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ST)对胰腺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相偶联.以大鼠胰腺β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荧光测钙技术和膜片钳技术,研究了胞外SST对胞内钙离子信号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细胞外液有钙时,胞外SST可减少由去极化产生的胞外钙离子内流;而在细胞外液无钙时,胞外SST通过动员胞内钙库释放而引起胞浆内钙离子浓度显著增高,并触发胰岛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在单个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上,采用钙显微荧光测量方法,测量了咖啡因对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Ca2+外液中,咖啡因(1mmol/L,10mmol/L,40mmol/L)对细胞的自发振荡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不表现自发振荡的细胞,咖啡因能引起钙浓度的升高或钙振荡.在无外钙条件下研究连续咖啡因刺激引起的钙浓度变化,发现胞内钙库易排空,但随后的含钙咖啡因刺激仍可引起钙升高.同时,在无外钙条件下施加咖啡因可检测到激素的分泌,表明由咖啡因导致的钙库释放可以独立地触发分泌  相似文献   

3.
新鲜分离的北京鸭胰腺腺泡细胞中的功能性受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新鲜分离的北京鸭胰腺腺泡,用胆囊收缩素八肽(CCK-8)、乌拉胆碱(Beth)、血管活性肠肽(VIP)进行刺激,检测淀粉酶的分泌。发现CCK-8,Beth可剂量依赖性地刺激淀粉酶的分泌,而VIP对分泌没有刺激作用。CCK-8对分泌刺激作用的量效曲线呈“钏罩”型。由此可见,在新鲜分离的北京鸭胰腺腺泡细胞中存在CCK受体和胆碱能受体,不存在功能性VIP受体。  相似文献   

4.
以芸苔属植物青菜为材料,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研究了胞外pH(4.5,5.8和8.5)对花粉质膜内向K^+通道的调节。在胞外pH为5.8的条件下,电流,电导和不依赖于电压的最大电导均为最大,pH=4.5时稍小,而pH=8.5时显著小于前两者。随胞外pH的升高,Kin^+电流的半激活电压向更负的方向偏移;pH对Kin^+电流的激活动力学有显著影响,pH愈低,电流激活速度愈快。胞外pH对内向K^+电流  相似文献   

5.
对浑球红假单胞菌(Rps.sphaeroides)P4菌株的卟啉合成与分泌进行了研究.经过在RCVB培养基中的增殖生长与产卟啉液MixtureI中的诱导,P4菌可以产生较高含量的卟啉.通过研究分析各种外界因子对卟啉合成与分泌的影响,确定了有利于P4菌合成与分泌卟啉的培养条件,包括光照、适当的底物浓度、较低的Fe2+浓度以及培养程序和培养时间等.为进一步研究菌叶绿素和细菌色素代谢机理、为P4菌用于卟啉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应用松果腺细胞改良染色法(Achucarro-Hortegastaining),证实了黄鳝脑部存在松果腺复合体。光镜(HE染色)及电镜切片的研究结果表明,黄鳝松果腺复合体由终囊、松果体柄和背囊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包含有类光感细胞、支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细胞类型。类光感细胞包括外节、内节、胞体和基突4个组成部分,其形态结构与脊椎动物眼中的光感细胞极其相似。由于类光感细胞中分布有大量的分泌样颗粒,故而推测黄鳝脑部松果腺复合体具有感光与分泌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7.
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法国鹌鹑脑垂体神经叶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脑垂体神经叶由无髓神经纤维及末梢、垂体细胞,室管膜细胞、毛细血管、结缔组织构成,无髓神经纤维末梢内含许多神经分泌颗粒,大多终止于有孔型毛细血管的基膜外,这为分泌物质放入血提供了有利条件,神经叶中漏斗隐有面有一层室管膜细胞,室管膜细胞基部与神经末梢紧密相接,此外胞质中可见微吞饮小泡,因此认为,室管膜细胞可能参与社会分泌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羊草小孢子发育和雄配子体,主要结论如下:(1)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孢子为平面型,单核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细胞壁,对PAS染色和苯胺兰染色诱导荧光均呈负反应,成熟花粉粒为三细胞,细胞内贮藏丰富淀粉粒。(2)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绒毡层细胞属分泌型,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绒毡层细胞具一或二核,在单核小孢子早期,绒毡层细胞有向花药腔肥大增生和绒毡层细胞互相融合形成变形绒毡层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无机硅壳类纳米颗粒对细胞的毒性检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MTT分析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成像系统研究了无机硅壳类纳米颗粒,包括无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NP)、二氧化硅壳荧光纳米颗粒(FSiNP)以及二氧化硅磁性纳米颗粒(MSiNP)对COS-7细胞、HNE1细胞和MCF-7细胞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无机硅壳类纳米颗粒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没有明显的影响,从而为无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