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省际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和人口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从事职业等因素对其流入地区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仍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省际流动的主要流入地,而西藏、新疆等民族省区也吸引了一部分少数民...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人口流动的趋势和流动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通过对比2000—2010年三地人口的流入流出的数量及占总流出量的百分比,反映出京津冀地区人才呈现单向流动趋势即河北向天津和北京方向流动活跃;通过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反映流动人口的学历状况,进而分析京津冀区域人口流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甘肃省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甘肃省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进行测度分析,揭示了两大系统的关联关系。研究表明: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两系统关联度较高,且两系统各指标间相互影响较强;虽然人口结构各方面对经济发展关联度均较高,但从各指标来看,十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城乡人口比对经济发展影响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各方面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促进强度不一,经济结构和收入差距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较高,经济水平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促进作用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金三角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程度,测算47个县区两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从时空演化视角分析该区域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内在关系变化情况.得出结论:(1)黄河金三角地区人口结构中城乡结构与经济体系的综合关联度最大,而文化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小.(2)经济发展系统中收入水平对人口结构影响最大,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其影响最大.(3)黄河金三角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10年间耦合程度较低,低水平耦合阶段地区占74.4%,仅义马市与盐湖区由拮抗阶段上升至磨合阶段.研究区内拮抗和磨合阶段地区呈倒"T"型分布.(4)2000—2010年研究区协调程度较低,低协调度区由原来的91.5%下降至87.2%.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结构特征、流动特征等角度描述了东北边境县流入人口的基本特征,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研究东北边境县流入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东北边境县流入人口无明显性别差异,流入人口超过一半40岁以上,受教育程度较低,务工经商是流动的首要原因,流入人口具有较强的城市居留意愿,流入时间、性别和流动模式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个总体指标对我国1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的受教育程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并计算教育基尼系数来衡量各民族教育公平程度,用数据呈现了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最后分析了受教育程度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说明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宝鸡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数据对比、空间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宝鸡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地域差异、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00年,宝鸡市的老龄化特征已十分显著;人口年龄结构地区差异明显;市中心区老龄家庭比重较大;年龄中位数、老龄人口密度、迁入人口数等与老年人口比重关联度较大。结论宝鸡市中心区人口老龄化特征显著,且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人口流动速度和流动范围逐渐加大,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特别是在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和繁荣使得各地布商、劳务人员纷纷涌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也带来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曹志杰  蒋丽萍  周可心  吴静 《河南科学》2023,(10):1488-1497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数理公式推演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省际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识别出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表明:((1)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在不断增加,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整体呈现“中间低、两端高”的分布;(2)流动人口对于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发展存在规模和结构效应,改变地区人口数量、影响地区生产效率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3)流入人口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影响,而流出人口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影响,流出人口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负面影响大于发达地区.因此,发达地区应助推人口回流趋势,转移中低端产业和低技能劳动力,疏解人口过密压力,实现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欠发达地区应把握人口回流和产业转移的机会窗口,精准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人才进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是区域人口总体的空间活动能力,它是表征区域发展活力的综合指标.不同形式的流动人口有着不同的“力当量”,一个区域的人口流动能力是其内流力、对流力和回流力的当量和.2005年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省级尺度上的人口流动能力在整体上属于中等偏弱,且自东向西梯度递减;在结构上以内流力为主体,回流力次之,对流力又次,内流力受人口规模制约,回流力与区域教育、旅游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关,对流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有关;我国省级尺度上的人均人口流动能力和地均人口流动能力均偏弱,但人均人口流动能力的梯度差异不明显,地均人口流动能力的梯度差异明显;GDP和城市化率对流动能力具有协同推进作用;流动能力与市场化指数、创新能力指数、文化资本指数、发展指数等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可为文化产业中心布局和遏制不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北贫困边远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总体比较落后、地域特征明显;观念比较陈旧、经费严重不足;民族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等特征及其成因,提出了4条建议:国家设立“西北边远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发展”项目;在民族聚居区教育界开展学校体育地位与作用的大讨论,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在教育经费中划定体育专项,并专款专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这些地区学校体育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和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12.
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区县单元流动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特征与其城镇化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如下。1)全国各区县平均近程流动比重最大,中程次之,远程最小。各地区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特征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近程流动为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内蒙古边境地区以中程流动为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北地区以远程流动为主。2)近程、中程、远程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不同,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近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高度负相关区域多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和省界地区;中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高度正相关地区主要位于中国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区以及东南丘陵地区;远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或省界地区,其他地区远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3)近程流动比重高值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吻合,中程流动比重高–低集聚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存在"中心–外围"结构,远程流动比重高值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13.
南疆是新疆推行双语教育最关键的地区,也是制约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短板"。少数民族双语师资短缺、双语教师质量不高一直是制约双语教育的"瓶颈",再加上新疆各地区双语教育的教学起点不尽相同,教学模式差异较大,造成了南疆少数民族小学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不高,进而无法完成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为研究对象,对兴义地区近现代教育的发展、繁盛与贡献的研究,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历程。民族地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发挥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途径,也是影响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国家支持西部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当前贵州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国省、地两级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素质、人民生活、社会水平三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三个多民族省和七十七个地级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进行了度量分析,对各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分布状况、差异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女童教育是人权问题、人口问题、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一直是整个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难点。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处桂东北山区,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学校布局分散,校点多、班额小、办学条件差,但自90年代以来该县在红瑶女童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采取寄宿制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女童教育的质量,促进了红瑶女童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一个缩影,总结其办学规律,找到进一步搞好女童教育的对策,将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开创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对南宁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城市融入教育研究发现,其实施有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的特点,也存在财政支出压力大与公办学校接纳能力有限的劣势;既有南宁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与国家政策上重视、地方响应迅速有效的机遇,也面临随迁子女教育质量难保证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强、教育规划与管理难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并存中,利用区位优势,借鉴毗邻地区成功经验;巧用文化凝聚力,推行社区融入教育;紧追经济发展劲头,增加财政收益,缓解教育支出压力;挖掘公办学校接纳潜力,规范民办学校管理等方式促进南宁融入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东莞市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的日益增多,新莞人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了一项崭新的研究课题。2011年对东莞不同镇区的四所学校一至六年级的新莞人学生家长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与2007年类似的调查结果相比,新莞人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教育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新莞人子女在莞的成长环境依然存在不少隐忧;家长的教育期望不当,教育行为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利用土地资源是评价一个地区剩余或潜在的土地对未来人口集聚、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承载能力,其数量和空间分布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发展潜力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2011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人机交互判读解译江西省土地利用数据并结合江西省DEM数据,分析得出江西省赣南苏区可利用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赣南苏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总量5 845.02 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9%;(2)各县(市、区)域之间可利用土地资源数量和空间分布不均衡;(3)经济发展较好并且人口密集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高,可利用土地资源少,反之则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