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区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区断裂构造的野外调查研究,应用断层泥中石英颗粒表面结构扫描电镜研究和^14C测年技术,确定坝址区断裂构造在晚更新世晚期有过明显的活动对坝址区区域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坝址区的勘察揭露资料与各项工程试验成果数据,分析了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在勘察、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解决的工程关键技术问题,探究了坝址区位于强震地带、基岩揭露为工程力学性质较差的泥岩类软岩的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所采用的抗震设计与工程防护措施的可靠性与合理性。以上工程实践能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坝址区的勘察揭露资料与各项工程试验成果数据,分析了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在勘察、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解决的工程关键技术问题,探究了坝址区位于强震地带、基岩揭露为工程力学性质较差的泥岩类软岩的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所采用的抗震设计与工程防护措施的可靠性与合理性。以上工程实践能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文论述了吉音水利枢纽工程近场区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坝址的选择提供了关键性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工程概况、任务及规模三道湾水电站位于黑河市爱辉区境内的法别拉河中游,该电站为一混合开发的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上马厂乡三道湾子村上游4.0公里,距上游梯级象山水电站35公里,距黑河市城区49.0公里。三道湾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养鱼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412平方公里,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4.97m3/S;水库正常蓄水位227.0m,水库总库容为3.70亿立米,属大(2)型水库,水库正常蓄水位时水库面积为2.89万亩;三…  相似文献   

6.
新干航电枢纽工程右岸浸没评价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预测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工程库区浸没范围和程度,以库区右岸为例,建立新干航电枢纽工程右岸浸没评价的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有限元渗流模型,模拟预测在多年平均水文条件下,库区蓄水后浸没程度及范围,并对比布设防渗墙和防渗墙与减压井联合布设对计算区的浸没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无防渗措施工况下坝址下游发生渗漏型浸没,坝址上游发生顶托型浸没,在坝址处形成浸没程度过渡带;防渗墙能够延缓浸没发生,但在275 d后仍然发生严重浸没现象,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故采用防渗墙和减压井相联合的工程措施,能够有效控制计算区浸没范围达到控制浸没要求,且防渗墙能够大幅度减小减压井排水量。  相似文献   

7.
大藤峡水利枢纽坝址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黔江河段大藤峡峡谷出口的弩滩处,下距广西桂平市12km。本文论述了大藤峡水利枢纽方案优化对促进我国发展低水头综合利用水利枢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剪切带作为一种特殊的软弱结构面,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早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刻认识.古贤水利枢纽坝址区剪切带具有地质形成历史长、岩体组合结构复杂、延展规模大等特点.从坝基岩性组合、物质基础、沉积构造等角度,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综合分析坝址区剪切带发育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址区岩体中共分布有12层主要剪切带,其中左岸坝肩部位2层,河床坝基部位10层;每一层的分布概率变化较大,其中对坝基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剪切带为JQD06.通过对剪切带空间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可用于指导红层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与坝基岩体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已于2003年6月蓄水、永久船闸通航,7月第一批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随着蓄水位上升,库容加大,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根据最大历史地震震级并适当加权,确定库区最大可信地震为6级左右.在仙女山和九湾溪断裂一带(距坝址为18 km)存在诱发地震的可能,震级MS=5.0~5.8级.对坝址所受影响烈度为Ⅵ度,不会对按烈度Ⅶ度设防的枢纽主要建筑物构成直接威胁.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监测及预报,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本文搜集国内外及三峡水库有关地震研究、监测及预报资料,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研究进行综述,供参阅指正.  相似文献   

10.
水电站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是水电站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以西北某拟建的水电站为例,分析了坝址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物理地质现象,分析结果对水电站坝址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河道治理中工程总体布置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河道治理不只限于简单的河道疏浚,更多的是趋向在河道内蓄水以美化环境。以某工程为例,详细阐述了河道治理中堤防工程和蓄水工程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通航河道修建的取水项目工程日益增多,这些在通航河段的工程项目均会不可避免地对航道、通航条件产生一定影响。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以嘉陵江某取水口项目为例,通过建立二维数模与分析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拟建工程前后附近水域流速、水位等方面的变化,论证拟建项目对于嘉陵江航道通航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建工程对工程河段过水面积影响较小,且埋于河床下,其结构阻水作用有限,河道流态、主流带位置改变较小;另外,考虑到该河段的河道组成及川江河床演变特点,可以预测该工程建成后,对工程河段附近泥沙冲淤变形、河床形态等无甚影响,亦不会对工程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及河势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的规划选点、勘测设计及建设管理的经验与认识进行了总结,为多泥沙河流的治理与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北千流开发的龙头水库,从规划选点到建设完成历经半个世纪,多个部门单位先后做了规划设计工作.在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了工程任务,选定了技术指标和枢纽布置形式.工程中采用了半整体重力坝、厂坝联合受力、浅埋式压力钢管等多项先进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运用RS/GIS技术确定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最优环境路线的方法.该方法从社会、生态、水和噪声4个方面考虑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通过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评价指标环境敏感度大小对评价区域划分敏感等级,依据Bellman最优化原理,用最短距离确定环境最优路线,并...  相似文献   

15.
对嘉陵江电航工程建设后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库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威胁环境生态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嘉陵江、修复干流生态河流系统的基本措施和方法,主要是控制污染来源,加强河岸林地和湿地保护区的建设,修复鱼类通道,保护野生动物,构建和谐发展环境,建设以旅游为中心的嘉陵江绿色产业经济带,以实现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及生态健康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90%的输水河道是利用现有河道.由于现有河道水环境问题突出,调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和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决定调水工程的实际效益.在分析工程影响区域水污染来源及成因、水环境质量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东线治污规划,预测调水水质,探讨东线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漳泽水库水环境容量及水污染控制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漳泽水库的污染现状,介绍了计算水库水环境容量的方法,并对漳泽水库COD,BOD5,TP和TN的水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漳泽水库水污染控制的方案。研究表明,漳泽水库已受到严重污染,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加快点源污染治理,以及暂时降低水库功能类别是改善水库水质、提升水库功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态恢复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河道湿地生态修复是提高河道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长园河中下游段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在全面分析长园河湿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修复目标,按照一定的修复原则把工程分为4个区域即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优化示范区、河岸缓冲过滤带重建示范区、连通性修复与生态护岸示范区、生物浮岛示范区进行重点修复,修复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未来华北地区山区型河道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水生态修复工程生态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河道与塘库交错、季节需水存在差异等特点,对河道部分的需水提出了综合生态水力学法,将河道功能要求转化为水力约束条件,通过河道水力模拟得到生态流量;对塘库部分的需水流量,采用功能法计算.在此基础上,根据河道与塘库水力联系分析,综合确定水生态修复工程生态补水流量.本文以成都市九道堰水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分别计算得到河道与塘库不同季节生态需水量,确定了水生态修复工程生态补水流量.研究结果对于城市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补水量的确定,以及水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The Tarim Basin, in northwestern China, is the largest continental basin in the world, and hosts desert landscapes as well as extensive oasis agriculture. Many horticultural products come from this basin. However, since the 1950s, frequent river flow interruptions have occurr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Thus, the natural ecology of the basin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because of recent human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In particular,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long with climate changes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rea. To prevent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water conveyance project in 2000. Based on this project, Chinese scientists, together with those from overseas,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area, and the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responses of the natural vegetation around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area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