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海村京族人的哈节仪式过程有大量国家符号的植入现象。民间仪式中国家符号的出现,既是国家意识向民间渗透的结果,也体现了民间力量试图征用国家权力来整合族群内外部关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田野调查材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汀州"百壶宴"源于客家的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客家族群的文化资本,对地域社会的传统进行建构与再造。从象征人类学角度来分析,汀州"百壶宴"仪式具有宗教祭祀的特点,融合了多神信仰的特质。政府及商界人士联袂推出"千壶宴"的过程,反映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共同推动客家族群传统的复兴和再造。  相似文献   

3.
仪式在延续社会传统、整合族群心意状态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而这些作用通常会借艺术与审美的手段来加以强化。正因如此,当仪式活动随族群延续而作为一种传统固定下来之后,交融在仪式中的审美活动也因此获得某种“惯例”意味,而这似乎可以看成某种客观存在的审美尺度。它和现实的功利活动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不同族群的民间传说常常包含着该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对于整个族群而言,传统节日中的集体记忆尤为重要,因为传统节日构成了族群整体性的纪念活动,族群的集体记忆在节日中以讲述的方式形成传承机制,同时决定着节日中的相关仪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一个族群稳固的身分认同基础。以壮族民间节日中的节日传说为个案,通过本分析和田野描述来说明节日传说中的集体记忆与族群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相似文献   

6.
贺州是典型的多族群、多语言地区,被知情的学者称为"岭南族群博物馆"。贺州的族群认同呈多样化态势,其中语言认同最为凸显。通过贺州不同族群成员语言掌握情况的计量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及相互认同度均相对较高,是贺州各族群族群意识及族群向心力强、族群边界相对明晰及族群关系良好的具体体现;贺州不同族群在对他族群语言的认同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贺州各族群及族群语言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强势弱势之别。  相似文献   

7.
泰国北部山地的勉瑶是从华南迁徙而来并和汉族发生过社会和文化互动的瑶族的一个亚族群。他们接受了某些汉文化因素,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族群边界。作为勉瑶男子正式入社仪式的“挂灯”活动使入社者达到勉瑶的族群认同,确认了父系亲属关系和祖孙关系,强化了父系──男性理念。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金龙布傣人的丧葬习俗为对象,通过应用"过渡仪式"理论阐述布傣人的人生观,认为丧葬仪式反映了布傣人的祖先崇拜信仰,具有解决社会冲突、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巩固家族、宗族凝聚力;加强姻亲关系;强化族群认同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广东兴宁人普遍流行有每年元宵节前后“赏灯”的习俗,通过分析兴宁客家村落内部几个姓氏宗祠的集体活动,利用实地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记录客家人“响丁”仪式中请灯、上灯及暖灯等环节的展演空间,可以发现兴宁客家人通过元宵赏灯仪式表达了族群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充分体现了仪式具有社会排气阀的作用。且在个案方面丰富了人类学对仪式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对傈僳族葬礼的仪式过程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运用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的概念,和维克多·特纳葬礼研究中的"阈限"理论,对傈僳族葬礼的"过渡礼仪"进行了分析。尸体、灵魂和服丧者都要经过特定的过渡仪式,在族群习俗规定的"阈限"中分离和转换,最后随着仪式结束而融入各自的新世界,获得新的身份和归宿。  相似文献   

11.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故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者对于哭嫁习俗的研究多注意其在不同民族的发展演变过程、形式、唱词以及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等,强调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这些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集中于对哭嫁歌文本及哭嫁歌演唱者的研究.依托对鄂东南地区哭嫁仪式的田野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哭嫁仪式中的男性角色予以关注,探讨男性在哭嫁仪式中的参与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祭祀舞蹈。从摆手舞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其所表现出的民间祭祀功能十分突出。本文即是运用艺术发生学的理论探讨土家族摆手舞的祭祀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许多民族在举行祭祀活动时,都有一个相同或大致相同的仪式,即占鸡卦,亦可称鸡卜。鸡卜活动在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社会中不仅极广泛地存在,而且依然有序地、不间断地进行着自我传承。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间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少数民族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人们通过占卦追求生命的安全,生活的幸福以及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体育随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而具有多民族色彩。文章论述了民族民俗活动、政治外交、军事训练、文化传播等是中国古代体育传播的主要方式,而文化早熟与继承性文化、大一统儒学、缺乏组织传播观念及统一标准与量化指标、专制制度与形态的制约等则是中国古代体育的消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两个属于不同自然与文化生态的族群———临海而居的冲绳八重山区域之竹富岛民 ,以及居住于山区的台湾赛夏族 ,藉由分析其最重要的年中祭仪之过程———前者的种取祭以及后者之矮人祭 ,探讨仪式中展演活动的内涵如何显明这两个群体之内部与对外之异/己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兰岚 《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31-1434
通过对中国礼文化内涵、特征的概述,探寻中国礼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并从将中国礼文化纳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中国礼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中的中国礼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中国礼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五礼中,"冠服体制"的分类分等要求参与典礼者按照场合和身份的不同更服适宜的服饰。吉礼之皇帝亲郊、嘉礼之册皇太子、宾礼之大朝会和军礼之献俘等仪式中君臣的易服均表示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以及适应场合变化的需要,凶礼之孝宗居忧期间的易服则是表达感情。礼仪作为一种权力表达的方式,正是在频繁易服等仪式的展示中,权力获得认可并发挥作用,礼制所蕴含的追求秩序等方面的含义也才得以表达和实现。  相似文献   

19.
礼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对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审美心理都具有深刻影响。它至始至终包含了巫术礼乐、治国礼乐、儒家礼乐三个文化层面。当代礼乐的重构从巫术礼乐中汲取的是对信仰的坚贞,从治国礼乐中汲取的是对爱国精神的崇尚,从儒家礼乐中汲取的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当代社会若能脚踏实地地将这三者内化于我们的思想和实践中去,复兴和传承礼乐精神将会大有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将会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