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生态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原理出发,运用PREEST系统模型,建立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评价了1996-2005年期间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状况.通过回归拟合和协调指数计算,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有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呈现量化结果的空间分异特征,即山东半岛东、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中部城市,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分区群聚分布特点.最后,对半岛城市与省内其它9城市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和GIS的四川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的资源利用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本研究中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将四川生态环境分为5级.分级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东部明显好于西部,盆地好于山区,三州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大.这与四川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因素、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的结果也相吻合,说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  相似文献   

4.
突变理论在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评价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变理论创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广泛应用于“软”、“硬”科学领域.根据山地环境中出现的突变现象及山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初次将突变理论应用于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与评价中,建立了山地生态环境灾害致因突变模型.在分析山地环境的自然、社会与经济状况,并建立山地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突变理论中的归一公式,求取山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度,从而判断该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并对此方法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高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分,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生产力、土地利用、环境灾害和环境污染6个方面32个具体指标,以旗县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内蒙古高原各旗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分为7级,并依据内蒙古高原各生态类型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群角度研究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是顺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出发,建立城市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8年-2016年间三大城市群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较慢.(2)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普遍处于不协调状态,多数城市f(x)值与g(x)值相差较大.(3)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差距较大.应根据区域核心竞争力及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十分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这个地区有丰富的资源急待进一步开发.环境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是该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心,从长远利益考虑,处理好治理与开发的关系,协调环境、资源、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必由之路,也是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在环境治理政策方面,注重鼓励性政策、地区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及资金投入政策.  相似文献   

8.
课题主要内容、成果: 本研究通过对萧山区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城市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及限制因子分析,找出了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确定了其所处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及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并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⒈ 对萧山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结合其社会经济情况,建立了城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对1992~1997年间的萧山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说明了本套指标体系在县级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中具…  相似文献   

9.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托克托县1998-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托克托县虽处于非可持续发展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断提高.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托克托县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揭示了托克托县1998-2015年在3种不同方案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态势,提出应在旗县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加快经济投资与设施建设,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强生态建设,不断提高旗县内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水工程与水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水的属性与特点,说明水在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0多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的需求迅猛增长,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提出了保护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若干建议,呼吁水利工作者和社会公众不断增强水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共同保护好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旅游业—城市交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2-2010年济南市的旅游业、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的旅游业、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已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但协调水平仍然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瓶颈.因此,济南市应该在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及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低碳旅游和绿色交通理念,加强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护工作,实现济南市旅游业、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巾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以济南市为案例,首先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其次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琊调度进行了测算,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结果表明,近20年来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效益增长最快,社会效益次之,经济效益增长最慢,三个效益子系统协调度也由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改变城市外延扩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银川市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银川市2000—2009年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实证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2000—2009年银川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通过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评判银川市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00—2009年,银川市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2000—2003年表现出短暂的下降趋势,2004—2009年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二者的协调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济南市遥感图像和统计年鉴等信息资料,对1996-2005年部分年份济南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的耕地面积持续降低,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过快,尤其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面积略有增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济南市土地利用中不合理的部分,提出了更新发展理念,加大管理力度,有效保护耕地,划定土地用途区,提高土地质量,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等措施以确保济南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从区域经济角度,阐述环境及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区域经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将会产生重要的环境效果;同时,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发展问题,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要治理好环境问题,就必须协调包括区域经济政策在内的各种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6.
黄秉杰  乔璐 《河南科学》2012,30(8):1153-1156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及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对东营市2004—2010年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总体来看属于协调发展类型,但其经济社会水平明显高于其资源环境水平,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并非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取向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最后提出了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济南市城市洪涝灾害浅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济南市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影响了济南市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洪涝灾害频繁的首要环境因子是降水集中.洪水灾害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城区低洼地汇水快,排水不畅;城市建设改变城区水文特征及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相对落后.根据洪水灾害状况与致灾因素,提出了治理洪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济南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济南市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济南市的水资源非常缺乏.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在分析济南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9.
构筑济南"1小时城市经济圈"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经济圈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内外城市经济圈的兴起和发展,构成了当今经济发展的颠峰力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济南的中心城市地位,外围6城市的分布格局和产业结构特点,为构筑城市经济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因此,作为"中心"的济南与作为"外围"的6地市应积极互动、通力合作,促成济南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旅游系统与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17所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熵值法、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的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旅游与城市发展水平而言,属于城市发展滞后型的城市有青岛、烟台、济宁和泰安,属于旅游发展滞后型的城市有济南、淄博、威海、临沂、潍坊、日照、聊城、枣庄、德州、东营、菏泽、滨州、莱芜;(2)就耦合度而言,省内处于高耦合度水平的城市所占比重较大,旅游和城市的整体耦合水平较高;就耦合协调度而言,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的城市较少,中度协调和低度协调的城市数量庞大;(3)青岛、烟台、威海为城市旅游和谐型,济南、济宁、临沂、潍坊、泰安、日照、淄博为城市旅游磨合型,聊城、枣庄、德州、东营为城市旅游拮抗型,菏泽、滨州、莱芜为城市旅游失调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