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近日,德国菲林根-施文宁根一家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发电鞋"。该鞋通过嵌入其内的两个装置在人体行走时搜集能量。这两个装置分别是"震动收获器"和"摆动收获器",采用可穿戴电子技术设计。当步行者脚跟触地时,"震动收获器"发电;当脚摆动时,"摆动收获器"产生能量。两个能量收获装置都是通过利用磁铁和线圈之间的运动来发电。当  相似文献   

2.
正《庆余年》中五竹就是未来的人工智能,当他嘴角挂上那一抹甜蜜的微笑时,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会形成怎样的新物种?这除了是很多科幻作家的浪漫问寻,更是科学家们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那么,即将到来的"新物种"是谁?显然,无论他们是谁,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我们不能称之为"他"或"她"。而  相似文献   

3.
当宇宙飞船载着人类对宇宙的疑问飞向太阳系边缘、探索宏观世界时,人类并未减弱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向无穷小的微型王国发起新的进军。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能从电影上看到微型“潜水艇”进入人的血管去摧毁或溶解血栓。微型技术将在医疗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得到成功的应用。这是一个极小极小的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只能用毫微米才能测量自己的一件件得意之作。他们  相似文献   

4.
正天才少年麦可智商惊人,却解不开如何与人相处这道难题。当他为此愤怒、灰心,甚至喊出"我再也不想待在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个飞碟突然出现了。这是一部来自未来世界拯救天才协会的时光机。阴差阳错地,麦可和唯一的朋友乔乔乘坐时光机来到西周,要拯救一个叫偃师的天才工匠。然而意外接连发生,造父、周穆王等中国古代人物陆续出现,牛顿、阿基米德等外国科学家也来凑热闹。在这次拯救天才行动中,最后是谁被拯救了?是谁成长了?  相似文献   

5.
《奇闻怪事》2012,(4):27
据报道,目前科学家正建立一种创新性大脑扫描成像技术,可以"观看"到测试者大脑思维中的动态图像。当测试者观看视频反馈至大脑时,研究人员可通过屏幕看到相应的图像。这是迄今已证实最令人惊讶的"测心术",该项研究成果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贝克利分校科学家获  相似文献   

6.
本月头条     
科学家眼里的外星人 美国航天局突发奇想,把行星专家、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找来,请他们来考虑一个问题:到底住在宇宙深处的动物长什么样子?并且请他们根据假想居住环境的化学和物理条件来画出当地生物的模样,其他星球的"动物"对科学家们有太大的吸引力,于是他们决定将这种作品搜集来办一次展览。下面介绍的是第一批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重量级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讲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其实他们错了,是人格。"爱因斯坦不愧为科学大师,他道出了科技创新的真谛。有什么样的学术人格就会孕育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学术人才。当社会各界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说得多的是学术自由、为科学家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等,这都是讲外界要为科学家创造良好学术环境,这当然是对的。然而我最近在一次科学家参加的座谈会上,其中不少科学家在谈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时不约而同地说起科研责任或曰学术责任。圈内人大谈学术责任,这还少见。 科学家原话如是说,“不仅要讲学术  相似文献   

9.
搜新吧     
《少儿科技》2008,(4):41-42
我发现世界最小翼龙化石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展仅2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首次拍出人脑工作照片美国华盛顿大学雷奇尔博士为首的研究人员,用特制的X光扫描器把人脑在进行回忆活动时的照片拍摄了下来。这是科学家拍摄的世界上第1张人脑在进行工作时的照片。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对人类的记忆功能有重大发现。科学家早就知道,人的记忆是在...  相似文献   

11.
孙强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4):433-436,444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12.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所讲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以前.当时美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北方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工业产品突飞猛进,因此北方更注重自由劳工.而南方是种植园经济.许多白人贵族拥有种植园.他们种棉花、烟草、米以及甘蔗等.大量的黑人为白人辛苦劳动,为白人谋利,然而这些黑奴却遭到白人残酷的虐待和惩罚,甚至像畜生一样自由买卖.为此黑奴当时视北方为他们所向往的自由之地.经常为自由而拼死逃向北方这一"自由国土".故事中的其中一主人公黑人吉姆听说女主人要卖掉他,就逃了出来,想到北部自由州去.路上遇到了逃避父亲毒打以及承受不了社会"文明教化"的压力而逃跑的白人孩子哈克.作者通过哈克和吉姆两人逃亡的故事,运用现实主义的描写与浪漫主义描写相结合的艺术写法,使人物心理刻画与诙谐的想象浑成一体,生动地刻画了哈克这一渴望自由、追求浪漫、冒险生活的形象.但是当时这样一种社会下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科技潮》2000,(8)
当全世界在为基因组序列图的发表而庆祝欢呼时,也许大家都遗忘了一位"功臣",那就是人们眼中的害虫——果蝇。最近基因组序列图的完成,既是几个国家科技人员合作的成果,也是约100年来无数科学家研究积累的共同结晶。而这100年中,科学家在研究生物的外表和特性是如何为基因所记录时,果蝇一直被列为头号实验对象。最初正是通过对果蝇的实验,人们了解到基因负载在名为染色体的一长串细胞上。事实上,在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公布之前,科学家也完成了对果蝇基因组的释读。科学家之所以对果蝇情有独钟,是因为果蝇的寿命很短,只有几个星期,因此非常方便科学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著名科学家来中国讲学、访问、工作,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远方来的播火者——20世纪上半叶世界著名科学家入华记》通过研究个案,从史料和文化角度记述了20世纪20—30年代来中国的数理学科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在中国的学术活动.该书主要依据这些世界著名科学技术专家来中国期间,中国各种报刊的报道、介绍和评论文章,以及这些科学家的传记和档案等资料.从国家图书馆、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一些大学档案馆的报纸、档案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厘清了他们来中国的缘起、在中国的行程、学术活动内容及组织,以及他们与中国学术界的交往等.20世纪上半叶来中国的20余位科学巨匠,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既有理论科学家,又有技术应用和实验科学家.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科研机构负责人、知名大学校长、主任、教授等.这些大师的到来不仅受到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而且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也都表现出一定的热情.该书希望从这一角度丰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展示这个时期的中外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本文对该书所述内容做一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禽流感病毒,研制抵制病毒的疫苗,这就是陈化兰科研工作的过程。"2016年,第十八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颁奖盛典在法国巴黎举行,共五位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女科学家登台领奖。中国女科学家陈化兰教授荣膺这一殊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1998,(3)
世界空间计划将通过卫星和数字技术来帮助南方的人民取得"信息的民主化"。"‘世界空间’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他们知道怎样推销自己,"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台长阿诺德·利塔尔第充满热情。他的态度和这个计划的创始人诺阿·萨马拉的近乎传教士般的热诚和顽强精神如出一辙。"你不可能一口就把一头大象吃掉,"萨马拉开玩笑说。这位41岁的美国穆斯林是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人的后裔。"你得一点一点地吃。"在过去的7年里,他正是这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试图建立起一个依靠环绕地球的卫星来发射信号的数字广播网。这是一项庞大的计划,看起来和他的商业本能以及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特征。自由的思维和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科技创新和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科学家自身要有自由的思维,甚至幻想力,也就是常说的"解放思想",这是从事创造性工作所  相似文献   

18.
科学触角     
正不含暗物质的星系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坚信星系和暗物质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总是同时出现。因此,当首次发现一个不含暗物质的星系时,科学家们都惊讶不已。"我们原以为每个星系都含有暗物质,毕竟这是星系形成的基础,"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Pieter van  相似文献   

19.
玛雅人的文明是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终其一生研究的科目。而玛雅人的突然消失更是让各国的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大的一个城市和城市里所有的人,他们在一夜之间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谜。也许,只有等到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科技更发达时,科学家们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20.
<正>"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俗话不仅适用于人类,而且适用于黑洞。黑洞本身不发光,但有些黑洞会"吃掉"周边的物质,发出大量电磁辐射。绝大部分明亮的黑洞周围有大量尘埃和气体,它们提供充足的"食物",以保证黑洞不断发光并逐渐长大。科学家利用大样本的X射线观测数据,对黑洞及其周围物质进行空间X射线成像,测算了黑洞周围物质的数量,并研究周围物质的演化。他们发现,当大量物质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