅推动了从母权制到父权制这一世界性的变革,更透过巫术和宗教,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领域里都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广义的生人神话,除了胎生以外,还应包括化人、造人等叙事。在母系氏族社会,创造人类的女娲、依罗娘娘等被尊奉到很崇高的地位;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女性的命运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样作为生人神话主角的女性形象,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丧失了人形。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却是某种为女性主角特地设置的禁忌,通过禁忌而使女性命运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