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伴随城市扩张对乡村地域的不断渗透,乡村功能发生显著变化,提升乡村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程度对村镇空间格局优化、乡村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理论,定量测算2010、2015年和2019年河南省县域单元的乡村三生功能.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的相互作用和时空演化特征,并且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值增长态势显著,生产和生活功能高值区集聚在交通发达区域,生态功能高值区围绕西、北、南部山区分布;(2) 2010-2019年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升,经历4个阶段,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乡村三生功能两两间耦合协调度差异性较大,乡村“生活-生态”功能间协调作用滞后现象较为明显.影响河南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的驱动因子是变化的,经济要素持续主导,非农生产和生态资源影响力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而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具空间集聚效应.运用Thei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其典型行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3-2010年长三角服务业空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地区对差异有不同的贡献率;区域集聚程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呈现倒"U"型变化;行业集中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表现为波动性上升趋势;服务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集聚水平低的地区主要在南部区.并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一些优化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研究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于防治旱涝灾害、保障粮食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河南省11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降水量资料,利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站点及分区降水变化趋势、突变点和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降水重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8年期间,河南省的112个站点中,67.9%站点降水量呈下降趋势,32.1%呈上升趋势,全省各站点气候倾向率主要位于-28~24 mm/10 a;河南省5个分区年降水量中,仅豫东地区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各分区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在整个研究时域内经历了2.5次左右丰-枯交替循环变化;河南省降水重心分布在许昌市许昌县和漯河市临颍县一带,近59 a降水重心有明显向东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沈阳市内五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开发强度模型,对2005—2020年开发强度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先快速下降、后平稳发展的变化态势,2009年后受政策调控,开发趋于合理,地区间差异逐渐减小;开发强度表现出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圈层式发展特征显著;开发强度空间集聚性明显,表现出中部热点集聚和边缘冷点集聚的“核心-边缘”特征;人均城乡用地面积、城市用地弹性增长系数以及地均GDP是影响开发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998-2010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不一致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湾经济区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经济重心则由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往西南方向转移,并呈现南北波动的格局,人口重心的移动远远慢于经济重心的移动;研究时段内北部湾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沿着南宁-北海一带分布;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指数将北部湾经济区各县(市)分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和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  相似文献   

6.
基于河南省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测算分析了各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量及构成情况,并基于格网尺度,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探索了河南省ESV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3.754×108元,在豫西及豫南地区保持稳定,在人类活动密集的豫中及豫东地区变化显著;(2)生态系统贡献上,耕地生态系统的贡献最大,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保持土壤价值最大;(3)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5 km×5 km的格网尺度下莫兰指数最大,以此尺度分析发现,河南省ESV空间差异明显,受水系影响,呈现出自豫西、豫南林地区向豫东耕地区递减的条带状分布格局。高-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豫西大部分地区、豫南部分地区及豫北沿省界呈条带状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7.
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向集中,具有明显的边缘-核心结构,市域差异显著;与产业转移集聚格局不同,河南省环境污染集中度时空格局变化较明显,由"西北高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整体来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环境污染集聚超前于产业转移集聚为主,而产业转移集聚相对超前的市域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产业转移集聚与环境污染集聚基本一致的地区由2个增加到7个,二者一致性越来越显著,且在空间分布上有向南推进的趋势;河南省2007—2016年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均为正数,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029 5下降到2016年的0.024 0,二者集聚格局有趋同态势,相关性日益显著;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大且是正向影响的因素为能源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专利数的回归系数都为负值,表明加快河南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类型转型.加大人才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着力改善各行业生产技术是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1997-2011年人口和GDP数据,计算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二者的耦合指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人口和经济集聚特征,人口与经济耦合类型,并在Geoda软件支持下对各区县人口与经济耦合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将三峡库区重庆段22个区县划分为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等3种划分类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1997-2011年研究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具有较高空间集聚特征但呈下降趋势;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局域集聚程度也较高,并且空间集聚主要分布在重庆主城和研究区东北部.重庆主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口集聚程度高;研究区东北部地理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故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口集聚程度低.为了降低三峡库区重庆段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不均匀程度,建议调整产业政策向研究区东北区域倾斜以促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回流;并且研究区东北区域也应抓住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可采取改善重庆主城至研究区东北区域的交通条件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6—2016年环渤海地区44个地级市的人口与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分析环渤海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方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环渤海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程度、空间配置协调程度、流动趋势及空间整体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人口与经济向辽中南、京津冀中南部及胶东半岛地区集聚;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显示,人口与经济重心轨迹变化方向与空间位置趋于一致;人口-经济不一致指数的全局Moran’I指数均为正且逐渐减小,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气温、降水、高程、地形起伏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厘清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时空耦合关系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探测、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时空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00-2010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速率高于2010-2020年.(2)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境内,范围不断收缩,冷点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经济增长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北京西南部、天津沿海、河北东北部及河南省内,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内.(3)2000-2020年黄淮海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等级,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良好与基本协调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轻度与严重失调区趋于山区、省域边缘区分布态势,零散分布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省内.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男同性恋网络社交数据和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人口数据,利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迁移、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人口与男同性恋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解释了影响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男同性恋人口重心向南移动,主要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空间聚集模式以分布于中国大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低-低聚集模式为主,其他聚集模式零星分布;交通、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相互作用增强了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地理人才作为地理科学应用型人才,在科研事业、人才培养,国土资源的管控,人地协调发展研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以2015—2020年内发表学术论文的561位教授和研究员基础数据源,利用ArcGIS核密度分析法和人才流动系数对4D期刊中我国“产出导向”地理人才的空间格局特征和迁居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地理人才的出生地主要集中在人口数量较多,经济发展较好,文化积淀深厚的湖南、江苏、山东和河南等地区;(2)地理人才取得学位地主要集聚分布在北京、江苏等省(区)东中部城市,具有自东向西递减的特征,部分在日本、美国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完成学业;(3)“产出导向”的地理人才迁居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地理人才最终流入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相对发展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内地理人才流动不平衡;(4)人才通过区域流动,可以实现经济流动,利用“产出导向”的应用人才培养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综合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空间变差函数和空间计量方法,探讨了东北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加深的空间格局,高-高和低-低集聚特征显著;10年间高-高集聚区由南向北扩展,低-低集聚区由北部向南收缩,整体的空间集聚态势和空间自组织性有所减弱,空间差异有所减小,最终导致老龄化成为多数县域面临的常态.这种格局的形成及演变的特征与当地特殊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始终具有主导作用,迁出率、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城市化率的影响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是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产业和区域经济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文章基于甘肃省14个市州种植业5种主要农产品,从产业和区域两个角度测度了2005—2014年甘肃省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甘肃省种植业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趋势,具有显著的拐点特征和明显的"先小幅减弱,后显著增强,再显著增强"的阶段性特征。从产业层面上看,甘肃省种植业地理集聚具有较大的产品差异性,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的地理集聚程度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且具有向劳动密集型农作物种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原理,运用GeoDa及ArcGIS软件,对福建省各县域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县域经济格局两极化趋势明显(经济发达的县域和经济不发达的县域分别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并且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集聚趋势在不断加强;自1989年以来,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县域经济重心由西北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福建省欠发达地区集聚的范围要比发达地区集聚的范围大得多;未来几年内,福建省县域经济格局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江经济带1980、2000、2015年3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分析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198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剧增,增加了38 454.79 km2,主要源于耕地转化;耕地、草地锐减,分别减少37 358.50、9008.57 km2.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呈较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较明显:上游、下游地区以低生态风险区为主,中游地区中生态风险分布较广;上游地区生态风险集聚趋势增强,高风险集聚自相关区长期较为分散且无显著变化;中游地区2000年后生态风险集聚趋势减弱,高风险集聚自相关区集中于洞庭湖、鄱阳湖区域,其他时期较为分散;下游地区生态风险集聚趋势增强,时空变化特征明显,低风险集聚自相关区分布较广,高风险集聚自相关区较少.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分析,为开展国土整治与修复、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针对性、差异化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植被空间自相关分布模式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SPOT-VEG NDVI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学和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1998—2013年的植被空间自相关分布模式、功能特征、发展趋势及气象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16a榆林市植被NDVI空间自相关显著,存在1个低值和3个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在西北风沙区,核心为低-低型,低-高型依附于外;高值集聚在东南部植被较好的3个热点区,核心为高-高型,高-低型依附在外.核心区面积较大,外围缓冲区面积较小.(2)低-低型NDVI变化分退化(1998—1999)、恢复(1999—2002)、稳定(2002—2007)和反复退化(2007—2013)4个阶段.高-高型NDVI分退化(1998—1999)、恢复(1999—2003)、稳定(2003—2007)、发展(2007—2013)4个阶段.(3)16年间低-低型NDVI介于0.2—0.4,高-高型介于0.3—0.7,1999年前急速下降,随后波动上升,速率分别为0.80%/a和1.86%/a.(4)低-低型和低-高型NDVI稳定性较强,面积变化较小;高-高型和高-低型反之.(5)16年间榆林市低-低型集聚区内NDVI值介于0.2—0.3之间的像元频数与年降雨量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性为0.50.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沙地植被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植被修复与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11—2017年矿产资源开采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采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模型探究矿产资源开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采数量呈增长趋势,且开采以非金属矿产为主;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采空间差异逐渐增大,主要集聚区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形成以贵州和江西为主要密度核心的连绵状空间分布;研究期内矿产资源开采活动主要在上、中游地区开展,开采重心位于贵州;矿产资源开采受到海拔高度、路网密度、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的影响显著,其效应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矿产资源管理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模型对2010—2016年河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关系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2016年河南省产业转移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转移和创新集聚格局都呈现以郑州为核心的等级递减圈层结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核心—边缘"格局越来越明显;②河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分布格局极不协调,且以产业转移集聚主导为主。创新产出集聚超前于产业转移集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豫中地区,并且有向豫北豫南地区扩展的趋势;③河南省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不均衡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原因在于河南省创新水平提高显著,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趋缓;④信息化水平、开放度、产业结构、工资水平、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不一致指数呈正相关;基础设施水平、创新联系、创新集聚效应、科技人才与不一致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