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沉积微相与产能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对指导榆科地区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通过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榆科地区物源方向来自西北和西南;同时通过颜色、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测井相和地震相等多种相标志共同确定榆科地区东三段沉积期发育非典型曲流河沉积相,发育河床、堤岸和河漫三个亚相,边滩、河床滞留沉积、决口扇、溢岸砂和泛滥平原五种微相类型。沉积环境控制发育的储层结构类型,是影响储层产能的关键因素。物质供应充分、沉积水动力较强、水流稳定、砂体发育的区域,产能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以岩心观察及分析资料为基础 ,结合测井、录井和油田动态资料 ,研究了渤 2 1断块馆 33 - 42 沉积单元的沉积相类型 ,亚相、微相划分及其特征 .认为该区馆 33 - 42 沉积单元均属曲流河沉积 ,进一步划分为河床亚相、河床边缘亚相和泛滥平原亚相 .其中河床亚相为本区最有利储油相带 ,河床边缘亚相为较差的储油相带 ,泛滥平原亚相不具储油条件 ,常作为隔、夹层出现 .其次 ,在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 ,分析了馆 33 - 42沉积单元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状况及纵向演化规律 .  相似文献   

3.
以岩心观察及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录井和油田动态资料,研究了渤21断块馆3^3-4^2沉积单元的沉积相类型,亚相、微相划分及其特征。认为该区馆3^3-4^2沉积单元均属曲流河沉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亚相、河床边缘亚相和泛滥平原亚相。其中河床亚相为本区最有利储油相带,河床边缘亚相为较差的储油相带,泛滥平原亚相不具储油条件,常作为隔、夹层出现。其次,在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馆3^3-4^2沉积单元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状况及纵向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野外露头追踪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露头直观性识别厘定了中下侏罗统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界面.通过对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沉积相特征进行解剖,识别出研究区共发育9种岩相和5种典型砾石质辫状河岩相序列组合,并判断出古气候经历了干旱向温带潮湿气候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依据典型岩相标志分析,在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沉积中划分出辫状河道和河漫滩两种沉积相,进一步识别出河床滞留、心滩、泛滥平原、河漫沼泽和河漫湖泊等沉积微相,最终建立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的沉积序列,探讨了基准面不断上升的砾石质辫状河沉积体系模式.该研究成果可为准噶尔盆地勘探目标的优选提供地质依据,也可为该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高媛  王琛  田雷 《科技资讯》2013,(2):83-83
本文着重利用岩性标志和测井相标志对研究区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类型及展布进行研究,认为本区长2油层为一套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平原由分流河道、泛滥平原(包括河漫津,河漫沼泽寻),天然堤和决口扇等微相构成,其中分流河道和天然堤微相构成斌亚相的主体。研究发现,在剖面上分流河道和河道间微相(天然堤,决口扇和河漫沼泽)相互叠置出现,平面上分流河道呈分支的条带状展布。  相似文献   

6.
孤岛油田中二中区馆陶组上段第三砂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并综合利用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粒度分析、铸件薄片、电镜分析等资料,对孤岛油田中二中区馆陶组上段第三砂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油田研究层段属曲流河沉积,又可将其细分为4种亚相(河道亚相、河道边缘亚相、泛滥平原亚相及废弃河道亚相)和7种微相(河道砂坝微相、河道充填微机、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河漫滩地微机、河漫洼地微相和废弃河道微相)。根据砂层划分结果,对其中4个砂层的沉积微  相似文献   

7.
以野外露头、岩心描述、电测曲线研究分析为基础,结合二叠系盒8、山1段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特征,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山1-盒8段地层由下至上发育曲流河三角洲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其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等4种亚相类型;在对沉积相进行识别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纵向上标准单井综合柱状图和南西-北东、西-东两个方向的沉积相连井剖面,可知从山1段到盒8段,由下至上表现出由曲流河三角洲转变成辫状河三角洲、水体由深变浅、物源向湖盆推进,整体呈现进积型三角洲沉积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并综合利用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粒度分析、铸体薄片、电镜分析等资料,对孤岛油田中二中区馆陶组上段第三砂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该油田研究层段属曲流河沉积,又可将其细分为4种亚相(河道亚相、河道边缘亚相、泛滥平原亚相及废弃河道亚相)和7种微相(河道砂坝微相、河道充填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河漫滩地微相、河漫洼地微相和废弃河道微相)。根据砂层划分结果,对其中4个砂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全面地进行了分析,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岩心观察入手,综合运用地质、测井曲线及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详细研究了飞雁滩油气田明下三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飞雁滩油气田明下三段属曲流河沉积,可细分为河道、河道边缘、废弃河道和洪泛平原四个亚相。其中.主要发育废弃河道和洪泛平原两个亚相。这两个亚相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废弃河道、废弃河道边缘、河漫滩地和河漫洼地四个微相,由构造特征及少量的试气资料分析发现,天然气主要分布于废弃河道微相中,其次是废弃河道边缘微相和河漫滩地微相,河道边缘亚相是较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0.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古生物鉴定、测井解释及地震分析等资料和手段,在断陷湖盆中识别出一种特殊的沉积模式:洪水-漫湖-下切谷沉积。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惠民凹陷临南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下亚段可划分为2个层序。层序一时期,湖盆初始发育,水体不稳定,划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发育了洪水-漫湖沉积。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洪水水道和砂泥混合坪沉积;湖侵体系域,洪水水道消失,主要以泥坪沉积为主;高位体系域主要以砂坪和砂泥混合坪沉积为主。层序二时期,湖盆逐渐趋于稳定,研究层位沙三下亚段只发育了低位体系域,全区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和远砂坝微相,同时,在低位体系域湖平面下降过程中,层序一时期消失的洪水水道复活,在三角洲前缘沉积基础上发育下切谷沉积,分为下切谷水道、水道天然堤和水道间漫溢微相。在纵向上构成洪水-漫湖-下切谷沉积模式。有利砂体主要发育于层序一的砂坪和洪水水道微相,以及层序二的下切谷水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远砂坝微相。其中砂坪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连片性较好,洪水水道和下切谷水道砂体为孤立条带状发育。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收集大量钻孔资料,编制并分析了倾向沉积断面图、走向沉积断面图以及砂体等厚图。在此基础上,结合岩石成因标志和垂向层序,识别出元宝山组主要沉积相类型有:冲积扇相、湖泊相、扇三角洲相及河流相。然后,分析了其沉积环境演化,即经历了冲积扇-湖泊-扇三角洲-河流的演化过程。最后,阐述了元宝山组的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12.
运用沉积地质特征和沉积地化特征的综合手段对准噶尔盆地东部晚石炭世沉积环境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西部的东道海子凹陷和阜康凹陷为近海的咸化湖沉积,烃源岩主要发育暗色泥岩、沉凝灰岩、泥质灰岩;南部的三台凸起、吉木萨尔凹陷和博格达山前带主要为滨浅海和泻湖沼泽环境,烃源岩主要发育暗色泥岩、沉凝灰岩、灰岩;北部的石钱滩凹陷和五彩湾凹陷主要以海陆过渡相泻湖沼泽沉积为主;中部地区主要河流和陆内湖泊为主,烃源岩主要发育暗色泥岩、炭质泥岩、煤等。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沉积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各组的沉积环境不尽相同,沉积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别.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测井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及各种分析鉴定化验资料,在岩性分析和沉积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河口湾与潮坪沉积体系.在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解释和地震相特征,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分布特征并建立了柴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盆地边缘的马北、马西和平台地区一带主要以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为主,靠近湖盆中心的南八仙、冷湖Ⅵ号和Ⅶ号、鄂博梁等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或前缘相带。路乐河组(E1+2)冲积扇较为发育,辫状河相对发育;下干柴沟组(E3)主要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到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是一个辫状河向辫状河三角洲演化的水进沉积序列;上干柴沟组(N1)和油砂山组(N2)发生进一步湖侵,湖盆扩张,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交互沉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北缘古近纪—新近纪从物源区向盆地中心发育的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模式,并探讨了沉积体系演化过程及其油气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concentrations and compositions of hydrocarbon contaminants, and molecularmarker indices in modern sediments from a core in the major reaches of the Pearl River were investigated. The sedimentary record of hydrocarbons in the core, in combination with 210pb-dating,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ollution history of hydrocarbon pollutants in the Pearl River in the past 100 years.  相似文献   

16.
沉积过程的分析是从沉积成因角度恢复和再现地质体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是阐明沉积地质体形成机理的重要研究手段。基于沉积过程的储层表征以沉积成因为切入点,通过合理的重建储层沉积过程表征储层,更有利于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近年随着沉积学的发展及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的进步,沉积过程的研究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利用现代沉积提供的不同时段沉积影像资料,获取不同时期沉积特征进而重建连续的沉积演化过程;通过物理沉积模拟实验,在短时间内再现和重建沉积过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给定合理参数的前提下定量模拟沉积过程;利用露头结合探地雷达,精细刻画储层内部结构,进而探讨沉积过程理解储层形成机理;在地下密井网条件下,应用多井所揭示的沉积构型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结合地震连续切片成果,明确储层三维空间展布,在沉积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其演化过程。各种研究方法为储层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各方法又存在其自身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储层沉积过程的研究应在完善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发展,综合多方面的资料,借鉴不同方法所给予的启示,最终合理的重建沉积过程更好的表征储层并揭示储层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小海子剖面是盆地石炭系出露最全最好的地区,对该剖面的研究将有助于解析该套地层.根据野外观察、室内分析,认为小海子剖面上泥盆统-石炭系主要为一套浅海相沉积体,下部主要发育浪控碎屑滨岸,中部为开阔台地、潟湖、局限台地等混积环境,上部为一套厚层的蒸发台地环境膏岩,顶部则呈现出混积的局限台地特征.结合盆地地层展布和构造演化,认为小海子剖面上泥盆系-上石炭统沉积自下而上可分为碎屑岩、混积、膏岩、混积四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辽吉裂谷沉积建造特征认识,结合吉南地区的资料将辽吉裂谷划分为三套沉积建造:早期(下部)陆源砂泥质—火山碎屑岩建造;中期(中部)碳酸盐建造和晚期(上部)碎屑岩,建造清楚地反映了辽吉裂谷从拉张断陷快速沉降到慢速沉降直至消亡收缩的从海进至海退的整个大的沉积旋回的演变过程。这一理论在辽吉裂谷寻找矿具有广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分布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使沉积微相分析的精度与可靠性较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有明显的提高。方法 运用MATLAB语言编制了软件包,定量研究了长62分流河道微相向长61曲流河道微相演化的过程。结果 对长6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解释,识别出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结论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的形成,代表了一种由三角洲前缘向三角洲平原然后再向曲流河过渡的沉积演化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及模式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东营凹陷南坡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在钻井岩心描述及其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古地形研究,系统探讨滨浅湖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滨浅湖滩坝砂体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其中石英含量中等,长石和岩屑含量较高,粒度概率曲线以发育跳跃和悬浮组分的两段式为主,沉积构造以浪成交错层理、浪成波痕、生物扰动等为特征,且沉积相序主要为反序、复合相序;根据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和空间分布,可划分出坝亚相和滩亚相,其中坝亚相又可划分出坝主体、坝侧缘微相,滩亚相又可划分出滩脊、滩席微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