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谈网络言语行为的道德失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言语行为是网络行为的基本形式,因而就网络言语行为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对于网络道德环境建设具有普遍和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网络言语行为的失范主要是道德问题;造成失范的原因既与网络及其技术特点有关,也与网络言语行为的特殊规律有关;对网络言语行为道德失范的救治,应本着有利于网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则,运用技术、法律和教育的综合措施来完成。  相似文献   

2.
林大永  李化树 《科技信息》2007,(31):340-341
现今网上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十分突出,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德育工作者讨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网络道德建设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完全依靠法律的强制约束来进行,必须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技术等全方位、多视角来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网络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学习生活,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尤其需要引起高校内外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形的法律,法律与道德在社会关系中密切关联。没有道德品性的法律是没有人性的法律,会丧失人们对它的信守;没有法律支持的道德是苍白的道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会导致伦理道德的滑坡;法律规则中蕴涵着道德的价值,法律无可直涉的领域需要道德补足;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资源,对社会调整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法律强制力给予维护和支持,有些道德需要法律化;法律的道德价值与道德的经济价值助成一个法治政府坚守正义、坚持公平公正公信的良知,它承负着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的基本职责;在法制中认可、吸纳或盈储一些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规范,即依循道德的法制逻辑是法治政府加强制度文明建设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则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用户却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个人隐私被窥探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关于道德危机和法律控制的讨论由此而生。围绕网络隐私权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海华 《科技信息》2007,(6):228-228
网络的迅速普及所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全的关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本文在分析网络道德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的保障。以家庭社会关系网络为视角审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风险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社会关系网络的紧密程度与规避留守儿童的生存风险存在着强正相关关系,因此,要有效降低留守儿童生存风险系数不应只强调经济后盾,而更应重视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作品的大量出现,如何保护网络作品的著作权,成为著作权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网络作品的分类入手,分析了网络作品发展与现有著作权制度中急需法律规范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保护网络作品著作权在立法上需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延伸了人类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结构模式,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人类带来了方便快捷。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情感危机、道德失范、人性异化等社会问题。艳照门事件引发对网络社会道德构建的思考。设想从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对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源头进行监控,从网络社群自我治理入手来重构网络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参与是一种体制外民主参与的新形式,完善了公众参与的手段和渠道。但是,由于存在着非理性、道德缺失等诸多问题和局限性,对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使网络参与走上规范性和有效性辩证互动的发展轨道,伦理的引导和规约必不可少,应对网络参与进行认同与反思前提下的伦理省思,使其在道德规范与制度引导下保持理性限度,并在自由与自律的张力中对网民进行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联系以及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和法理性,要求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但在长期的道德建设中,由于缺乏法律的基础和忽视法律手段的辅助作用,以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出现软弱的局面。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强化道德建设的法律基础,从而提高道德的他律意识、增强道德规范的他律作用和优化道德实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社会中 ,法与道德既有着矛盾冲突的一面 ,又有着相互融合的一面 ,无论是矛盾 ,还是融合 ,都要严格把握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和阶级属性 ,始终张扬、维护法的权威 ,在法制和程序的途径中去协调法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道德体现了人作为"应当"的规范化存在状态中,对"人应当怎样"的认识和持续追问。道德也因为人的这种"当为"的社会化存在的必要性,而具有了更多的内在拘束力。在法律成为社会的主导规范之后,仍不可完全取代道德规范,而是与之密切关联。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联,康德式的解说在围绕法律与道德关系而分野成的法学各派之中最具代表性。透过对这种解说的细致解读,探求的是社会规范整体视角下对法律与道德相关性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宽带上网的普及以及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网络作品大量出现,网络已成为使用版权作品的重要方式,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网络作品享有版权,依法受到法律保护.面对各种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等方式寻求法律救济,保护好网络作品的版权权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1世纪将形成一个与当代工业社会具有不同特征的现代网络社会。因为现代网络社会是由人主宰的社会;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既充满了人性,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既具有有序性,也具有无序性;同时还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现代网络社会不是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现代网络社会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问题与矛盾的真实社会.它同当代工业社会一样,需要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哈特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法律的概念》一书中,他认为新分析实证法学之所以坚持自然法的最低限度,主要是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的社会属性成为人的首要属性,因此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主要还是分离的.并通过分析、比较、演绎的方法,阐述为什么坚持分离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执法者是我国法治社会实现的责任人,是执法为民理念的实践者和法律职能的承担者。执法者应然的执法素质包括执法理念、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应树立执法者正确的执法理念,完善执法队伍的准入和奖惩制度,加强执法者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执法队伍的法律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执法为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治疗性克隆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通过法律制度来规制治疗性克隆技术,避免其可能带来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为克隆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目前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急需完善法律制度对治疗性克隆加以规范,以保证我国克隆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制度蕴含着道德,制度决定着道德,制度伦理优先于个人道德,法制保障着道德。制度对于道德的制约性,决定了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必须把法制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以确保道德建设在良好的法制氛围中进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见死不救的事件屡发,由此引发应否对见死不救进行立法惩罚的讨论。在现实困境上,见死不救惩罚法面临着立法上的共同价值观和守法上的实效性等缺失。从法社会学角度分析,法律信仰、法律情感的匾乏和强制性法律对社会原生秩序的破坏,都是该类事件的诱因。对此,应在立法之外寻找对策,以社会自身的控制力为主导,结合司法系统的自我纠错,才能使歪曲的社会道德观重回正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