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深海锰结核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即将前人分类中的次要分类依据(内部构造和表面结构)提高为分类的第一标志,将前人分类中的主要标志(外形和大小)作为第二标志,新分类所划分的表面光滑和瘤状-粗糙深海锰结核正好与微小叠层石和奇异叠层石两个族相对应,而且还进一步与中华微放线菌和太平洋螺球孢菌责任中超微生物化石相对应,两类锰结核在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叠层石种类等方面的区别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深海锰结核的分类及两类锰结核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深海锰结核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即将前人分类中的次要分类依据(内部构造和表面结构)提高为分类的第一标志,将前人分类中的主要标志(外形和大小)作为第二标志.新分类所划分的表面光滑的和瘤状-粗糙深海锰结核正好与微小叠层石和奇异叠层石两个族相对应,而且还进一步与中华微放线菌和太平洋螺球孢菌两种超微生物化石相对应.两类锰结核在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叠层石种类等各方面的区别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1.0~3.0mol/LHCl水溶液中用锌硫化物精矿与太平洋底锰结核同时浸出时,锌精矿与锰结核的配比、浸出液初始HCl浓度、浸出温度及浸出时间对2种矿物中Mn,Zn,Cu,Co,Ni和Fe的浸出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浸出温度升高,金属浸出率增加;只要酸足够,浸出液初始酸浓度对金属浸出率影响不大。当浸出温度为90℃,初始HCl浓度为1.5mol/L锰结核配入过剩系数为1.2,液固比约为13:1,浸出90min时,锌浸出率大于80%,Ni,Co,Cu和Mn浸出率大于98%。原料中的硫90%以上留在浸出残渣中,主要以元素硫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4.
沈华悌在深海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的研究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他认为中太平洋海盆不同类型的深海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比值和分布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物的组分变化。稀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主要赋存状态有两种:a.存在于矿物的  相似文献   

5.
机械活化碱分解独居石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我国在钨冶金领域中行之有效的机械活化碱分解工艺及设备进行稀土矿独居石的碱分解,全面研究了各种参数的影响.试验表明,当碱用量为理论量的1.60~1.72倍(精矿量的0.65~0.70倍),温度为160℃,保温时间为2~3h时,稀土分解率可达99%以上.和现有工艺相比,本工艺能使碱用量减少30%,回收率提高2%,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科技潮》1998,(11):90-90
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彭汉昌,历经十多年潜心研究,从太平洋深海中采得的微玻璃陨石层中找到了200多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的证据。 1979年,彭汉昌首次从太平洋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发现了一种针尖般大小的"滚圆"形和强磁性矿物。矿物成分和微结构明显不同于地球矿物,推测可能是由于大陨石穿越地球大气层时燃烧的灰烬。从此,彭汉昌与这种"天外来客"结下不解之缘。他联合了国内8个科研单  相似文献   

7.
樊然学 《自然科学进展》1999,9(12):1126-1132
对川西争中段孝泉,新场合合兴场地区9个气藏的天然气进行了化学与碳同位素组成研究。天然以甲烷为主,总烃含量〉99%,湿度〉0.5%、δ^13C1〉-37‰与δ^13C2〉-27‰。天然气的烃类组分由沉积物有机质热解形成。  相似文献   

8.
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的物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PC-6孔进行了粒度分析、AMS^14C年龄分析和元素测试。利用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特征元素比值以及判别函数等方法,对该泥质区近7.7ka以来的物源进行了分析,认为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的碎屑组分主要来自于长江。物源定量计算表明,近7.7ka以来长江沉积物平均约占87.5%,少有黄河沉积物的输入。稳定的物质来源指示了台湾暖流约在7.7kaBP已经形成,且历史上黄河的改道与迁徙、黑潮的西移重回冲绳海槽和黄海暖流的北进等并没有对本区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来源产生明显的影响。受物源端元选取、不同时期沉积物源区风化程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文中的定量物源计算具有小幅的不确定性,长江沉积物的实际贡献可能比文中计算的结果要偏高。  相似文献   

9.
1974年以来,美国和法国等国家利用先进的深水潜水器和深水拖曳地球物理测量装置在大西洋中央海脊,东太平洋范德富卡海脊、戈达海脊、瓜衣马斯海盆,海隆、加拉帕戈斯海脊,以及大西洋海底等处发现了大量的热液矿床。这是继锰结核之后又一重要的深海矿物资源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0.
岩石磁学研究对萨拉乌苏组年代归属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萨拉乌苏组沉积物的古地磁学研究发现,该剖面沉积物保存的天然剩磁NRM和Q比值曲线与深海沉积物最后一、二次冰期及末次间冰期的氧同位素δ 18 O曲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对应关系及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反映的年代值推断,滴哨沟湾萨拉乌苏组的年代大致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即(180~10)ka,而位于底部粉砂层中的文化层,其年代应为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1.
牛家萍  李建英 《河南科学》1996,14(3):277-279
本文报道了用HPLC7法测定中成药消肿片中剧毒成分士的宁含量。色谱条件是,氰基柱,甲醇-水-三乙胺-乙酸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254nm,用外标法定量。RSD=1.70%(n=6)加样回收率99.7%,精密度、准确度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对新材料硅钡合金中所有成份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钡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条件。在0.1mol/L盐酸介质中,以0.15mol/L硫酸铵为沉淀剂,采用硫酸钡重量法测定钡的含量。其回收率稳定在99.00%~99.70%,相对标准偏差为0.40%,适用于钡含量大于1%的硅钡合金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东太平洋结核区6个站点沉积物样品进行细菌培养和数量统计,发现各个站点间的细菌总量变化幅度较大,站点E2003-01的细菌量最多;细菌量纵向分布规律基本是从表层到深层逐渐递减.对所获得的菌株进一步用RFLP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所获得的菌株主要来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α、β、γ亚群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类群.此外还发现了与已知细菌菌种相似性在97%~95%之间的有12株,它们可能是新种;与已知细菌菌种相似性小于或等于95%的有4株,它们可能是新的属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钚同位素的海洋地球化学行为,提出了钚从海水到沉积物的连续输入模式,讨论了层段输入因子与深海沉积物混合速率的关系,并计算了一个深海站位沉积物的混合速率.该站位沉积物与海水界面层混合速率147cm~2/kyr,近表层低混合区平均混合速率119cm~2/kyr,次表层高混合区平均混合速率343cm~2/kyr,反映了深海沉积物混合层中各层段混合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深海氧同位素3-1阶段是指深海沉积物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的第四纪末次冰期至冰后期的一个时期,期间气候表现为间冰阶、极端寒冷、多次千年尺度气候事件至最后转暖多个变化特征,相关气候变化沉积响应及影响因素等科学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然而,该时期相关千年尺度气候事件的记录及讨论在华北平原地区仍有争议,为探讨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在该阶段的气候特征,本研究在大厂凹陷区天然剖面进行高密度碳14断代样品测试,并开展常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分析,获得地球化学数据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该剖面年代从32.5ka至8.2 ka,处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末期至深海氧同位素1阶段早期。在该时段,主量元素氧化物TFe2O3、Al2O3、SiO2、MgO、CaO、Na2O与K2O与微量元素Sr、V、Ni、Co、Ga、Cu、Ba、Cr和Zn均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在MIS2末次冰盛期和MIS1早期中的B?lling-Aller?d暖期和新仙女木冷期,K/Na、Al/Na、化学蚀变指数 、化学风化指数 和古温度等指标与东亚季风区气候呈现一致的变化,同时与全球尺度的事件具有同步性,因此认为晚更新世晚期华北平原的气候变化可归因于全球气候系统下东亚季风区的演化。  相似文献   

16.
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直接测定不同妊周孕妇及婴儿脐血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并以标准物牛血清作方法质控,监测结果有效地用于产前干预.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各元素的精密度(SR).检出限(ρDL/mg·L-1)和标准加入回收率(Y)分别为:Zn,4.10%,956×10-3,99.0%~103%;Cu,3.50%,0.037,97.0%~101%;Fe,4.27%,0.043,99.0%~103%;Ca,2.29%,0.020,99.0%~101%;Mg,2.29%,3.88×10-3,97.0%~103%.该方法具有用样量少、简便准确、高精密度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1736—2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长度、梅雨量和旱涝等级资料,分析了近300年以来梅雨与旱涝的关系.从逐年的对比结果看,有64%的年份梅雨期长短(或梅雨量多少)与旱涝变化一致,即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大,气候易偏涝,反之易偏旱;另有36%的年份二者变化并不一致.但从年代际尺度看,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此外,功率谱和小波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旱涝等级均存在27a,20a及40a左右的周期,这可能与E1-Niflo-南方涛动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等发生的周期模态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深海锰结核的描述方法及术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生物岩的角度提出深海锰结核(锰质核形石)的描述方法及所用术语。从宏观到微观应按(1)核心和包壳,(2)壳层和叠层石礁体,(3)叠层石建造体和柱体,(4)纹层以及(5)生物组构5个层次进行描述。文献中关于锰结核的同心环带结构、同心球粒状构造、鲕状构造、斑杂构造实际上是叠层石柱体的不同切面。作者提出,锰质叠层石中的纹层疏密相间,是微生物周期性生长而形成的。其中亮层和暗层的元素成分基本一致,主要由铁锰质矿物所组成。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世界》2011,(8):8-8
环境学研究人员在采集了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的鱼类样本发现,有超过9%的鱼类胃内存在塑料垃圾。根据这些证据,研究人员估计,深海鱼类每年约摄入塑料12000~24000吨。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钴矿石浸出液中Co、Cu、Fe的萃取分离,以及不同萃取挤萃取上术元素的影响因素。提取液用P204、LIX984和正辛酸分别萃取Fe、Cu和Co萃取率分别为99.9%、99.4%和98.1%。成功地实现了复杂钴矿石中的Co、Cu、Fe的分离与提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