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文学史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以文学作品在时间上的线性发展序列为中心目标,寻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进程。其文学史观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种:通过史料考辨来坐实作家、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具体联系的实证主义文学史观;从语言、文体、风格等角度透视文学内在形式变迁的形式主义文学史观;强调社会历史发展呈一元论模式的进化论文学史观;强调以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尖锐对立为基础的阶级论文学史观等等。上述文学史观虽然各有偏重,但无疑都可以看出时间性向度的述史线索。而笔者在本文引入的互文性视角的文学史观,以符号系统的共时结构去取代文学史的历时性进化模式;放弃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有两条叙史线索;文学线索与思想线索。前者指文学发展的自然脉络,后者则指架构文学线索的思想框架。在文学史研究中,思想线索有几种基本模式,如原型模式、进化模式、规范化-反拨模式和综合模式,思想线索对于文学史的整合作用,具体地在作品的主题、文体、发展规律和作品内蕴等方面的阐释中体现出来。思想线索的问题,应作为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议题来认识。  相似文献   

3.
赵雷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31-34
文学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史”的序列性、规定性解释系统反过来会破坏作品原初存在的“活性”成分。为此,我们不得不用“原生态”的理论来回溯作品的历史情境,以期减少必定存在的文学性的散失。《世说新语》之于魏晋文学研究,恰是一个难得的“原生态”视角。这个视角对于研究魏晋文学的重情色彩、玄言诗在东晋的繁荣、山水诗歌的萌动等文学现象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探究文学的发展演变,是他律思维模式下的文学史研究的主要操作方式。即使在研究中不持以单一思想决定论,这种操作方式也蕴涵着因果律的思维特点,在宏观视野下将文学演变看作思想史发展的一种表征,在微观视野中将作家的思想观看作具体文本的意蕴所在,从而在文学史叙史中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如果我们对这种思维观念不简单冠以“本质主义文学史观”的帽子,将由此操作方式而得的结果只当作众多理论假设中的一种可能,那么问题首先还不在于能否将文学发展当作思想史进程的一种结果,而在于文学的“思想性”是否与思想史中的“思想自身”具有同一性,比如: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发展是否对应于此阶段的思想发展?作家的思想是否与作品的思想同一?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布依族文学史》的成书源流、编撰体例原则、文学史分期、作品分类以及编者的文学史观等问题。《布依族文学史》是对前期两部同名文学史的综合,对布依族从古至今的文学历史进行一次梳理,从口头文学到近现代的作家书面文学,编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起至当下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对现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进行评析,并介绍相关的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求索历程,现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并能从文学史的角度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从微观到宏观,从宏观到微观地看待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感受力、鉴赏力,培养起一种宏大的文学与史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从体例框架、研究视角、史料角度入手,阐述了蒙古族地域文学史的编写特征。蒙古族地域文学史的编写者以地域文学发展演变为线索,时代为序,体裁为纲,展现了各地区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作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鉴于地域文学史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以后的地域文学研究应突出各地区文学之间的差异及他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同时需要开拓研究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中国"一词不仅是现实所指,更是历史的概念。历史意义上,"中国"一语曾内含民族文化的"沙文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入了新型的民族关系,即平等、团结和相互尊重。其间,不同民族文化都得到了认同。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各族文学共同参与构建的文学史,其间不同民族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研究要注意凸显不同民族作品背后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了解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作品。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的编写以文学观念为逻辑前提,编写者应该运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思想,按照当时人所理解的文学观念去客观描写当时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此外,还要有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认识,各种文学史观念都有其合理成分,同时存在认识的局限,编写者应尽量使自己的文学史观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和文学史自身的逻辑。要想清晰地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应注意做到文学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主要从作家作品读者三个方面进行文学研究,尤其重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作品只有被读者接受了,才完成创作过程,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等读者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考虑在内,指出并承认了对作品不同理解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文学审美活动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就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接受美学还力图从作品中的不确定因素来寻求对于作品的不同理解的原因,又为见仁见智现象找出了客观依据。下面就从古代解诗的迥然不同来谈谈接受美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汉语外国文学史的编写除了注重文学经典的“文学性”外,关注点逐渐从文学层面扩展到文化领域。本文以汉语外国文学史对19世纪英国女性作品、通俗文学等的重新审视、评价为例,从女性主义和大众化两方面人手,探讨文化因素对汉语外国文学史编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受到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启发,朱莉娅·克力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一部作品里的符号都与未在作品中出现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交织,每一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互相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庞大辐射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许多学者如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哈提姆都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多层次的界定和分类。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互文性理论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中国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的提出要求译者将文本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中加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蕴和内涵。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雁"这一意象的翻译,从而进一步证明将互文性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苏青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但由于她的作品疏离政治,未能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并且采用了女性叙述视角,所以为许多文学史家有意地遗漏。为了还文学史以历史的真实,本文从分析其性格入手,就新旧雅俗的有机结合及自觉、独特、深刘的女性意识两个方面探讨苏青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史论著作及其修订版。重“写”文学史,最终要落实到文本纂写环节上来,即体现为一种文本活动。因而写作的特性在直接决定了文学史的不真实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其修改的可能。本文通过《中国当代新诗史》前后版本的比较,从变动当中着重探讨文学史写作问题中所包含的时间(当代)与历史、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矛盾,并由此深入到文学史观的高度来回望当下的文学史写作,以兹为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的写作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4,(4):116-118
<正>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译本在中国出版之后,赞誉之声有之,贬抑不屑之态也不乏其人。后者往往导致顾彬本人愤愤不平,因为他认为批评家都是在用其文学史的中译本来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而很少有评论家能从德文原版的角度来进行评判。而笔者倒认为批判者和赞颂者都缺少从文学史学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笔者不揣鄙陋也对其进行论述。一顾彬在其所著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自我优越感是存在的。他的优越感首先来自他研究中国文学的年限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文学”绝非一个望文生义的时间概念,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可以借助它从当代文学清晰地划分出“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文学”等三个不同历史时段。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历史起源来看,“新世纪文学”与“新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一个“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命题。  相似文献   

17.
自译介到国内之日起,戴维·洛奇的《小世界》就被看作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但是,无论从文学理论角度还是从文学史角度,这种看法都未免失之简单化。无论从“互文性”还是戏仿等手法来分析,该小说都是一部继承了英国讽刺小说传统的现代杰作。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写作就是选择一条开启文学之门的路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这路径在50、60年代是革命化、阶级论,在80年代是启蒙、人的文学,在90年代是审美、现代性,新世纪则是还原、历史化。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个审美主义与意识形态相生相克的建构过程,一个文学史家与作家作品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反思摹仿论的时候,人们趣来越多谈及审美虚构。但“现实”也是一种虚构,一种文本。这样,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就主要不是摹仿而是文本间性,本文主要从文本间性分析审美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苏青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但由于她的作品疏离政治,未能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并且采用了女性叙述视角,所以为许多文学史家有意地遗漏。为了还文学史以历史的真实,本文从分析其性格入手,就新旧雅俗的有机结合及自觉、独特、深刻的女性意识两个方面探讨苏青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